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足踝外科 副主任醫師 孫晉客

  正常踝關節的活動度,平均為跖屈48°,背屈18°。當膝關節伸直時,踝關節的背屈≤10°,稱為馬蹄足畸形(equinus)。馬蹄足的原因包括:

  ①軟組織攣縮(腓腸肌和/或跟腱、關節囊);

  ②骨性阻擋(踝關節前方骨贅);

  ③神經肌肉功能紊亂(痙攣性馬蹄足,如腦癱、中風、腦外傷、糖尿病等)。功能性腓腸肌攣縮是指沒有神經支配的異常和肌肉本身的病變而發生的腓腸肌短縮,這種短縮的後果可能引起足部肌力的不平衡、步態異常和部分足踝部結構的破壞。

  一、解剖

  1、腓腸肌以兩頭分別起自股骨內、外側踝,內側頭比外側頭粗大,此外兩頭還發出分支附著於膝關節囊後方和N斜韌帶。兩頭合併形成一個肌腹,未端與比目魚肌肌腱融合,形成強大的跟腱,止於跟結節。腓腸肌經過三個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距下關節。該肌收縮時使足跖屈並屈小腿;在站立時,固定踝關節,防止身體前傾。

  2、比目魚肌為一寬扁的肌,位於腓腸肌深面,起自腓骨頭和腓骨上部、脛骨的內側緣和比目魚肌線。該肌為兩關節肌,經過踝關節和距下關節。該肌除不參加屈小腿外,其作用同腓腸肌。腓腸肌與比目魚肌的起端共有三個頭,因此兩者又合稱為小腿三頭肌。

  3、跟腱長約15cm,是人體最粗大的肌腱,由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腓腸肌內、外頭)肌腱在足跟上方約15cm處融合形成。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在形成跟腱後纖維發生逆時針旋轉,旋轉角度因人而異,從30°-150°不等。

  二、病理

  功能性腓腸肌攣縮的原因並不清楚。可能和其跨越膝關節和踝關節有關。坐位和臥位使腓腸肌張力減小,是否使其易於變短的原因。一旦腓腸肌發生攣縮,可能引發或伴發下列病變:

  1、踝前撞擊徵 當踝後方結構限制了踝關節背伸活動時,踝關節前方壓力會增大。繼而引起踝前方炎症或軟骨損傷。踝前方骨贅形成,以減小單位面積的壓力。

  2、跖腱膜炎 由於腓腸肌攣縮患者中,步態中跟抬起更早發生,跖趾關節背伸使跖腱膜拉緊(絞盤機制),跖腱膜承受更大應力而易於發生起點部的撕裂。在我院門診調查的310患者中,19例患有跖腱膜炎,其中14例(73.7%)同時有腓腸肌攣縮,1例(5.3%)合併跟腱攣縮。

  3、脛後肌腱功能不全 PTTD常常伴有腓腸肌攣縮,但究竟誰為因果還不清楚。短縮的腓腸肌加重跟骨外翻,並使中足承受更大的應力。為了代償腓腸肌腱短縮,後足外翻,中前足旋前,以達到最大的踝關節背伸。我院對88例平足患者的調查發現53例(60.2%)合併有腓腸肌攣縮,8例(9.1%)合併跟腱攣縮。

  5、拇外翻 中足的過度旋前使足的內側序列產生過度活動。這將導致跖骨內收和拇外翻畸形。Rogers發現58%的拇外翻患者術前有軟組織性馬蹄足。Mann和Coughlin指出馬蹄足可能會影響拇外翻手術的長期結果。我院在對196例拇外翻患者的調查發現115例(58.7%)伴有腓腸肌攣縮,21例(10.7%)合併跟腱攣縮。

  6、跖痛症 腓腸肌攣縮使前足在負重末期應力加大。常表現為中央跖骨跖側疼痛性胼胝。嚴重者,可引起跖骨頭軟骨損傷和跖趾關節骨性關節炎。

  7、糖尿病足潰瘍 前足及中足應力的增加使糖尿病足更易於發生潰瘍和搖椅底畸形。

  三、臨床檢查

  在伸膝關節和屈膝關節狀態下,分別被動背伸踝關節。如果屈膝時,踝關節可背伸超過10° ,而伸直膝關節不能超過10°,表明腓腸肌有攣縮。如果無論是否伸屈膝關節,踝關節背伸均不能超過10°表明有跟腱攣縮。此檢查又被稱為Silverskiold試驗。

  四、治療

  1、非手術治療:腓腸肌及跟腱牽拉練習。夜間夾板。矯形鞋和支具。

  2、手術治療:腓腸肌延長術。

  (1) 脛神經分支切斷術。適合於伴有陣攣的痙攣性腓腸肌攣縮。

  (2) 腓腸肌近端延長術。適合於伴有固定性膝關節屈曲畸形痙攣性腓腸肌攣縮。

  (3) 腓腸肌遠端延長術。適用於非痙攣性腓骨肌攣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