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頸椎間盤退變後突出,由此引起的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而表現出來的相應症狀和體徵。
常見病因:
1、頸椎間盤退行性變。
2、損傷。
3、頸椎先天性椎管狹窄。
臨床表現:可分為4型。
1、神經根型:開始多為頸肩痛,加重後可向上肢放射。面板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同時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上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神經系統檢查有較明確的定位體徵。
2、脊髓型頸椎病:早期表現為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隨病情加重發生自下而上的上運動神經原性癱瘓。X片表現與神經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顯示脊髓受壓情況。腦脊液動力學測定、核醫學檢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暢程度。
3、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頭痛、頭暈,有時伴惡性、嘔吐;視物模糊、眼後部漲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齊,等。頭頸及上肢出汗,耳鳴;
(2)交感神經抑制症狀,如:頭昏,眼花,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下降及胃腸脹氣等。
4、椎動脈型頸椎病:
(1)眩暈;旋轉性、浮動性或搖晃性。頭部活動時可誘發或加重。
(2)頭痛;枕部、頂枕部痛,多為發作性脹痛,常伴自主神經紊亂症狀。
(3)視覺障礙;突發性弱視或複視,短期內自動恢復。
(4)猝倒;多在頭部突然旋轉或屈伸時發生。
診斷:
中年以上患者,根據病史、體檢,特別是神經系統檢查,以及X片一般能作出診斷,必要時可輔以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CT、MRI及核醫學等特殊檢查。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①頜枕帶牽引。
②頸託和圍領。
③推拿按摩:由專業人員進行。
④理療。
⑤藥物療法:對症處理可用非甾體抗炎藥、肌鬆藥及鎮靜劑。如有典型神經根痛者可行頸硬膜外注射。
2、手術治療:診斷明確的頸椎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反覆發作者,或脊髓型頸椎病症狀進行性加重者適於手術治療。根據手術途徑不同,可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手術及後路手術三種。
①前路手術、前外側手術:適合於切除突出的椎間盤、椎體後方骨贅及鉤椎關節骨贅,以解除對脊髓、神經根和椎動脈的壓迫。同時可進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以穩定脊柱。
②後路手術:通過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術達到對脊髓的減壓。也可輔以後方脊柱融合術。
預防措施:避免頸部劇烈活動。避免頸部長時間僵硬體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