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膠質瘤概述
神經膠質瘤因起源於神經膠質細胞而得名。神經膠質細胞構成腦的支援組織,也可以說它們就像“果凍”一樣把神經細胞(神經元)固定在一起。神經膠質瘤是最常見的腦和脊髓腫瘤,佔所有原發性腦腫瘤的60%以上。在腦部,神經性膠質瘤經常發生於大腦半球內(位於腦的上部),但也可能影響其它腦區域,特別是視神經、腦幹和小腦。
神經膠質細胞共有三種類型――星形細胞、室管膜細胞核少突膠質細胞,神經膠質瘤可以來源與其中任何一種細胞。最常見的神經膠質細胞為星形膠質細胞,來源於此細胞的腫瘤稱為星形細胞瘤。
神經膠質瘤可以從低級別進展為較高級別,或在手術後復發轉變為較高級別腫瘤,也可以從一開始就是高級別腫瘤。“高級別神經膠質瘤”包括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間變性星形細胞瘤佔所有腦神經膠質瘤的22%,星形細胞瘤來源於稱為“星形細胞”的腦膠質細胞(腦中星形的支援細胞)。它們可以威譽中樞神經系統(CNS)的任何部位,包括腦和脊髓,但最常見的部位為額葉。間變性星形細胞瘤(AA)是Ⅲ級星形細胞瘤。“間變性”是指癌細胞具有迅速分裂的特徵,與正常細胞不相似,或者相似性很小。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屬於IV級星形細胞瘤。它佔了所有腦神經膠質瘤的52%,是成人最常見的腦腫瘤型別。此類腫瘤含有侵襲性極高的細胞,可快速侵犯周圍組織。它通常起源於大腦半球,但也可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其它部位。
二、 可能的症狀
腦腫瘤通常會侵犯或擴充套件至正常腦組織,其生長的壓力可能導致噁心、癲癇發作、嘔吐、頭暈或上下肢無力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與腫瘤本身的佔位有關,也可能與腫瘤周圍區域的腫脹(水腫)有關。同―個人可能出現很多不同型別的症狀,也可能長期沒有任何症狀,或僅出現輕微症狀。
常見的症狀可能包括:頭痛、嘔吐等高顱壓症狀,或者智力下降、言語困難等高階智慧改變,位於功能區的腫瘤還可以引起感覺減退、肢體乏力、偏癱等症狀。癲癇常常是低級別膠質瘤的唯一表現。
三、 膠質瘤的治療
目前國內外對於膠質瘤的治療為手術、放療、化療等。
(一)外科手術
腦膠質瘤是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腫瘤呈浸潤性生長,邊界不清,易復發是其特點,是顱內最常見原發腫瘤,大腦功能區膠質瘤的手術治療是神經外科臨床工作的一個難題。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同時儘可能地保護正常腦功能,而又能大限度地保留神經功能,避免術後神經功能缺失,這不僅提高病人術後生存質量,而且可獲得滿意的長期預後,是腦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最高目標。
1、外科手術目的:
外科手術切除是腦膠質瘤綜合治療策略中最為關鍵的第一步。手術的主要目的包括:所以手術的治療目的只能侷限於以下5個方面
①明確病理診斷;
②減少腫瘤體積降低腫瘤細胞數量,
③改善症狀緩解高顱壓症狀;
④延長生命併為隨後的其他綜合治療創造時機;
⑤獲得腫瘤細胞動力學資料,為尋找有效治療提供依據。
2、外科手術理念轉變: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在國際上對於膠質瘤的手術治療理念也有了新的轉變,也就是由過去的“最大範圍切除”優先(Maximal Resection)轉變到“最大程度安全”優先(Maximal Safe Resection),也就是在保證腫瘤的切除同時,並且保持患者神經功能完整和更好的生活質量。
3、外科手術新技術的應用
(1)術前精確腫瘤定位
對CT及MRI閱片要細, MRI所顯示的冠狀縫及腦回形態標誌,儘可能精確腫瘤位置。依腫瘤位置不同採取相應的皮層入路
(2)fMRI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血氧水平依賴技術是fMRI的應用基礎。fMRI可在安全無創的條件下對人腦進行功能分析,其時間及空間解析度較高,可無創性顯示腫瘤與功能區的關係,有助於選擇最佳的手術方案或路徑。
(3)彌散張量成像(DTI)
