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咳論篇》中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除呼吸系統疾病以外,慢性咳嗽與多個系統疾病有關,如耳鼻咽喉系統、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等。中國及美國的咳嗽指南均指出,上氣道咳嗽綜合徵(UACS)是慢性咳嗽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隨著咳嗽指南的推廣,廣大醫師對其認知程度日漸普及,診治水平明顯提高。但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UACS的誤診誤治現象仍十分常見。本文從1則典型病例入手,淺析UACS誤診誤治的原因。
誤診病例
患者男性,44歲,教師,因“反覆咳嗽3年”來我院就診。
現病史 患者3年前於感冒後出現咳嗽,以乾咳為主,偶伴少量白色黏痰,多發生於日間。咳嗽與刺激氣味、體位、季節及進食無關。無腹脹、反酸、噯氣,無鼻塞、流涕、鼻後滴流感,無發熱、盜汗、咯血、胸痛、喘息等症狀。發病以來胃納可,體重無減輕。3年間就診於多所大型綜合醫院,多次接受胸部X線和CT檢查,以及肺功能、支氣管激發試驗、誘導痰細胞學等檢查,均未發現異常。曾被診斷為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及過敏性咳嗽。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抗過敏及止咳化痰等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接診醫生詳細詢問病史後,得知患者有額面部脹痛感,青少年時曾有流膿涕史,不排除鼻竇炎導致的上氣道咳嗽綜合徵(UACS)。遂建議患者接受鼻竇CT檢查,結果提示雙側額竇、上頜竇炎症。
檢查 咽黏膜輕度充血,扁桃體無腫大,心、肺、腹部體查未見異常。
診斷 上氣道咳嗽綜合徵(雙側額竇、上頜竇炎症)。
治療 予以鼻部吸入激素、大環內脂類藥物、黏液促排劑及減充血劑治療,患者2周後症狀開始明顯緩解。2個月後隨診,咳嗽基本消失。
病例分析 慢性咳嗽病因診斷的首要原則是重視病史和查體,通過病史詢問縮小診斷範圍。該患者因無鼻後滴流、咽癢、清喉、咽部黏液附著徵、淋巴濾泡增生和咽部卵石樣徵等典型上氣道症狀,故早期診斷時未考慮UACS。
對慢性咳嗽病因構成和診斷流程認識不足
不同地區慢性咳嗽的病因構成有所不同。歐美人群中,UACS、支氣管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常見病因。國內慢性咳嗽常見病因按照發病率高低依次為,咳嗽變異性哮喘、UACS、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和變應性咳嗽等。
對基層醫院的患者,醫生在進行經驗性治療時,須考慮常見病因的序貫次序;對有條件進行以病因為導向的慢性咳嗽診斷流程時,如果患者肺功能及激發試驗、誘導痰檢查結果正常,而又具有上氣道相關病史或症狀時,應首先考慮UACS的可能。
部分患者症狀缺乏特異性
UACS曾被稱為鼻後滴流綜合徵(PNDS),PNDS指由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後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聲門或氣管,引起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徵。但近年研究發現約三分之一的PNDS患者無典型鼻後滴流、咽部黏液附著徵。而在存在明顯鼻後滴流感的鼻部疾病患者中,僅少數患者出現咳嗽症狀。
由於無法明確上氣道疾病引起的咳嗽是否由鼻後滴流直接刺激導致,2006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將PNDS更名為UACS。另外,咽癢、清喉、淋巴濾泡增生和咽部卵石樣徵等上氣道症狀或體徵並非UACS所獨有,其他病因的慢性咳嗽患者亦有類似表現,但基層醫院的醫生往往將此類患者誤診為慢性咽喉炎。
對於臨床上僅表現為咽喉炎症狀和體徵的慢性咳嗽患者,尤其不要輕易給其戴上“慢性咽喉炎”或“UACS”的帽子,應該慎重排除其他常見病因。
病因涉及多學科
UACS屬於一個症候群,涉及鼻、鼻竇、咽和喉等多種基礎疾病(表)。由於普通內科或呼吸專科醫師對耳鼻咽喉學科瞭解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UACS的診斷。因此,增加相關學科的知識及加強學科間協作,將有助於減少UACS的誤診誤治。
由於UACS最常見的基礎疾病為過敏性鼻炎和鼻竇炎,故臨床醫生在診治時應予以重視。若涉及其他相對少見的基礎病因,則應與耳鼻咽喉科醫生聯合進行診治。
此外,UACS的治療因患者基礎疾病而異,部分患者的治療時間較長,甚至單純內科治療效果欠佳。與咳嗽變異性哮喘和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導致的慢性咳嗽相比,UACS的療效評判不夠迅速、簡便。由於患者對治療的反應是明確慢性咳嗽病因的必要條件,因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UACS的確診。
例如,對於長期非過敏性鼻炎患者,推薦鼻腔區域性使用糖皮質激素,且不短於3個月。對於慢性鼻-鼻竇炎,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4~12周,鼻用糖皮質激素常規使用不短於3個月,可聯用低劑量大環內酯類藥物、減充血劑、黏液促排劑以及生理鹽水沖洗鼻腔等。若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則建議酌情實施外科手術。
因此,UACS的正確診斷必須依賴於全面的綜合評估,醫生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症狀、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結果,以及患者對治療的反應等多方面因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