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眼科 副主任醫師 張玉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而嚴重的併發症,也是世界範圍內視力損害和失明的主要眼病之一。在光凝療法出現以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眼科不治之症,一旦發生只能任期發展。自70年代開展的視網膜鐳射治療挽救了大量即將失明的糖尿病患者。眼底鐳射治療能降低失明率達60-80%。如今鐳射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在我國普遍開展,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對鐳射治療缺少了解和認識。本文將向糖尿病患者介紹一下眼底鐳射治療的基本常識。

  一、眼底鐳射治療是如何實現的?

  談到鐳射治療,令許多患者感到茫然甚至恐懼,不知道鐳射治療是怎樣一回事。其實眼底鐳射治療是鐳射技術在醫學最早獲得成功應用的領域。由於眼球本身是一個理想的光學系統,使得鐳射的在眼底病的治療有了很大的優越性。鐳射最大的特性是方向性好,它可以穿過眼球透明的屈光間質直達眼底,通過視網膜色素組織對光的吸收達到光凝效果,在不開刀,不損傷眼球的情況下完成眼底病的治療。鐳射治療前需要散瞳,然後患者坐在裂隙燈前,如同接受眼科檢查,醫生坐在患者的對面,在鐳射接觸鏡的引導下對病變視網膜進行光凝治療。治療時可有輕微脹痛,治療結束一般無明顯不適,可以步行回家。在鐳射治療後的短期內,可有一過性視力下降,1-2個月恢復。

  二、哪些患者需要眼底鐳射治療

  概括地說,凡是出現危害視力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均需要鐳射治療。危害視力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指增生性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性黃斑水腫。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是以視網膜出現新生血管為標誌,如不及時治療,常因併發玻璃體出血和牽拉性視網膜脫離而導致失明。黃斑水腫是指視網膜黃斑區血管異常,滲漏導致區域性視網膜水腫增厚,好發於2型糖尿病患者。顯著的黃斑水腫是糖尿病患者視力中度損害的常見原因。因此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展到增殖期或出現黃斑水腫就應考慮鐳射治療。

  三、眼底鐳射治療的時機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輕者眼底僅有少量微血管瘤,或出血點,對患者的視力可無任何影響,故不需要鐳射治療,重者可發生廣泛的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也將失去鐳射治療的最好時機,因此掌握鐳射治療的恰當時機很重要。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的鐳射治療最好的時機是在出現晚期併發症前,既眼底病變分期為IV期。這時屈光間質透明,視網膜對鐳射光凝的反應清晰可靠。治療效果好。嚴重的III期患者,我們稱為增殖前期,也可以提前進行鐳射治療,視力預後往往很好。黃斑水腫可發生在眼底病變的任何階段。符合顯著性黃斑水腫標準者是鐳射治療的指證。因此不管眼底變分期如何,一旦出現顯著性黃斑水腫,就應立即考慮鐳射治療。

  四、眼底鐳射治療為何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致盲的原因是嚴重的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導致的玻璃體出血和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及時的鐳射治療可以改善視網膜缺血缺氧狀態,促使新生血管萎縮,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停止或消退,從而防止發生玻璃體出血及視網膜脫離。黃斑水腫的鐳射治療可以封閉滲漏點和病變的血管,減少視網膜滲出性病變,使黃斑水腫消退,防止視力進一步下降。值得強調的是鐳射治療是否有效不能根據治療後的視力決定,而是看眼底病變是否穩定,危害視力的因素是否消除。一句話,鐳射治療的目的在於防盲。治療後的視力取決於治療前的視力水平。因此眼底鐳射治療在視力嚴重損害之前進行,效果更好。

  五、眼底鐳射治療的次數

  眼底鐳射治療的次數取決做那種鐳射治療。黃斑水腫的鐳射治療一般為一次,3-4個月後如黃斑水腫不好轉,可重複鐳射治療。增生性視網膜病變需要全視網膜光凝,一般需3- 4次完成鐳射治療,每次間隔一週,最短不少於4天。總的光斑數量在1000點左右。分次鐳射治療的目的是減輕鐳射光凝對眼組織的損傷,避免鐳射治療的副作用。

  六、眼底鐳射治療後的複查

  眼底鐳射治療後一定要定期複查。目的是瞭解鐳射治療的療效包括光凝斑的密度和範圍是否足夠,眼底病變是否好轉以及是否需要補充鐳射治療等。根據筆者經驗全視網膜光凝鐳射治療後2個月和6個月應在複查視力和眼底,術後一年複查眼底血管造影。黃斑水腫應在鐳射治療後3-4個月複查眼底,如水腫消退不明顯,應做眼底血管造影檢查明確滲漏的部位,根據情況補充鐳射治療或給予其它治療。需要說明的是糖尿病黃斑水腫的治療還要其它方法如不玻璃體腔藥物注射治療等,本文不做贅述。

  綜上所述,眼底鐳射治療是目前防止糖尿病性失明的有效手段。眼底鐳射治療不僅痛苦小,且方便經濟,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應瞭解和正確認識眼底鐳射治療作用,定期進行散瞳眼底檢查,及時發現危害視力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時接受鐳射治療,這樣才會保證您的生活質量,使您的視力免遭損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