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定義:
頸椎間關節退變,累及脊髓、神經根、血管等周圍組織,產生相應的臨床表現(包括症狀及查體表現)稱為頸椎病,也稱為頸椎退行性病變。國人患病率在10%左右。
1、頸型頸椎病:
頸椎退變本身產生的頸部痠痛、僵硬不適,稱為單純性頸椎病。
臨床表現:頸部晨僵,靜息後痛,活動後有所緩解,頸部勞累後疼痛加重。查體:項肌痙攣,頸椎各方活動受限,後仰尤為困難,頸椎旁有壓痛點。X線顯示頸椎曲度欠佳,變直或反曲,椎體邊緣不同程度的增生。CT或MRI:無脊髓及神經根受壓表現。鑑別診斷:類風溼關節炎。此類頸椎病無需手術。
2、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椎病常見型別之一;臨床表現:受壓神經根支配 範圍的頭、頸、肩、上胸背臂痛或串麻感及運動障礙;頸椎僵硬,活動受限,頭後仰壓頸試驗陽性及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部分患者臂叢牽拉試驗陽性,頭後仰時在病變相應節段的項韌帶可觸及囊性變。
2/3患者遠期症狀長期存在,反覆發作,最終需要手術治療;1/3患者自動緩解。X線:可有斜位相上神經根狹窄。CT&MRI:可見相應神經根受壓。應與頸肩背筋膜炎、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頸椎結核、腕管綜合症,腫瘤等疾病相鑑別。此治療效果類疾病需要正規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無效需要手術治療。
3、脊髓型頸椎病:
頸椎病中最為嚴重的一類,也是最適用於手術治療的型別;臨床表現:早期表現肢體沉重乏力,行走不穩,活動不靈,有時自己感覺下肢有燒灼感、麻木。常伴有排便困難,約30%患者伴有眩暈,頭蒙,視力下降等;晚期出現單癱、偏癱、截癱、四肢癱;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
病變平面以下肢體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感覺減退。出現霍夫曼徵、巴彬斯基徵等病理反射。X線片多見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可能出現椎管狹窄,CT、MRI可以明確診斷。鑑別診斷:寰樞椎脫位,腫瘤,空洞,脊髓血管病,脊髓炎等。此類頸椎病一旦確診,儘早手術治療。
4、椎動脈型頸椎病:
眩暈與體位有關,多在起床、臥倒、翻身、轉頭時突然發生,持續時間短者數秒至數十秒,長者可達幾小時到一、二天,可反覆發作。有時可引起嘔吐、猝倒、持物落地等症狀。本型頸椎病往往與動脈硬化有關,注意有無高血壓、冠心病病史。
頸部特殊檢查:頭後仰旋頸試驗陽性。同時應檢查血壓、血脂、膽固醇、眼底有無動脈硬化及心電圖。X線片可見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隙變窄。有條件可做數字減影,聽覺腦幹誘發電位、椎動脈造影、B型超聲波進行椎動脈動態造影。應與下述疾病相鑑別:美尼爾氏病、耳石病、顱內腫瘤等。症狀嚴重者,卻因鉤椎關節增生引起者可行手術減壓治療。
5、交感型頸椎病:
症狀多種多樣,常有頭暈(與體位無關,往往上午輕,下午重),眼皮睜不動,眼球發脹、視物模糊、耳鳴、咽感異常,頸項不適易疲勞、失眠多夢、易出汗、情緒易激動、心慌胸悶。如表現在上肢,手臂腫脹發涼、麻木、肩臂痛、活動受限。頭後仰壓頸試驗往往陽性,頸活動不受限,旋頸試驗陰性。
X線檢查可有椎體前後緣骨質增生及頸椎滑脫(頸5多見),CT&MRI多表現脊髓或神經根受壓不明顯。本型應與冠心病、美尼爾氏病、神經症相鑑別。此型別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6、混合型頸椎病:
常見脊髓型和神經根型混合。
7、食管型:
表現為吞嚥困難,系椎體前緣增生刺激或壓迫食管所致。
手術治療:簡單說累及兩個節段內的頸椎病,可行顯微鏡下頸前入路頸椎間盤切除+椎體融合術。兩個節段以上則考慮後路頸椎管擴大成形術。手術關鍵是應用顯微技術充分減壓,將突出或脫出間盤摘除,使受壓硬脊膜回位,儘量減少對脊髓壓迫。
有患者問顯微鏡下做這類手術和傳統肉眼下做此類手術的區別,我們打個比方回答這個問題:“一個是繡花,一個是納鞋底子”。顯微技術是在顯微鏡下放大手術視野的情況下去除病灶,即所謂繡花;傳統手術則在肉眼下進行手術,相對粗糙,手術精細程度可想而知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