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辦公電腦化、人口老齡化,脊柱相關疾病發病率上升,發病年齡呈下降趨勢。如頸性眩暈、頸源性頭痛,青少年發病率佔20~25%,20歲以上佔30%以上,30歲以上佔35%,40歲以上佔45~50%,而50歲以上佔60~75%,70歲以上佔85%。
所謂脊柱相關性疾病是由於脊柱周圍軟組織損傷、小關節紊亂、增生退變及脊柱周圍組織的無菌性炎症,刺激和壓迫了脊神經、內臟神經所出現的一系列症候群,醫學上稱這些和脊柱有關的疾病為“脊柱相關性疾病”。脊柱相關性疾病不單引起頸肩痛和腰背痛,還與許多內科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它未必是這些疾病的唯一原因,但也可以視作這類疾病的幫凶。
1885年美國醫生D.D.Palmder首先提出了“脊柱與疾病相關理論”。 1895年,美國有一個名叫Harvey的醫生,為一位因外傷引起聽力喪失17年的打更人檢查,發現患者第四頸椎棘突向後移位。他認為若將後突棘突復位可能會對患者有所幫助,經打更人同意後便採用手法復位,將後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聽力奇蹟般的恢復了。至此便拉開了一個新專業的序幕,即脊椎矯正學。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國內最早進行臨床治療及研究脊柱相關疾病的是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的魏徵教授和龍層花教授,他們研究脊椎遭受損害後造成脊髓、周圍神經、血管及自主神經損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並採用治脊療法治療的一門新學科。
近期,國內外許多從事人體脊柱與健康研究的專家學者指出:人體衰老與疾病的根源,主要源於脊柱本身的病變與衰老,因而呼籲人類要重視脊柱、保護脊柱,延緩其退變,防其衰老,這樣才能預防和控制脊柱病變及脊柱相關疾病的發生。
一、換個角度認識疾病
目前世界醫學界在通過治療脊椎而達到治療內臟器官的病症已達七十餘種,可見脊柱相關性疾病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在臨床工作中您也許正為頸椎病、腰椎病非手術治療方案發愁;也許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經常出現眩暈、頭痛而找不到原因,反覆發作的胸悶、胸痛、而冠脈造影卻未見狹窄。這時不妨考慮一下脊柱的因素。
1、頸椎病之所以在整個脊柱病變和脊柱相關性疾病發病率最高,是由於頸椎微細解剖結構複雜,神經血管分佈豐富。
脊柱生物力學方面,上承頭顱,下連胸廓,頸椎處於頸胸關節的槓桿力支承點,為頸胸關節的動靜交點,同時,頸椎在整個脊柱當中活動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因而,頸椎病變發病率最高,相關疾病最為廣泛,累及臨床各科,據不完全統計,頸椎病所累及的症狀有一百多種,佔整個脊柱相關病近50%,當頸椎上段,寰枕關節、寰樞關節關節以及頸3以上出現軟組織損傷,筋膜攣縮;
小關節紊亂,可累及頸部的枕大、枕小神經、耳大神經、枕下神經及椎動脈,臨床上可出現頸源性頭痛、頸性眩暈,頭面部及腦部相關性疾病。當頸椎中下段軟組織損傷,小關節紊亂,累及了脊神經及頸交感神經的中節及下節的星狀神經節,臨床上可引起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及迴圈系統疾病。文獻有多篇報道不明原因頑固心率失常,經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癒的病例。
2、胸椎所致的脊柱相關性疾病,由於胸椎的脊髓側角發出的交感神經纖維所構成的椎前交感神經節和椎旁交感神經節分佈在脊柱兩側。因而當胸椎出現小關節紊亂,刺激植物神經節可引的脊柱相關性疾病,多引起呼吸系統、迴圈系統、消化系統及泌尿系統的相關症候群。動物實驗證實,持續刺激下胸部脊髓神經根可誘發糖尿病,且用於建立糖尿病動物模型。
臨床可見胸椎關節紊亂伴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與胰腺自主神經壓迫刺激有關。
3、腰椎的軟組織損傷、筋膜攣縮、小關節紊亂累及了脊神經、交感神經節,所致的脊柱相關病,多見有泌尿系統疾病、腸道疾病及腰骶關節以下所致的生殖系統疾病。腹痛是臨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多數由腹部臟器疾病所引起,也是診斷過程中首先考慮的病因。許多腹痛在臨床上往往無明顯腹部臟器病變表現,常常是由於脊柱病變所引起。
由於經腹部症狀而求診,在診治過程中常常反覆求治,療效不佳,病人十分痛苦。脊神經分佈於腹壁及腹膜的壁層來自T6-L1脊髓節段,內臟感覺神經分佈於腹腔內器官及髒層腹膜,內臟神經與脊神經之間有感應性聯絡。脊柱任何能夠刺激或者壓迫內臟感覺神經的改變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腹痛。
