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腰椎疾病,大家可能都會想到腰椎間盤突出症,很多人都可能會患這種疾病。但是你瞭解了全部腰椎疾病了嗎?腰椎疾病主要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系感染、腰椎小關節紊亂、腰椎椎管狹窄症、姿態性腰腿痛、腰椎壓縮性骨折、腰椎不穩症、慢性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腰椎結核、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等。
腰椎間盤突出症:早期出現腰部疼痛,活動受限,休息緩解。繼之出現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無力,伴或不伴大小便異常。
腰椎間隙感染:腰部疼痛,活動受限。 “斷裂”樣腰痛,稍一刺激腰部或/及小腿肌腹痙攣脹痛,靜息下來觸不到明顯的侷限疼點。翻身時拒扶,隨情緒波動,環境刺激加重,夜間需用止痛劑才行。
腰椎後小關節紊亂:當後關節上、下關節突的關係不正常時,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頓產生疼痛,慢性病例可產生後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出現腰痛。此種疼痛多發生於棘突旁1.5釐米處,可有向同側臀部或大腿後的放射痛。該病的放射痛一般不超過膝關節,且不伴有感覺、肌力減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經根受損之體徵。
腰椎管狹窄症:間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狀,患者自訴步行一段距離後,下肢酸困、麻木、無力,必須蹲下休息後方能繼續行走。騎自行車可無症狀。患者主訴多而體徵少,也是重要特點。少數患者有根性神經損傷的表現。嚴重的中央型狹窄可出現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掃描等特殊檢查可進一步確診。
姿態性腰腿痛:發生姿態性腰腿痛的原因很多,如各種下肢先天或後天畸形。早期感腰部活動時痛,休息後減輕,其後則於休息後開始活動時腰痛加重,必須繼續緩慢活動數分鐘後,始能減輕。但活動稍久,則腰部疼痛無力不能繼續工作。不論在任何位置都不能堅持太久,必要時常變換體位。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多有明確的外傷史;胸腰區域性腫痛,區域性有壓痛及叩擊痛,腰部活動受限;伴有骨髓損傷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腰椎不穩症:常有腰部酸、脹及無力、懼站立,喜依託,大部分患者不願攜帶重物以減輕腰部負荷。長出現雙側下肢疼痛麻木無力等症狀,平臥後症狀立即消失或明顯減輕。
慢性腰肌勞損:長期反覆發作的腰背部疼痛,呈鈍性脹痛或痠痛不適,時輕時重,遷延難愈。勞累時加重,休息時減輕;適當活動和經常改變體位時減輕,活動過度又加重。不能堅持彎腰工作。腰背部壓痛範圍較廣泛,壓痛點多在骶髂關節背面、骶骨背面和腰椎橫突等處。叩擊腰部有舒適感。
棘間棘上韌帶損傷:棘間韌帶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外傷史,外傷後即感腰痛,疼痛及壓痛位置在兩棘突之間的正中處,重壓則疼痛加劇,一般侷限在1-2個棘突間隙。勞累後及彎腰時,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可暫時緩解。
急性腰扭傷:腰部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強迫姿勢以減少疼痛。疼痛為持續性,活動時加重,休息後也不能消除,損傷部位有壓痛點,一般無下肢放射痛。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有腰部外傷或勞損史,第三腰椎橫突尖部有敏感壓痛,觸及結節。
腰椎結核:早期侷限性腰椎結核可刺激鄰近的神經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椎結核有結核病的全身反應,腰痛較劇,X線片上可見椎體或椎弓根的破壞。CT掃描對X線片不能顯示的椎體早期侷限性結核病灶有獨特作用。
椎體轉移瘤:疼痛加劇,夜間加重,患者體質衰弱,可查到原發腫瘤。X線平片或CT可見椎體溶骨性破壞。
脊膜瘤及馬尾神經瘤:為慢性進行性疾患,無間歇好轉或自愈現象,常有大小便失禁。MRI檢查可明確診斷。
如我們所瞭解的那樣,腰椎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腰腿痛、骶痛、脊椎疼痛等,但是我們要明白一件事,這些疼痛並不全是腰椎病的專屬症狀。這就涉及到腰椎病與其他疾病的鑑別診斷了。主要有:與梨狀肌綜合徵鑑別、與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徵、與N繩肌及腓腸肌勞損鑑別、與婦科腰骶痛鑑別、與盆腔腫瘤鑑別、與血管源性疼痛鑑別、與骶髂關節病變(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結核、膝關節炎、骶髂關節勞損、骶髂關節腫瘤及瘤樣病變) 以上便是腰椎疾病與其他有類似症狀的疾病的鑑別診斷,希望能給患者以提醒,以免造成錯診誤診,延誤治療。在此筆者還要提醒大家的是,日常多運動,做好腰椎疾病的預防,免受腰椎疾病的危害。對於腰椎病患者要做好診斷,及時進行正確的治療,做好要腰椎病的護理及飲食工作,早日擺脫病痛折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