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來臨,頻繁眨眼的兒童患者越來越多,主要表現為雙眼頻頻眨動,不能自主,或頻頻擠眼,或頻頻上翻,部分患者伴有頻頻抽鼻,咧嘴,啃聲等異常動作,甚至面部抽搐,肩膀聳動,自覺眼部癢澀、畏光、灼熱、風吹感等不適,或無明顯不適。
家長著急,孩子無辜,醫生困惑,是本病的三個特徵。
家長或者老師發現孩子近期頻繁生怕孩子形成習慣性眨眼,一邊四處求醫,另一邊埋怨孩子叛逆調皮,孩子實際上則非故意,有至兒童醫院就診者,有至眼科醫院就診者,有至中醫科就診者,對本病的解釋亦是多種多樣。
有診斷乾眼,視疲勞,屈光不正,結膜炎,久視終端視訊(電腦、電視、手機等),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缺乏,小兒多動症,甚至認為是不良習慣,擴大至精神問題,診斷的不一致,那麼相應治療方法不一,有點人工淚液(如玻璃酸鈉、卡波姆、小牛血清等),視力矯正,點抗生素眼水(如妥布黴素、左氧氟沙星等)、點抗過敏眼水(如色甘酸鈉、斯汀類、他定類,地塞米松等),補充微量元素(如鋅製劑),補充維生素(如維A、B、C類),口服神經興奮或抑制類藥物(如安坦、哌甲酯等),心理疏導等等。
中醫用藥分歧也大,有健脾理氣,平肝熄風,養血祛風,補腎填精,重鎮安神,疏肝健脾等等,具體藥物紛繁多樣,有辛散耗氣者(如荊芥、蟬蛻、細辛、殭蠶等),有蟲介有毒者(如全蠍、蜈蚣等),有重鎮苦寒者(如石決明、珍珠母、牡蠣、黃芩、黃連等)。猶如盲人摸象,山中看山,本末倒置,疾病未愈,恐傷其本。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對本病的認識多侷限在就病論病的層次,沒有很好的、讓人信服的解釋以下三個問題:一、為什麼本病多出現在兒童;二、為什麼多出現在春季;三、為什麼多與脾胃不佳,性格急躁有關。
在此,本人通過臨床實踐和中西醫理論學習,對本病詳加論述。
早在明清時候,中醫對本病的發病機理和治療就有了多方面的論述,稱本病為“目(zha)”,實質上是“風”。
首先,患兒來就診,裂隙燈顯微檢查眼部,大部分無明顯異常,既無分泌物增多,也非結膜充血嚴重,血管輪廓模糊不清,或僅僅表現為瞼結膜輕度充血,伴有部分乳頭增生,濾泡形成,正因如此,臨床醫生仍然診斷為“結膜炎”。
其實,診斷為“結膜炎”無可厚非,但是予以抗生素眼水或抗過敏眼水,卻差強人意,因為感染性結膜炎應以分泌物增多(細菌感染)、畏光流淚(病毒感染)、充血嚴重,紅腫熱痛等症狀為主要表現,過敏性結膜炎應以眼部癢甚,或伴有打噴嚏(過敏性鼻炎)為主要表現,而非頻繁眨/擠眼,因此,滴用抗生素眼水或抗過敏眼水,往往效果不佳。當然,也有少部分患者訴滴眼水後症狀明顯改善或消失者,本人認為原因可能有一下幾種情況:
一、自身調節,孩子全身狀況的短暫性不適,表現為頻繁眨眼,等到自我調整後,眨眼症狀自然消失,如果與滴眼水在時間上相符,這就看似眼水的作用;
二、眼水的沖刷和清涼作用。抗生素眼水性寒涼,對於部分患者區域性灼熱乾澀症狀有明顯緩解作用,自然有利於改善頻繁眨眼症狀,這屬對症治療。對於過敏性結膜炎,結膜囊內的致敏物質、免疫球蛋白以及炎症細胞均可以被眼水沖刷掉,這就是為什麼用非抗過敏眼水也能起效的主要原因。(附: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中醫療效確切,以後詳加論述)