同時脊柱結核、椎體血管瘤、脊柱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間盤突出症、椎管內腫瘤及感染等脊柱、椎管病變可直接刺激、壓迫或破壞腹腔內臟感覺脊神經或初級中樞,引起腹痛。
4、骶骨上承腰椎,下連尾骨,左右構成整個骨盆的一體框架。由於骨盆後方的骶後孔發出了四對骶神經後支,分佈在骶髂筋膜區及骶髂關節周圍,其骶前孔發出了四對骶神經前支,支配盆腔臟器;骶椎2~4節骶髓側角分佈有副交感神經低階中樞,當骶髂關節紊亂、骶髂筋膜攣縮,可造成區域性供血障礙,可導致副交感神經低階中樞興奮性降低,致使內外生殖器血運障礙、功能下降,引起盆腔病變及男女生殖系統疾病。
臨床上常見骶髂關節紊亂症是指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因外力而造成該關節及其韌帶損傷,以致區域性出現充血、水腫、粘連等無菌性炎症,且引起區域性疼痛和坐骨神經刺激症狀。該症常與眼椎間盤突出症相混淆,但是通過骨盆正位片鑑別骶髂關節旋轉移位,手法糾正移位後坐骨神經痛症狀緩解。
二、應用輔助檢查客觀診斷脊柱相關性疾病並指導治療
脊柱相關性疾病的診斷常根據患者疼痛、麻木的部位,按神經定位診斷分析神經根受壓部位,初步確定紊亂的脊柱關節。望診脊椎的形態,觀察棘突有無偏歪、凹陷或凸起,脊椎區有無面板顏色改變及色素斑等。觸診定位確定棘突有無摩擦音、彈響音;橫突壓痛、有無陽性反應物如硬結、條索狀腫塊、或代償性肥大等部位,明確脊柱關節紊亂的診斷。
脊柱影像為脊柱相關性疾病的診斷提供客觀依據,首先仔細觀察X線側位片各椎間關節的變化、椎軸動力學改變、生理曲度是變直、是否有反弓、是否側彎;椎體後緣是否變銳、是否有骨橋形成;寰椎錯位時會出現的仰位、傾位、側旋等改變、各椎間關節形態改變或移位時,都屬脊椎小關節紊亂的直接或間接表現。
通過脊柱CT或MRI觀察椎體有無旋轉、側方移位,椎體不穩等。並與臨床症狀及體徵是否對應來診斷脊柱相關性疾病。同時鑑別診斷骨折、脫位、結核、腫瘤、化膿性炎症等。通過高頻超聲檢測頸部肌肉痙攣狀態,同時通過經顱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測椎基底動脈口徑及血流速鑑別診斷頸性眩暈。表面肌電圖對頸源性頭痛的診斷其輔助作用。腹部胃腸電圖變化對鑑別胸腰段脊柱關節紊亂所致的脊源性腹痛有一定指導意義。
三、脊柱相關性疾病的治療
對於脊柱相關疾病的治療,我們在整體觀念、辯證施治、因人制宜的原則指導下,應用手法按摩、正骨、牽引、鍼灸、針刀、藥物、理療、手術、康復訓練等治療方法。首先明確診斷,多學科會診排除器質性病變,根據影像學和其他輔助檢查的提示有的放矢的針對病變部位治療。同時脊柱小關節周圍或肌肉痛點阻滯或星狀神經節阻滯都具有診斷性治療作用。具體的治療方案應該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制訂。
四、怎樣預防脊柱相關疾病?
脊柱相關疾病可發生於從出生到老年的各個年齡段,因此脊柱保健應根據不同疾病發病原因貫穿於人生的各個階段。平時要有意識地自我保護脊柱,未病先防。
1、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工作習慣。不宜長時間伏案工作;不宜長時間上網、玩麻將等。從事低頭伏案工作性質的人員應有間隔活動休息時間,如課間操、工作間活動。
2、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過硬或過軟,應根據頭、頸、肩比例選擇,枕頭受壓後的高度是立著的拳頭大小,側臥時枕高約平肩部,應以舒適為宜。
3、注意頸部、腰間保暖,儘量不要受寒。不要長時間在空調房間以及對著電扇吹。注意勞動姿勢,避免長久彎腰和過度負重。避免過度勞累,做到勞逸結合。注意改善勞動環境,座位高低大小應合適,不要坐小板凳,低沙發,座位的高度應以大腿與上半身的角度大於90度為宜。
4、科學規範的運動訓練,有利於頸、腰椎病的預防。如年輕人經常做“飛燕”的背飛動作或伸腰、挺腹的鍛鍊,加強腰肌的鍛鍊。堅持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延緩骨質和韌帶退行性改變。
5、注意平時飲食營養結構,特別是中老年人,多吃一些含鈣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豆製品、蝦皮、海帶、芝麻醬等,有利於鈣的補充,以防止骨質疏鬆。
隨著人的年齡增長,人體脊柱的退行性變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瞭解脊柱病及其相關性疾病的發病原因,增強脊柱保護意識。脊柱病相關性疾病的預防重於治療,通過科學規範的運動鍛鍊,糾正不良姿勢,學習工作勞逸結合,避免脊柱損傷,改善生活、工作環境等,完全可以延緩脊柱的退行性變,也完全可以減少脊柱相關性疾病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