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臨床醫生微創理念的不斷加深,脊柱微創技術也隨之迅速發展。自1963年Smith創新性的報導了髓核化學溶解術以來,脊柱微創技術的發展經歷了盲視下的經皮技術,例如髓核化學溶解術、 鐳射和射頻物理消融術、經皮椎間盤機械旋切術等;
到顯微椎間盤切除術;內鏡輔助下的脊柱微創手術,例如關節鏡輔助下的椎間盤切除術、顯微內窺鏡輔助下的椎間盤切除術、胸腔鏡和腹腔鏡輔助下的椎間盤切除術等過程。
1998年美國微創學主席Anthony Yeung醫生在經皮椎間盤切吸術的基礎上首先使用並提出了YESS技術,標誌著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的誕生。但其適應症比較狹窄,難以有效處理脫出型和遊離型椎間盤組織;對中央椎管和側隱窩狹窄更難以進行有效處理;對存在髂脊較高和椎間孔狹窄的腰5骶1椎間盤突出患者也極難處理。
針對YESS技術的不足,2002年,德國Hoogland教授在YESS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了THESS技術,他設計了一套不同直徑的椎間孔鉸刀,逐級絞除部分上關節突前下緣骨質結構,擴大椎間孔,直接經擴大成形的椎間孔進入椎管內,可在內鏡系統直視下摘除脫出、遊離的椎間盤組織,並且能有效處理伴有椎間孔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
因此,經皮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的出現,使腰椎管椎間盤突出症的微創治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幾乎可以治療各種型別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但對於椎管狹窄症的治療仍有諸多困難和問題需要脊柱微創醫師研究和解決,特別是對於中央椎管狹窄症的治療難度較大。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通過文獻複習及神經根管解剖的研究發現,同一間隙水平的中央椎管狹窄症可以通過經皮脊柱內鏡經椎間孔入路達到減壓目的,並經臨床實踐證實,達到滿意治療效果,並在國內首先報道。
我們將脊柱內鏡經椎間孔入路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症作為研究目標,進一步探索,擴大手術適應症,力求為脊柱微創醫師在內鏡下經椎間孔入路進行椎管狹窄症的治療提出新的方法和理論指導,同時可使部分不能耐受開放手術的老年和多發基礎疾病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
腰椎管狹窄症繫腰椎的中央椎管、側隱窩或椎間孔狹窄引起腰骶神經根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和坐骨神經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疾病,作為一種常見的脊柱疾病,以中老年人高發。腰椎管狹窄症不僅僅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也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嚴重負擔。
該病經保守治療無效或加重者,往往需要手術治療,傳統減壓固定手術方法對患者生理打擊大,脊柱正常解剖結構破壞,會引起脊柱穩定性下降往往需要內固定結合椎體融合,融合後又會加速臨近節段退變形成惡性迴圈。同時老年患者多合併基礎疾病,難以耐受此類手術或全麻而放棄治療,此外採取傳統手術治療,手術前後住院時間較長,治療費用高,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
隨著經皮經椎間孔內窺鏡減壓技術的提高和醫療器械的改進,腰椎管狹窄症的內鏡手術治療也逐漸成為可能。經皮經椎間孔內窺鏡微創減壓技術與常規手術相比具有手術切口小,損傷小,出血少,能有效保護脊柱穩定性,併發症發生率低,對患者整體影響小,病人耐受性好,安全可靠,住院時間短等優點。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