對於小兒“乾眼”的診斷。乾眼主要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淚液分泌的質或者量不足,從而引起眼部乾澀不適為主要症狀的眼病。與成人尤其是老年人不同,小兒生機勃發,修復迅速,調節靈動,所以出現真正“乾眼”的病例非常少見,除非嚴重的免疫系統病變如干燥綜合徵,瘢痕性類天皰瘡,Stenvens 綜合徵等等,或者長期、持續、頻繁點對眼表組織有破壞作用的眼藥水,或者嚴重的眼外傷如酸鹼燒傷,或者眼表術後,這些疾病將淚腺細胞和結膜杯狀細胞嚴重破壞至不能修復的程度,才會出現小兒真正的乾眼,在這種不能自身分泌淚液的情況下,我們醫生只能給予外來補充人工淚液來緩解症狀,減少併發症。
如果一個正常兒童,因為長時間看手機電腦,眨眼次數減少,淚液揮發過快,可以出現暫時性的乾澀症狀,家長只要讓孩子休息,摒除誘因,孩子自身調節能力很強,乾澀症狀自然消除,沒有必要予以人工淚液,自身分泌的淚液永遠要比外源性人工淚液的質量好。再好的人工淚液,它的濃度、成分、比例、酸鹼度、可溶性、組織耐受性等等都遠遠比不上自身分泌的淚液。另外,眼藥水的長時間區域性沖刷作用,可以使一個正常眼睛出現乾澀症狀,因為眼表的脂質成分被沖刷掉了,造成淚液揮發過快,還有,眼藥中的防腐劑成分也對眼表組織有破壞作用(此可稱為眼藥水的眼表毒性作用)。
對於小兒頻繁眨眼的患者為什麼出現眼睛乾澀的症狀,本人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春風微微鼓動,萬物復甦生長,這是大自然正常規律。但是過猶不及,如果邪風狂作,溼潤之氣揮發過快,則天干地燥,春季很多人口乾脣裂,容易上火,多與此有關。
二、部分兒童脾胃虛弱,性格急躁,土虛木鬱,木鬱化火,火刑肺金,津液灼幹,淚液不足。
三、眼瞼頻繁眨動,淚液排出過快,分泌相對不足,則出現乾澀症狀。
眾多家長和醫生認為本病的原因是由於過久看電視、電腦、手機的緣故,甚至認為是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的原因,試問,久視終端視訊的兒童非常多,屈光不正的孩子更是數不勝數,為什麼只有少部分孩子患了本病?在臨床上有許多患者,用眼鏡矯正屈光不正後,頻繁眨眼症狀無明顯改善。
本人認為,屈光不正與本病無關,視力矯正不能治療該病。對於久視終端視訊的兒童,僅僅是個誘因,不是主要原因,這是因為:
一、現在兒童節目視訊中的內容,為了吸引孩子,往往是驚險、刺激、甚至恐怖暴力的內容,兒童五臟根基未穩,加上情緒容易受之左右,驚則氣亂,亂則生風,恐則傷腎,動搖根本,風吹枝葉而樹根不穩,因此本病發作。
二、久視終端視訊的兒童,長時間睜大眼睛,瞬目次數明顯減少,淚液揮發自然過快,出現乾澀症狀,眨眼自然頻繁,但是,只要稍加休息,則乾澀症狀即消失。
三、久視終端視訊,眼睛容易疲勞,即臨床診斷的“視疲勞”,並把視疲勞作為本病的原因,其實,視疲勞主要表現為用眼不能持久,眼及眼眶周圍疼痛、視物模糊、眼睛乾澀、流淚等,嚴重者頭痛、眩暈,與頻繁眨眼為主要表現的本病關係不大。
有人認為是孩子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缺乏,去醫院抽血化驗得以驗證,尤其是缺乏鋅元素,維生素A類,被認為是本病的原因。試問,為什麼許多無症狀的兒童,行常規體檢,也可以發現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缺乏?為什麼許多目的兒童,卻無缺乏?為什麼有些目的兒童,缺乏微量元素或維生素的種類不一樣?
