科室: 面板科 主治醫師 王玉玲

  蛇串瘡(帶狀皰疹)

  蛇串瘡又稱纏腰火丹、蜘蛛瘡等,現代醫學稱為帶狀皰疹,是一種病毒性感染。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以致脾失健運,溼濁內停,鬱而化熱,溼熱搏結,兼感毒邪而發。 

  一、診斷

  中醫診斷參考《中醫面板科常見病診療指南》。

  西醫診斷參考《臨床診療指南-面板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臨床技術操作規範-面板病與性病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出版社)

  二、中醫治療方案

  (一)熱盛型:

  主證:區域性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自覺口苦咽乾、口渴,煩悶易易怒,食慾不佳。小便赤,大便幹或不爽。舌質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

  治則:清利溼熱,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10g、黃芩10g、梔子10g、板藍根15g、大青葉15g、澤瀉10g、車前子15g、元胡10g、赤芍10g、生甘草10g。

  發於頭面者加菊花;發生於上肢者加桑枝、片薑黃;發於下肢者加牛膝;血皰者加丹皮、白茅根;口乾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乾燥者加大黃;皮疹繼發細菌感染者加雙花、公英;年老體弱者加黃芪。

  中成藥:可用龍膽瀉肝丸加板藍根沖劑。

  外用治療:紅斑、小水皰時可用雄黃解毒散30g、化毒散3g混勻後與水調敷或用新鮮馬齒莧或白菜幫搗爛後混合調敷。糜爛破潰時可用硼酸雙黃連液(3%硼酸液2000m1加雙黃連0.6g)清理、溼敷,水紗條貼敷。結痂時用化毒散膏、黃連膏。

  (二)溼盛型

  主證:面板顏色較淡,皰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時涯,女性患者常見白帶多。舌質淡體胖,舌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或滑。

  治法: 健脾利溼,佐以解毒。

  方藥:除溼胃苓湯加減:茯苓15g、生白朮10g、陳皮10g、厚朴10g、大青葉15g、生薏米30g、澤瀉10g、元胡10g、車前子15g、生甘草10g。

  (三)氣滯血瘀型:

  主證:皮疹消退後區域性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

  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

  桃仁10g、紅花10g、雞血藤15g、鬼箭羽15g、元胡10g、川楝子10g、地龍10g、木香6g、陳皮10g、雙花藤15g。

  正氣尚盛者加川軍破瘀;年老體弱者加生黃芪、黨蔘扶正。

  三、中醫治療效果

  (一)改善臨床症狀,縮短病程,減少後遺神經痛。

  (二)減少西藥用量,減少西藥的副作用。

  四、中醫治療難點

  部分患者神經痛劇烈,現代醫學雖然有非甾體類抗炎藥、三環類抗抑鬱藥、卡馬西平、曲馬多、加巴噴丁等,用來止痛,但其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常見。

  五、針對難點的中醫藥治療應對思路

  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和後遺神經痛有一定的優勢,要積極探索。

  中醫特色療法

  (1)針刺法

  針刺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痛閾、改善區域性迴圈、抗菌消炎。針刺治療帶狀皰疹,軀幹部選取背腧穴和華佗夾脊,四肢選取曲池、手三裡、足三裡、陽陵泉、血海、三陰交,頭顱部選取百會、風池。每次留針15min ,每間隔5 min 行1 次。每日針刺1 次,7 次為1個療程。

  (2)灸法

  採用在皮損部位及其周圍面板處同時用2 支艾條作廣泛性迴旋灸。

  (3)穴位注射

  辨證歸經穴位注射,取穴:先選取皮損部位各簇水皰群間正常面板進行注射。①屬肝膽型,再選取足少陽、厥陰經之陽陵泉、行間、俠溪、太沖、外關、期門等穴位注射,以疏洩肝膽鬱火;②屬脾胃型,選取足太陰、陽明經之陰陵泉、三陰交、足三裡、曲池等穴位注射,以清熱利溼。治療:抽取維生素B12ml、維生素B121ml、2%利多卡因2ml混合後,圍注皰疹周圍2-3處。同時根據辨證選取所屬經絡穴位2-3個進行穴位注射,每穴1ml,每日1

  次, 10 次為1個療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