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傷科 副主任醫師 王軒

  坐骨神經支配大腿屈肌,腓總神經的腓深神經支配小腿前部肌肉、足部肌肉及腓骨長短肌,司足背屈及外翻,伸(足母)及伸趾運動,腓淺神經主司小腿前外側及足部面板的感覺。脛神經運動纖維支配腓腸肌、比目魚肌、屈趾長短肌、屈(足母)長肌、脛後肌,參於足跖屈、屈趾、屈(足母)足內翻運動;其感覺纖維分佈於足外側、足底、足跟部面板。

  病因

  坐骨神經痛(sciatica)是坐骨神經徑路及分佈區域以疼痛為主的綜合徵,病因多種多樣。坐骨神經痛的絕大多數病例是繼發於坐骨神經區域性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對坐骨神經的刺激壓迫與損害,稱為繼發坐骨神經痛;少數系原發性,即坐骨神經炎。

  臨床表現

  1、一般症狀

  ①疼痛主要限於坐骨神經分佈區,大腿後部、小腿後外側和足部,疼痛劇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勢;腰部屈曲、屈膝、腳尖著地。如病變位於神經根時,椎管內壓力增加(咳嗽、用力)時疼痛加重;

  ②肌力減退的程度可因病因、病變部位、損害的程度不同差異很大,可有坐骨神經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癱瘓;

  ③可有或無坐骨切跡處坐骨神經幹的壓痛;

  ④有坐骨神經牽拉徵,Lasegue徵及其等位徵陽性,此徵的存在常與疼痛的嚴重程度相平行。局麻坐骨神經根或神經幹此徵可消失;

  ⑤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膝反射可因刺激而增高;

  ⑥可有坐骨神經支配區域的各種感覺的減退或消失,包括外踝的振動覺減退,亦可有極輕的感覺障礙;上述標準中至少有1,4,5三項。

  2、坐骨神經炎常伴隨各種型別的感染及全身性疾病發生,如上呼吸道感染。因坐骨神經較為淺表,受潮、受寒時易發生坐骨神經炎,全身性疾病發生坐骨神經炎時應注意有無膠元病及糖尿病等併發。

  其臨床特徵是:坐骨神經痛大多數為單側,不伴有腰、背痛;疼痛一般為持續性,亦可為發作性,椎管壓力增加時症狀加重,亦可沿坐骨神經徑路放射。坐骨神經幹壓痛明顯,腓腸肌壓痛存在;疼痛與肌無力多不平行,一般疼痛較重,而肌無力多不明顯,急性期由於疼痛判斷運動功能較為困難,可檢出足下垂,腓腸肌、脛前肌萎縮;跟腱反射減低或消失,但跟腱反射亦可正常,膝反射正常。淺感覺障礙明顯。經治療病程2~3周疼痛方可緩解。

  3、繼發坐骨神經痛

  ①腰間盤脫出:是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多發於L4~5及L5S1,約1/3病例有急性腰部外傷史,80%患者發生於20~40歲之間,但亦有1/3病例無外傷及體力勞動史者,臨床特點是有數週、數月腰背痛,而後一側下肢的坐骨神經痛。體檢除具有坐骨神經痛的一般症狀外,尚有腰背肌緊張,腰部活動受限,脊柱側彎,病變部位的棘突壓痛。除坐骨神經痛外,腰間盤脫出尚可表現為股神經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綜合徵、橫貫性脊髓病、圓錐尾綜合徵或類似於小兒麻痺的臨床表現。

  ②腰椎骨性關節病:多見於40歲以上者,亞急性慢性起病,多有長期腰痛史,坐久站起困難,站久坐下困難,臨床上可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的坐骨神經痛的症徵及腰部的症狀。

  ③腰骶椎先天畸形:腰椎骶化、骶椎腰化、L5橫突過長、隱性脊柱裂,後者除可表現有坐骨神經痛而外,常有遺尿史,體檢常有足畸形,腰骶部面板異常,如肛門後方的小凹、骶部中線上的小血管瘤,此常常客觀而準確地指示椎板未癒合的部位。

  ④骶髂關節炎:常見為類風溼、結核性病變,在關節囊有滲出破壞時刺激L4~5神經幹,30%~40%病人可有坐骨神經痛症狀,且為早期症狀,晚期一旦關節囊破潰,坐骨神經痛緩解,所以坐骨神經痛病人就診時應詳查骶髂關節體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