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住院醫師 孔凡君

  【臨床表現及診斷】

  1、全身表現急驟發病,寒戰、高熱,全身不適,體溫可高達38.5度~40度,年老體弱者,體溫可稍低。體質差者可表現為敗血症症狀。白細胞計數增高,血培養可為陽性。

  2、區域性表現早期即可有髖關節疼痛,活動時加劇,甚至不敢或不願活動。關節紅腫、發熱表現稍晚,全關節均壓痛,旋轉活動受限。滾動試驗、4字試驗及Thomas徵(髖關節屈曲畸形試驗)陽性。關節常處於屈曲畸形位。

  3、X線檢查早期可顯示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位及關節囊腫脹。中期及晚期為典型化膿性關節炎之表現。

  4、關節穿刺
穿刺點一般選腹股溝韌帶中點下外方2cm處股動脈外側,垂直進針。抽取液塗片可發現大量白細胞、膿細胞和細菌,細菌培養可鑑別菌種並確定使用敏感的抗生素。

  由於髖關節部位深,周圍肌肉厚,解剖結構複雜,關節間隙壓力大,一旦發生化膿性炎症,發展較快,而早期與周圍組織化膿性炎症又很難鑑別,給早期診斷帶來一定困難。典型X線表現出現較遲,不能作為診斷依據,故關節穿刺和關節液檢查尤為重要。

  【鑑別診斷】

  1、風溼性關節炎為風溼熱的表現之一,多見於成年人,常發生於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遊走性關節痛、腫及發熱和其它風溼熱的表現。

  2、類風溼性關節炎多見於青壯年,起病緩慢,常發生於手足小關節及骶髂部,並逐漸累及全身關節。初始患病關節亦表現出紅、腫、痛及活動不便等,久則關節畸形或強直。

  3、外傷性關節炎多因外傷或持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或形成骨刺,表現為患病關節腫、痛及運動障礙,易發生在持重關節、如肩、膝、踝等關節,運動員及青壯年中多見。

  4、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均指一種病,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其患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發。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骨性關節炎由組織變性及積累性勞損引起,多見於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頸、腰椎等處,症狀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經輕微活動後會覺疼痛減輕),重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等。

  5、化膿性關節炎往往由細菌侵入關節腔引起,多見於少年兒童,常發生於髖關節,主要症狀為區域性紅、腫、痛、熱和功能障礙,以及高熱等全身中毒症狀。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炎或何種型別的關節炎,均應及早診治,以免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障礙甚至致殘。

  【治療要點】

  治療越早效果越好,但有時早期診斷有一定困難,對疑為急性化膿性髖關節炎者,及時按急性化膿性關節炎治療,同時積極進行檢查,以免延誤有效治療時機。一般使用大劑量廣譜高效抗菌素治療。

  由於股骨頭和股骨頸的大部分位關節囊內,易發骨髓炎。髖臼病變也容易直接向髂骨蔓延,引起髂骨骨髓炎。髖關節位置較深,周圍有豐富的肌肉,套管針穿刺不易成功,因此需早期行切開引流術。一經診斷確定並經穿刺證實關節內有滲出液,即應及時切開。可用髖關節後側或外側切口,切開關節囊後,吸盡關節內液體,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留置2根直徑3mm矽膠管於關節腔內,縫合固定於面板上。兩管分別連線於滴注瓶和吸引裝置。縫合傷口,用抗生素液作閉式沖洗、吸引。術後置於下肢功能鍛鍊器上,作持續被動運動,或作術後下肢皮牽引。恢復期可行關節活動及功能鍛鍊。後遺症治療可作全髖關節置換術、截骨矯形術等。陳舊性病理性脫位疼痛嚴重者,或根據需要可行關節融合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