為什麼有些缺乏微量元素或維生素的兒童,沒有目表現,卻為其它病症?本人認為,正常的人體是一個動態平衡,無時無刻地進行著新陳代謝,能量和物質的更新交替,因此,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出現短暫的不平衡,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機體調節功能正常,既可以趨於相對平衡,因此,我們不能以點概面,把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缺乏作為本病的原因。
比如,一個消化吸收功能很差的兒童,除了出現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缺乏之外,也可以發現其它營養物質不均,如果因此認為地從外源給予各種缺乏的物質,一方面是藥品種類和劑量較多,一方面是沒有調動起機體自我的調節能力,反而懈怠了自我修復的監控能力,使得機體長時間得不到自我調整,適得其反,還有,外源性給予,在劑量、比例等方面的精確度無法與人體真正需要的無法比擬。
其實,這些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缺乏,可以看作是人體代謝平衡失常的一個徵兆,我們只要改善機體在吸收和利用(中醫認為是調理胃的受納和脾的運化),自然趨於平衡,沒有必要外源性給予。一個目的孩子,往往脾胃功能較弱,也可出現偏食,從而除了出現頻繁眨眼的症狀外,抽血時經常發現了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缺乏,眨眼和缺乏二者同為結果,不是因果關係。我們只需調理脾胃,孩子即可從食物中非常精確地、有識別能力地、主動地去吸收和利用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以及其它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營養成分。
小兒多動症以全身小動作過多,一時不停,不能自主,難以控制,情緒不穩,衝動任性,以全身性症狀為主,嚴重程度遠重於目。本病以眼部表現為主,顏面部為次要症狀,全身症狀很少,最多就是兩手不自覺的“扣手”或者“亂摸”。二者相同之處都是動作頻繁,不能自主,都是由於神經過度興奮引起的。家長和醫生往往把孩子目歸於小兒多動症,並且在網上檢視相關科普文章後焦慮不已,醫生則根據小兒多動症的治療原則和藥物,過度治療(如神經抑制類藥物)。有些家長則認為是自家孩子心理和精神上出現了問題,苦悶不堪。
本人在臨床觀察中認為,雙眼對稱性目者易治,一側目者稍難,伴有頻頻抽鼻,咧嘴,啃聲等異常動作,甚至面部抽搐,肩膀聳動者,治療較為困難,如果對於全身表現的小兒多動症,則最為難治,這就建議去西醫神經內科就診,中藥為輔。然《內經》雲:“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這需要臨床工作者多讀書,多思考,多請教,臨床中許多所謂的“絕症”和疑難雜症的治療,其實仍有線索可循。
在此呼籲同道,不要把自己瞭解的知識和經驗當作權威,要慎之又慎地給患者下定論,可以建議患者換一名大夫診治,也可以換一種醫學理念去診治,至少給患者留一線希望,人生正是因為有希望才顯得有意義。有許多原本可以治療的疾病(尤其鄉下農民和貧困患者),“未得其術”,遷延不愈,由“可治”轉為“難治”或“不治”,成終身遺憾。(在此涉及倫理道德,不多論述)
中醫臨床已經認識到,目實質是“肝風”,故以“息風”為治療的根本法則,具體用藥有疏肝理氣類之柴胡、鬱金、枳實、香附、薄荷等;有養血息風類之首烏、白芍、熟地、阿膠等;有平肝熄風類之天麻、鉤藤、石決明、牡蠣、蜈蚣、全蠍、殭蠶、地龍等;有重鎮安神類之硃砂、磁石、琥珀、代赭石、珍珠母等。這些用藥均是針對起“風”這個結果進行治療,未對因治療,故往往療效不佳,甚至疾病未愈,先傷其本,尤其對於嬌嫩幼苗之兒童,怎能恣肆濫用重鎮苦寒之藥?
