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楊金社

  在近三十年的兒科臨床工作中,接診了上萬人次的小患兒,接觸了無數個患兒家長,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經濟收入、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的患兒家長就會有不同的心態,但總的來說,在孩子生病時,家長的心都是焦慮、緊張、著急、擔心,既不想讓孩子受罪,又想盡快把孩子的病看好,這是人之常情,誰也能理解。

  但是也有一些家長抱著以下幾種心態。給孩子看病,卻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種是帶孩子到處求醫,並向他人不斷數說孩子的所謂“病情”。

  我曾在門診遇到一位來就診的患兒及家長,家長向我數說孩子頭痛,跑了好幾家醫院,作了好多檢查,都沒有給孩子診斷清楚,這是她抱著最後的心態來我們兒童醫院就診,她說,如果再診斷不清,她準備帶孩子去西安或北京求醫。在我和孩子母親談話時,我一直沒有放鬆對孩子的觀察。

  母親在說到她的病情時,很是焦慮,可是這個上初中一年級的孩子雖緊鎖眉頭但卻在漫不經心地玩著自己的衣服角,既不看他母親的臉,也不注視我,一點也沒有他母親描述的那樣嚴重頭痛的樣子,既不能上學,也不能在家裡做作業。根據以往的臨床經驗,我判斷這個孩子是心理問題(即心理疾病)而非軀體疾病。

  我讓孩子先到診室外邊坐一會,我和他母親先談一談,孩子很聽話地出去了。我詳細詢問了這位母親帶孩子就診的全過程以及孩子曾服過的藥物,這時她將檢查床上的揹包再次拿到我的辦公桌上,倒出了藥物,原來,在孩子就診的這二十餘天裡,她為孩子購買了許多藥物,這滿滿一包包藥物還是這個孩子喝剩下的,這個母親的焦慮由此可見一癍。而後我又和孩子單獨談談,孩子告訴我,他的頭痛在前一段感冒時厲害,現在沒有什麼了,只是他母親害怕將來有什麼大問題,才帶著他到處“求醫”的,他也因為經常聽母親向別人說他的病,弄得他也害怕了,這才停課和母親到處找醫生看病。

  找到了“病因”,診斷也就明確了,這個孩子果然是心理問題。我最後問了孩子“你喜歡吃藥嗎”這個問題,孩子回答“一點也不想”。我告訴孩子他沒有病,只是擔心而已,並向孩子單獨談了以後要注意的事項,現在就可以回去上學了,孩子很高興,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了。我再次單獨和這位母親談,而且口氣嚴肅,我告訴她,孩子的所謂病,是她所導致的,這位母親聽了很是詫異。

  我告訴她,孩子可能在感冒當時,因為發熱而有些頭痛,頭痛是明顯的自我感覺,有人可能因為疼痛閾值較低,而表現較為明顯,有人可能就不明顯;作為母親,老在孩子面前或當著孩子的面向他人數說或強調孩子“頭痛”這個概念,就可能在孩子的心裡產生了暗示,時間一長,或次數較多,這個暗示就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孩子就可能認為,我的病情較重,要不我母親怎麼老擔心呢?我告訴孩子母親,這就是暗示所產生的作用,這也是孩子心理髮育不成熟的表現。

  孩子母親聽了我的話,將信將疑,我向她再次說明孩子肯定沒有什麼問題,不要擔心,若還不放心,我把我的電話號碼告訴了她,讓她有問題隨時可以向我諮詢,這樣母子二人才放心地走了。到今天我在向發這篇文章時,已經好幾個月了,這位母親再也沒有給我打電話。

  這位母親的心理,可能是天下所有父母都會有的,但在孩子生病就診的過程中,這個心態卻是不足取得。從這個個案中,我們應得到有益的啟示。作為家長,孩子生病時,首先應做到的就是及時帶孩子就診,遵醫囑給孩子服藥。其次,對於學齡前孩子,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把對孩子病情的擔心一股腦地向他人數說,或直接對孩子說他的病情如何如何,這樣可能對孩子產生心理暗示,對孩子病情的康復毫無益處。

  就像我們想讓孩子好,就堅決不能在孩子面前向他人說孩子如何如何地壞一樣。在孩子的心目中,其母親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現在連他最親近、最信任的人都這樣認為,那他的病一定是很嚴重了,或許再也治不好了。家長應做得就是鼓勵孩子,給孩子以信心來戰勝疾病,早日康復。