如果術前影像技術能夠定位皮質下通路,既可避免術後神經功能缺失,也可更好地瞭解功能區間的通路。前述功能神經影像均不能定位白質纖維束,而DTI通過測量水分子的彌散過程以評價生物組織結構和生理狀態,能顯示活體腦內特定的白質纖維束,並可明確腫瘤與鄰近白質纖維束的空間解剖關係,從而輔助制定手術計劃及評估病人預後。
(4)術中喚醒麻醉技術
是在神經外科手術中使用神經阻滯、靶控輸注(TCI)等方法,依據需要術中喚醒病人,在清醒狀態下,進行顯微手術,完全切除病灶。病灶切除後,恢復全麻,進行止血、關顱處理。在大腦功能區病變的手術治療中,定位困難是神經外科醫生經常遇到的問題,最大限度切除病灶,同時最大限度保護正常腦功能,是手術操作過程中很難掌握的關鍵問題,這也關係到病人術後的生存質量。
(5)神經導航技術及術中成像技術
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多呈浸潤性生長,常規手術很難做到全部切除。近年來神經導航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精確、方便、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極大地提高病灶全切率及手術安全性。可以說神經導航系統的應用是神經外科從顯微外科發展到微侵襲外科的一個重要標誌。
(6)術中功能定位技術
中央溝一直是劃分皮質感覺區和運動區的解剖學界限,利用本體感覺誘發電位在中央區位相倒置的特性,在手術中辨別感覺和運動皮質功能區邊界是非常可靠、實用的方法。
(7)術中超聲
術中超聲可對病變和功能區進行準確定位,明確判斷腫瘤大小、邊界、位置,與周邊腦組織及血管關係等情況。這大大提高了功能區膠質瘤的手術質量和手術效果,改善了病人的術後生存期與生存質量。
(二)放療
放射治療幾乎是各型膠質瘤的常規治療,但療效評價不一,除髓母細胞瘤對放療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外,其他型別對放療也有一定效果。此外射線引起的放射性壞死對於腦功能的影響亦不可低估。X-刀、γ-刀均屬放射治療範疇,因腫瘤的部位、瘤體大小及瘤體對射線的敏感程度,治療範疇侷限,目前認為膠質瘤,特別是性質惡性的星形Ⅲ-Ⅳ級或膠質母細胞瘤均不適合採用γ-刀治療。
放療可殺滅或抑制殘餘瘤細胞,延長生存期;分割外放射治療已成為惡性膠質瘤的標準療法。近年來多種劑量分割方法、多種放療方式(三維適形放療(3D-CRT)、調強放療(IMRT)、間質內近距離放療和立體定向外科等)以及新放療裝置的應用提高了放療效果。替莫唑胺(TMZ)同步放療聯合輔助化療已成為新診斷GBM的標準治療方案。
美國NCCN指南推薦惡性膠質瘤放療總劑量60Gy,分割成1.8-2Gy/次。年齡>70歲,生活上需要他人輔助的患者,可減少放療劑量:40Gy分割15次或50Gy分割成28次。不推薦全腦放療和伽馬刀放療。
(三)化療
原則上用於惡性腫瘤,但化療藥物限於血腦屏障及藥物的毒副作用,療效尚不滿意,常用BCNU、CCNU、VM-26等有效率均在30%左右。近年來,隨著替莫唑胺、avastin等新興化療藥物的應用,對高級別膠質瘤的治療效果有了一定提高。
2012版《中國膠質瘤診斷和治療指南》推薦新診斷的GBM(WHO IV級):強烈推薦TMZ同步放療聯合輔助化療:放療的整個療程應同步化療,口服TMZ 75 mg/m2,療程42天。放療結束後4 周,輔助TMZ治療,150 mg/m2,連續用藥5天,28天為一個療程,若耐受良好,則在以後化療療程中增至200 mg/m2,推薦輔助TMZ化療6個療程。
根據中國實際國情,亦可使用ACNU(或其他烷化劑BCNU、CCNU)聯合VM26:ACNU(或其他烷化劑BCNU、CCNU)90 mg/m2,D1,VM-26 60 mg/m2,D1-3,4~6 周1 週期,4~6 個療程。新診斷的間變性膠質瘤(WHO III級):推薦放療聯合TMZ(同GBM)或亞硝脲類:PCV方案(洛莫司汀+甲基苄肼+長春新鹼);亞硝脲類方案,如ACNU方案。
(四)其他治療:
基因治療、免疫治療、分子化療等,目前大多處於研究階段,療效尚不肯定。
新的治療手段包括:
(1)開發新的藥物阻斷1個以上的細胞增殖訊號通路。
(2)克服目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
(3)靶向治療,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抗體貝伐單抗( bevacizumab)。
(4)腫瘤幹細胞治療效果的研究正在進行中。2020年之前,將通過靶向重要分子通路的新藥物雞尾酒療法減少患者的死亡率,為患者和醫師帶來新的希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