古人有“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見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氣毋耗氣,精遺勿澀洩,明得箇中趣,方是醫中傑”,當今醫生治病卻恰恰相反,如見咳痰則化痰,見出血則止血,發熱則降溫,卻對病因治療少之又少。試舉一例,一人因上火而流鼻血,用止血藥後,出血暫時停止,而火未退,火勢積蓄後出現反覆流鼻血,甚至因火勢未平,再生它病。高明的醫生會用清火瀉火藥物,火滅則血自止,猶如釜底抽薪,長治久安。
我們在治療目時,也不能“見風即息風”,應該針對生風的原因論治,這樣既可木靜而風恬,又可體健而神安。
當然,生風的原因臨床醫生都在積極的探尋,然欲之扶桑,非舟楫不往。本人勤求古訓,研讀《內經》、《傷寒》,參照眾家,尤推崇黃元御、鄭欽安,彭子益,偶有小得,對本病的發病原因作以下論述,藉以拋磚引玉。
昔在黃帝,諮於岐伯,作《內經》,以究天人之奧,故首雲,善言天者,必驗於人,而善言人者,亦必驗於天,天人相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升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升則為陽,降則為陰,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紐,所謂土也。樞紐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則熱,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則寒,方其半升,名之曰木,木氣溫升而化火,方其半降,名之曰金,金氣涼降而化水。木、火、土、金、水,生、長、化、收、藏,土居中軸,運轉四象。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故春溫而夏熱,秋涼而冬寒。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為天地之靈氣化生。人與天地相參。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男女媾精,陰陽肇基,始生祖氣,內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故謂中土,中氣左旋為脾,右轉為胃,左旋而升則為肝,升極為心,右轉而降則為肺,降極為腎。肝木,心火,肺金,腎水,脾胃土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心火熱極而降,全由肺金之涼降,腎水寒極而升,全由肝木之溫升,故心火熱而清涼轉降,腎水寒而溫暖轉升,心為離火,位尊為君,二陽含抱一陰,腎為癸水,位貴為相,二陰含抱一陽,君尊相貴,全由子民無時無刻供養,子民不供,則尊貴全無,猶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子民者,脾胃之土也。
肝主筋,心主脈,脾主肉,肺主皮,腎主骨,凡人之身,骨以立其體幹,筋以束其關節,脈以通其營衛,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肝竅於目,心竅於舌,脾竅於口,肺竅於鼻,腎竅於耳。腎水降極而升,肝氣溫升清陽,陽性清虛而親上,清虛之極,神明出焉,而五官七竅,神氣之門戶也,故一切眼目晦暗懵盲,皆清陽不升而陷下,濁陰上擬而窒塞。年老體衰,陽氣虛弱不升,則目暗晦明。
肝之氣風,其志為怒,心之氣熱,其志為喜,肺之氣燥,其志為悲,腎之氣寒,其志為恐,脾之氣溼,其志為思。然物情樂升而惡降,升為得位則喜,未得之時則怒,降為失位則恐,將失未失則悲,自然之性也。若土失樞紐,升降失職,則生憂思。怒、喜、思、悲、恐,喜為人求,而怒思悲恐,則為人惡。然人生一世,去日苦多,生老病死,反覆輪迴,苦多樂少也。
天有六氣,風、熱、暑、溼、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人為天地之中氣,秉天氣而生六腑,秉地氣而生五臟,平人六氣調和,故無風、無熱、無暑、無溼、無燥、無寒,六氣不相交際,則一氣獨見,厥陰病則風盛,少陰病則熱盛,少陽病則暑盛,太陰病則溼盛,陽明病則燥盛,太陽病則寒盛。
