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簡介
患者於2008年9月28日無明顯誘因突發上腹疼痛,呈持續性脹痛,伴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不伴發熱、腹瀉、黃疸等症狀,就診於我院急診,查血生化示:血脂肪酶 830u/L,血澱粉酶 1300 u/L,血糖 9.08mmol/L,血細胞分析示:白細胞 12.2×109/L,NEU% 88.5%;腹部B超示:胰體尾部大,顯影不清,膽囊結石,膽囊炎;上腹部CT示:胰腺炎、膽囊炎、肝右葉低密度佔位。
急診以“急性胰腺炎,膽囊結石,膽囊炎”收住普外科。
入院時查體:體溫 38℃,呼吸 22次/分,脈搏 78次/分,血壓 150/102mmHg,神志清,全身面板粘膜未見黃染及新鮮出血點,未觸及淺表淋巴結腫大,雙肺可聞及少量溼羅音,心音有力,律齊,腹部稍膨隆,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腹肌稍緊張,全腹無明顯壓痛,叩診呈鼓音,移動性濁音陰性,聽診腸鳴音弱。
入院後早期給予禁飲食,持續胃腸減壓,解痙陣痛,靜脈營養支援,抗生素預防感染等非手術治療措施,治療一週後,患者病情基本穩定,複查CT示胰腺假性囊腫形成,考慮患者年齡較高,一般情況較差,繼續給予上述非手術治療措施,治療12天時給患者留置空腸營養管,結合腸內與腸外營養支援治療;
經過74天的治療,患者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可以經口正常進食,複查血細胞分析、血生化等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基本正常,複查上腹部CT示胰腺假性囊腫基本吸收,患者痊癒出院。
2、腸內腸外營養支援治療方案
患者入院後早期給予靜脈營養支援,按照TPN處方(2號)配製營養液,由中心靜脈管24小時滴入,患者病情穩定後在入院第12天留置空腸營養管,(紐地西亞復爾凱鼻腸)如下圖所示,為留置空腸營養管時攝腹部立位平片明確空腸營養管位置:
腸內營養混懸液(百普利)24小時持續泵入,滴速由20ml/小時逐漸增加到58ml/小時,同時相應減少靜脈營養液,讓患者由腸外營養逐漸過渡到腸內營養,在入院第56天時開始讓患者經口進少量流食,逐漸增加進食量,同時空腸營養管輔助治療,在治療結束時,患者經口進食可以基本滿足生理需要。整個治療過程營養供給情況如下圖所示:
3 、相關實驗室指標及分析
患者接受營養支援治療後開始對其各項實驗室指標進行監測,對血細胞分析,肝腎功能以及血尿澱粉酶進行不定期複查,間隔時間為3―7天。對各項實驗室指標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胰腺炎診斷的兩個重要指標為血尿澱粉酶和脂肪酶,患者入院後查尿澱粉酶11367U/L,第二次複查迅速下降,為390U/L,恢復正常,遂未進行進一步的檢測,此處主要對血澱粉酶和脂肪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項指標呈明顯下降趨勢,結果如圖2所示:
(2)血細胞分析中白細胞整體呈下降趨勢,表明感染症狀逐步緩解,淋巴細胞有略微升高趨勢,起初淋巴細胞低於正常值,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淋巴細胞逐漸恢復正常,表明免疫功能有所增強,結果如圖3所示:
(3)反應腎功能的兩項主要指標為肌酐和尿素氮,患者入院時肌酐和尿素氮均高於正常,經過治療後整體呈下降趨勢,說明患者腎功能逐漸好轉,結果如圖4和圖5所示:
(4)患者入院時肝功能無明顯異常,隨著治療的進行,患者逐漸出現轉氨酶升高,蛋白低於正常等症狀,考慮可能與藥物應用對肝功能的損傷有關,另外患者禁飲食,可能氮補充不足,導致蛋白低下,營養不良,給予保肝,輸注人血白蛋白等對症治療。
4、影像學改變
(1)2008-9-28:此為入院時腹部CT,提示胰腺周圍炎性滲出。
(2)2008-10-13:此為入院治療14天后複查腹部CT,提示胰周假性囊腫形成。
(3)2008-10-23:此為入院治療24天時複查腹部CT,提示假性囊腫有所吸收縮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