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宗強

  三叉神經痛和麵肌痙攣均為較常見的疾病,常規保守治療常難以湊效。顱後窩顯微血管減壓術做為一種微創鎖孔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是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麵肌痙攣有效、安全的方法。

  三叉神經痛發病率為3-6/10萬人,分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多由於顱後窩區域性佔位性病變如腫瘤、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肉芽腫等導致,採用外科手術將病變切除後多可治癒。在因面部疼痛而前往神經外科就診的患者中約60%以上屬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該病表現為一側面部陣發性疼痛,性質猶如刀割、燒灼、針刺或電擊樣,持續數秒至數分鐘後驟停;疼痛僅限於三叉神經分佈區,常位於上脣、鼻翼、口角、門犬齒和頰粘膜等處;可由觸控面部、表情變化、進食、飲水、刷牙、漱口等誘發;劇烈的疼痛給病人造成巨大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目前關於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較一致的看法是三叉神經顱內段受到異常血管壓迫導致。通常的口服藥物、鍼灸、神經封閉、神經破壞等保守治療方法多無效或易復發。顯微血管減壓術是通過耳後顱後窩微創鎖孔小骨窗(直徑1.5cm)開顱探查三叉神經根部,以特殊材料製成的墊棉將壓迫血管推離三叉神經根部後墊開,解除壓迫,從而將本病治癒。手術方法:採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患側向上側臥位,頭部下垂15°並向健側旋轉10°,頸部稍前屈,使患側乳突處於頭部最高位置。取耳後橫切口或髮際內0.5cm與髮際平行的豎切口,長約3cm,手術切口長短取決於患者顱神經疾患範圍及枕頸部的長短和粗細。開骨窗直徑1.5cm。

  上緣至橫竇水平,前緣接近乙狀竇,下緣至橫竇下1.5cm。硬膜切開後,手術顯微鏡下緩慢排放腦脊液。使用腦壓板應逐步牽開、深入,剪開神經根部和覆蓋在橋腦背外側表面的蛛網膜,更換前端2mm寬的窄腦壓板放置在小腦表面並牽開,遇有較粗大巖靜脈或橋靜脈妨礙入路時予電凝切斷。探查三叉神經根進腦幹區(root enter zoon,REZ),仔細識別壓迫責任血管,採用銳性剝離方法將責任血管充分遊離後,將其推移離開REZ充分減壓,選擇合適大小和形狀的Teflon減壓墊棉置於責任血管與腦幹之間,如為靜脈單獨或參與壓迫時則將其電凝後切斷,完成減壓操作後術野徹底止血,充分沖洗,嚴密縫合硬膜,常規關顱。

  如果手術中探查未發現有明確血管壓迫,則可將三叉神經感覺根部部分切斷,也可達到解除疼痛的目的。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總有效率達90%左右,少數病人術後疼痛復發,再次手術同樣有效。本手術切口僅長3cm,術後7天拆除傷口縫線即可出院。手術併發症有腦脊液漏、切口感染、顱內感染等,發生率均較低,其它如聽力障礙、面癱等則更為少見,手術在顯微鏡下進行,可將併發症發生率降至最低。

  面肌痙攣指一側顏面部陣發性、不自主的肌肉痙攣,抽搐多從眼周開始,逐步向下擴大,波及口周和麵部表情肌,嚴重者可累及同側頸部,情緒緊張等可使症狀加重。面肌痙攣影響病人容貌,給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不便。常規保守治療無效或復發。顯微血管減壓術是目前已知唯一可治癒本病的方法。與三叉神經痛一樣,面肌痙攣的病因也是顱內區域性異常血管壓迫面神經根。因此應用顯微血管減壓術墊開壓迫血管即可達到治療目的。手術切口位置、大小、術後併發症等均與治療三叉神經痛類似,但術後聽力障礙的發生率略高,但大多數病人可恢復,遺有永久性一側聽力喪失者少見。本手術治療面肌痙攣的總有效率可達95%以上,術後有2-3%的複發率,復發後再次手術治療有效。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位美國神經外科醫生最早報告了採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麵肌痙攣,並獲得滿意治療結果。勝利油田中心醫院神經外科自2006年開始開展微血管減壓術,手術效果滿意,併發症發生率極低。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技巧的進步和經驗的積累,手術療效進一步提高,併發症發生率下降,將會為更多的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病人緩解痛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