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張全新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的概念在國外醫學文獻中已很少提及,更多的是以後迴圈缺血(PCI)一詞來代替。然而,目前在國內VBI仍作為一種診斷術語,廣泛應用於臨床和學術交流。 臨床治療多用抗血小板及血管擴張藥,我院自2005年至2006年應用養血清腦顆粒治療164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物件和方法

  物件:

  所有病例均行TCD、,其中220例TCD檢查發現椎基底動脈痙攣或缺血,與國內88.3%的報道相符合,162例MRA檢查有陽性發現,符合國內53.3%的報道。診斷標準參照1988年《中華神經精神雜誌》提出的診斷依據:

  (1)眩暈;

  (2)在眩暈的同時,至少有1種椎基底動脈缺血發作的其他症狀,如視覺症狀、內耳疼痛、肢體麻木或無力、猝倒或昏厥;

  (3)有輕微的腦幹損害體徵;

  (4)病因明確:如繫頸椎病、動脈硬化等引起。

  方法:

  治療方法 治療組 養血清腦顆粒(天津天士力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包tid。同時給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維腦路通、降壓等綜合治療。對照組 單純應用綜合治療。

  療效評定標準 見表1。根據治療後72小時各種症狀消失情況及TCD結果HAMA評分結果,進行療效判斷。

  統計學方法 兩組間計量資料採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採用t檢驗,有效率採用x2檢驗。

  2、結果

  兩組治療結果相比有明顯差異性 見下表 兩組患者各種症狀消失情況及血流改善情況(例,%) p<0.05,不良反應 治療組及對照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3、討論

  椎基底動脈 (VBI)的概念在國外醫學文獻中已很少提及,更多的是以後迴圈缺血(PCI)一詞來代替。然而,目前在國內VBI仍作為一種診斷術語,廣泛應用於臨床和學術交流。

  VBI是指椎基底動脈因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血管狹窄、血流動力學改變及先天異常等因素造成的相應灌注區供血不足的狀態,由於長期慢性的供血不足,側枝迴圈有所開放,故一般病情緩慢,但椎基底動脈作為後迴圈的上游血管,是幕下和幕上腦結構供血的主要通道,一旦出現椎基底動脈血栓形成,其病死率高達20%-30%[3]。故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

  臨床多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維腦路通、降壓等綜合治療。養血清腦顆粒源於經典名方四物湯,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鉤藤、雞血藤、夏枯草、決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細辛等組成,可顯著降低血管阻力,緩解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部迴圈;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及血黏度,預防血栓形成,並有養心安神作用。

  有效治療VBI引起的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且未發現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依從性和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