風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 “木曰曲直”,直則暢,暢則木靜風恬,曲則怒,積鬱怒發,生意不遂,而生風燥,是以厥陰之病,必有風邪。風性疏洩,然以風木抑遏,而行疏洩之令,故始因鬱而欲洩,究欲洩而終鬱。其或塞或通,均為風燥之一也。土為四維之中氣,木火之能生長者,源於脾土之升。
冬水閉藏,一得春風鼓動,陽從地起,生意乃萌,水土溫和,則肝木發榮,木靜而風恬,水寒土溼,不能生長木氣,則木鬱而風生。蓋厥陰肝木,胎於腎水,長於脾土,孕育心火,一髒而又水火兩性,失和則易寒熱並見,寒熱錯雜,《諸病源候論》雲:陰陽各趨其極,陽並於上則上熱,陰並於下則下寒。
木為水火之中氣,土木鬱迫則水火不交,外燥而內溼,下寒而上熱。厥陰之病,在下則寒溼具盛,在上則風熱皆作,其氣然也。下士庸工,無知妄作,獨見上熱而無視下寒,補陰瀉陽,浪用苦寒,損人生氣,水土愈寒而木氣不升,腎水不能即濟上熱,上熱未除,下寒更甚,賊風又起,嘆哉!夫醫雖小道,理極精深,用之得當,如濟世之航,用之不當,如傷人之刃,可不慎歟。
風為陽邪,其性主動,善行而數變,易襲陽位。頭為諸陽之會,肝開竅於目,故目易受風邪也。目有五輪,胞瞼屬脾,上下開合,張弛有度,緩而不急。肝木鬱不生髮,然天時應春,不得不發,賊風頓起,脾土又為溼邪所困, 肝木橫逆克脾土,則胞瞼開合失常而善動。《審視瑤函》:“目者,肝有風也。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而不能任,故目連也。”小兒生機盎然,稚陰稚陽,猶如初春至幼苗,生長之勢被抑,則衝動而風生,然根基未穩,枝葉必為之搖擺不停。
綜上所述,土溼木鬱生風,為小兒目的發病機制的高度概括,燥土疏木息風,則為治療本病的根本法則。
然肝者,將軍之官,性情剛果而暴躁,喜調達而惡抑鬱,喜溫良之言而惡激烈之辭,如以重鎮,意在壓制肝風,是逆肝之性,肝臟受制,可激其反動之力,適得其反。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本人不主張小兒目動輒予以重鎮息風類藥物,如石決明、牡蠣、蜈蚣、全蠍、殭蠶、地龍、硃砂、磁石、琥珀、代赭石、珍珠母等,建議應用桂枝、柴胡、陳皮、生麥芽、茵陳、薄荷等平和之類,即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橫恣,又善理肝木之鬱使之調達,取王道而舍霸道也。
當然,對於腦充血,腦中風,腦卒中之類,用藥必須猛重,“非嚴刑峻法,不足以遏止盜風” ,但是,對於兒童,初春之幼苗,“順勢而為”才是王道。治病猶如治國,范仲淹曰:“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抱朴子曰: “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國”。
關於小兒目的護理和預防,本人著重論述以下幾點:
一、調護中氣為根本。中氣為脾胃中間之氣,源於父母賦予生命之祖氣,中氣足,則升降正常,體安病去,猶如車輪之軸,“一氣周流,土疏四維”。調護中氣在於脾胃,脾胃運化正常,則氣血充足而不拂逆,根基穩定而賊風不起。
首先,避免孩子傷食,偏食,暴食,遠離寒涼之品。目患兒多有飲食不佳,偏食,不喜飲水的表現,此多因脾胃虛弱,運化不足。
其次,慎用抗生素和激素。中醫認為抗生素其性苦寒,可清熱解毒,易傷脾胃之中氣。當今醫療現狀,小兒感冒發熱,動輒予以強力抗生素以降體溫,殊不知發熱為機體抵禦病邪的正常保護性反應,體表發熱為人體陽氣外張抵禦外來病邪,而臟腑則陽氣不足而偏寒,以降體溫為目的的抗生素治療,使得臟腑猶如雪上加霜。
試問,春季幼苗,被“倒春寒”所襲,秋收幾粒?我們日常所見,體溫恢復正常,但是出現飲食不佳,甚至咳嗽或腹瀉,這正是因為人體陽氣受到重創,寒邪留於肺部或脾胃虛寒使然。也有目患兒,經治療後目痊癒,但感冒後復發者,亦因中氣不足或被人為用藥使得中氣受挫。基層醫院甚至為了降溫,妄用激素!激素能使先天之本―腎精外洩,消耗生命最原始的物質,明顯影響生命的長度,更何況是出生之幼苗?
