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監測作為糖尿病管理的“五駕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血糖監測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血糖檢測是有效管理糖尿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血糖監測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最初的尿糖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糖儀、糖化血清白蛋白,直至上世紀末出現一種更有利於全面瞭解血糖變化的新技術――動態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如果能將這些血糖監測技術有機地結合,將有助於臨床醫生更完善地瞭解患者的血糖全貌。
傳統的血糖監測方法均存在不同的侷限性:
1、自我血糖監測是血糖監測的基本形式,但點血糖反映的是瞬間血糖變化,無法完整反映患者的全天血糖值,存在監測“盲區”;
2、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反映長期(2~3月)血糖控制的金標準,但對於調整治療後的評估存在“延遲效應”,且不能反映低血糖的風險和血糖波動的特徵。CGM是對傳統血糖監測方法的有效補充,已逐漸在臨床上得到推廣和應用,除血糖監測外,CGM還能幫助我們瞭解人體血糖譜的變化及其相關因素影響的資訊。
CGM系統由五部分構成:感應探頭、血糖記錄器、注針器、資訊提取器和軟體。葡萄糖感應探頭是一個細小、無菌、柔軟的探頭,在進入皮下後能夠感知組織液中葡萄糖水平。
CGM分為回顧性和實時CGM兩大類。後者常與胰島素泵聯合使用,即感測器增強型胰島素泵。如果將傳統血糖監測方法比喻為“照相機”,那CGM可稱之為“錄影機”,CGM能夠提供全面的血糖日誌,包括每天288個血糖值記錄、每日血糖圖、多日血糖圖、特定時間血糖圖,以及含血糖波動、平均值、平均絕對差、相關係數、餅圖和血糖曲線下面積等內容的血糖圖小結。通過CGM提供的血糖變化曲線圖可以一目瞭然地發現各種問題,如夜間低血糖,還有利於鑑別“隱匿性”低血糖和高血糖。
CGM於2002年進入中國,在上海市第六醫院首先被應用,逐漸向全國推廣。我國也積累了大量CGM的臨床應用經驗和研究資料。賈偉平教授從以下三個方面談到了近年來國內CGM的研究證據:
中國人群血糖波動的特徵
應用CGM對糖調節正常、糖調節受損以及新診斷2型糖尿患者人群血糖波動特徵進行評估,結果顯示,正常人血糖呈波動性變化,但波動幅度較小;糖調節受損者平均血糖水平較正常人升高約15%,但其日內血糖波動已顯著增大,較正常人升高可達50%;2型糖尿病患者除整體血糖水平升高外,還表現為日內及日間的血糖波動明顯增大。這些結果提示血糖波動異常是糖代謝紊亂的重要特徵之一。
2009年,全國動態血糖協作組通過10家醫院共434例正常人連續3天的動態血糖譜建立中國動態血糖正常參考值(見下表)。
賈偉平教授團隊於2012年發表的對CGM準確性評價的一項多中心研究也證實,CGM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與安全性。其結果顯示,近90%的探頭與靜脈血糖偏差在20%以內,CGM無論是在即時血糖,還是在血糖變化趨勢的反映方面均具有較好的準確性。
血糖波動與代謝性疾病的關係
利用CGM可發現許多代謝性疾病在發病早期已出現血糖波動方面的改變。如研究顯示,糖耐量正常的多囊卵巢綜合徵(POCS)患者已出現餐後血糖波動模式的改變,CGM能夠更全面、敏感地發現這一變化。CGM還能發現代謝正常人的肝酶ALT水平輕度升高首先影響夜間血糖,這可能與肝臟胰島素抵抗相關。
血糖波動與微量白蛋白尿的初步分析表明,HbA1c控制比較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過半數的患者可表現為血糖波動異常,並導致發生微量白蛋白尿風險的增加,表明血糖波動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險因素之一。在大血管病變方面,MRA無頸動脈斑塊的患者中,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與血糖波動呈正相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水平與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
CGM對治療效果的評估
胰島素治療對血糖波動作用的研究發現,正常糖調節者血糖波動水平與早相胰島素分泌功能呈負相關,表明血糖波動較大者,其胰島功能相對較差,而採用胰島素強化治療2型糖尿病能夠使血糖波動下降30%~40%。
多項口服降糖藥對血糖波動作用的證實,儘管常見口服藥如格列吡嗪、那格列奈、阿卡波糖等單藥治療2型糖尿病也能夠顯著減少血糖波動,但聯合治療對血糖波動的改善更為顯著。此外,CGM可通過計算術前血糖≤2.8mmol/L所佔用的時間百分比和術後血糖達到3.5~7.7mmol/L,來輔助胰島素瘤的術前診斷和術後療效評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