  一種是按自己所謂的經驗或意願,給孩子用藥。

  有的家長一看孩子有流涕、打噴嚏,就馬上給孩子用藥,而且一用就是高級別的抗生素,孩子剛一有點好轉,馬上就停藥。有的家長在孩子生病初期,也就是孩子剛病時,能按醫生的吩咐給孩子服藥,孩子的病情剛有點好轉,或剛剛見輕,就不按醫囑用藥了,而是認為現在孩子病情輕了,把孩子的藥量減點,或次數少點,或乾脆停藥,自認為孩子“病情重用量大,病情減輕用量小”。尤其是孩子在服用抗生素時,這種心態最為不好。

  這是因為,孩子生病後門診醫生一般給孩子開的藥物都是三日用量。孩子的病情經門診三天治療,若無好轉應及時再就診,醫生會根據孩子用藥情況、病情變化情況等,來考慮是診斷問題還是用藥問題,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若用藥後病情好轉說明診斷正確、用藥起效,此時只是“好轉”,但還沒有“痊癒”,還需繼續用藥2~3天,一般門診治療的總療程為5~7天。尤其是孩子在服用抗生素類藥物時,更不能根據自己的所謂經驗,隨意減量、減次數或停藥,這樣既不能治好孩子的病,還容易造成細菌耐藥,尤其是容易產生“超級細菌”。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

  一、如果孩子有感冒徵象,如流鼻涕、打噴嚏等,但沒有發熱,也沒有食慾減退,精神也好,此時不要給孩子服用抗生素,也不宜給孩子服用所謂的“感冒藥”。應給孩子服用抗病毒類藥物,如板藍根沖劑、抗病毒顆粒等,同時應多喝水。這是因為,人在感冒初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病毒感染所致,用抗生素不能對抗病毒,還可造成細菌耐藥;

  另外,所謂的感冒藥都大同小異,都是解熱鎮痛藥,也就是退熱藥,孩子沒有發熱,給了這些藥物後會大量出汗,反倒容易因出汗多,易受涼。此時給抗病毒藥,能殺滅病毒;多喝水,既能溼潤口腔,不利於病毒在此繁殖,又能將病毒衝入胃內,讓胃酸將病毒破壞,或將病毒經尿道排出體外。

  二、如果醫生給孩子開了抗生素類藥物,家長一定要按時、按劑量、按療程給孩子服用,千萬別根據自己的意願隨意減量或減次數。這是因為,抗生素的使用是一種“全和無”現象,即要麼不要,要用就得按時、按劑量、按療程應用,否則不但治不好病,還易造成細菌耐藥。

  三、家長在家自行給孩子服用抗生素類藥物時,應先選用級別較低的青黴素類或第一代的頭孢菌素類(如頭孢氨苄、頭孢拉定等)藥物,如無效時,再選用級別較高的第二、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這樣即能達到治療的目的,又不至於在孩子感染嚴重時,處於無抗生素可用的尷尬境地。

  還有一種是焦慮煩躁,對醫生護士的治療護理不滿。

  前面已經談到,孩子生病後,不但父母焦急、擔心,孩子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也會著急“上火”,這本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之事。其實,醫務人員也是人,他們也有孩子,他們本也是孩子的父母,能理解孩子生病後家長的心理。在我這麼多年的臨床工作中,幾乎每一個醫生護士在臨床工作中都是極其負責任的,都想在第一時間把孩子的病看好,都想一針見血地給孩子輸上液,就像老師,絕不希望有一個學生每次考試都不及格一樣,在工作中都是兢兢業業的。

  臨床護士幾乎是清一色的女性,女性有女性的優點,比如心細、溫柔、慈愛等,但也有自身的缺陷,尤其是在月經期表現的更為明顯。有時護士不能一針見血地給孩子紮上針,這絕不是故意的,也許她是處在月經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在懷孕期,自身的精力達不到,或許是這天的情緒受到影響,心理素質出現問題。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這些護士今天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那就別讓她們上班了。但在目前的國情情況下,醫院還沒有這麼多的護士來隨時調換。此時,我真心地希望我們患兒家長們能原諒我們的護士,寬容我們的護士,理解我們的護士,給她們以信心。同時,醫院也應加強護士基本功訓練、心理素質訓練,使我們的醫患關係更為融洽,社會更為和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