這些類似的情況數不勝數,這與當今家長的盲目無知,要求迫切,醫生的見招拆招,顧近失遠,醫藥廠家的宣傳導向,利益驅動,乃至社會的急功近利,心態浮躁等等綜合因素有關。
本人今後將從中西醫綜合的角度詳細闡述激素的合理應用,在此不多論述。
二、避免情緒過度波動。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怒則傷肝,驚則傷膽。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心主情志,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血氣順暢則百病消。
臨床中大部分目的孩子性格急躁或者抑鬱,故建議兒童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急不躁。孩子是家長的鏡子,情緒不穩定的孩子,其家長往往性格暴躁,因此,首先要求家長保持情緒平和,然後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柔聲細語,相互交流,即緩解孩子情緒上的急躁,又能使孩子的心結慢慢消散。
有些家長甚至是醫生,認為孩子目是看電視/電腦看多了的原因,其實不盡其然,這是把誘因作為主因對待。兒童內心尚未堅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感染,所以在看電視/電腦或者打遊戲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或者激烈的打鬥,容易使得孩子情志紊亂。因此,建議孩子不要看電視/電腦以及打遊戲。
三、飲食上,清淡平和的食物即可,《黃帝內經》雲:“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不建議服用現代營養醫學中的所謂高營養食物,現在的孩子基本上不缺乏營養,甚至是營養過剩,只是營養的均衡和分配出了問題。本人不建議孩子乃至大人去吃市場上的保健品,比如某某提取物,某某素,某某合成劑等等。人是天地間的自然產物,飲食上當然應採自然界萬物之精華為我所用,應該儘量少用提純或者化合而成的食物和藥物。
陰陽歸位,生靈各有所屬,東方鱗蟲,龍為長,魚類屬;南方羽蟲,鳳凰為長,眾鳥屬;中央裸蟲,人為長,無屬;西方毛蟲,虎為長,狼熊屬;北方介蟲,龜為長,鱉蚌屬。人生本天親地,即秉天地五運六氣而生五臟六腑,得天地之全,昆蟲土石,草根樹皮,莫不持天氣之一氣而生,故人無一氣之見,而物有一氣之偏。病生則人身氣血陰陽偏盛偏衰,一氣偏見,又可借藥物之一氣之偏,以調吾身之盛衰,使之歸於和平,則無病矣。“蓋假物之陰陽以變化人之陰陽,故神農以藥治病”。
當今有人盲目推崇某些化學藥物,美其名曰“靶點直接準確,高效而快”,殊不知在見效的同時(如止痛、退燒、降壓、降糖等),對人體健康有長遠的損害,尤其是全身用藥。
也有人經常無知地質疑中藥的有效性,問:“用一些花草枝葉,樹皮根莖,就能治病?”答:人若誤服巴豆一粒或者馬錢子一片,後果不堪設想。另,老鼠多食巴豆而肥,人少食巴豆則劇烈腹瀉,薄荷為藥,而貓偏嗜食,物種不同,效果各異。動物試驗得出的科研結論,終究與人體或有偏差,而中藥以數千年的人體反覆實驗,升降沉浮,四性五味,堅如磐石,昭然可見。
近日有傳言龍膽瀉肝丸、何首烏等引起的腎功能損害,沸沸揚揚,殊不知任何藥物,不經中醫專業人士指導,自行久服亂服,終究會變生它病,不僅僅是腎衰竭,心衰竭,肝衰竭等等。中藥治病即以藥性之偏,以糾人病之偏,得氣血陰陽之平衡也,“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然庸人俗子多謂“人蔘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一個正常人長時間服用人蔘等補藥,也會吃出問題,腹脹便祕者,服大黃後出現腹瀉,身輕氣爽,即為治癒。岐伯謂“有故無損亦無損也”。
在飲食上強調一點,不建議孩子在發病前後吃雞肉。雞為陽禽,屬木,而外應乎風,在卦為巽(風),得陽氣最早,故於丑時則鳴,性熱動風。如果是養殖場的食用激素的雞肉,更不主張食用。
四、治病求外不如求內,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本,把人體陰陽調理平衡,則百病不生,“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衷心希望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