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治醫師 張志偉

  消化道息肉是指起源於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凸入消化道內的隆起性病變,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消化道息肉的發病率與地理位置、生活習慣、年齡等有關,如年齡越大,發病率就越高,西方發達國家發病率高,而非洲發展中國家發病率低。

  此病發生後,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嚴重者可以發生癌變。消化道息肉病理上分為增生型和腺瘤型兩種,後者容易癌變,癌變率為5%~40%,腺瘤型息肉目前國內外已被公認為是癌前病變,及時將息肉摘除,可以達到預防出血及癌變的目的。

  多數消化道的息肉起病隱匿(以下以大腸息肉為例說明),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一些較大的息肉可引起腸道症狀,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黏液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極少數大便時有腫物自肛門脫出,一些患者可有長期便血或貧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對息肉的診斷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腸道外症狀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腸道外症狀就診,切不可忽視。例如出現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應考慮Gardner綜合徵的可能,出現面板黏膜色素斑應考慮P-J綜合徵等。有學者提出:對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無息肉病史,都應常規作結腸鏡檢查以排除綜合徵的可能。

  由於胃腸道息肉臨床上常無症狀,容易被人們忽視,目前醫學界建議:年齡超過40歲,應每年接受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檢查;而年齡超過50歲者,應每3-5年接受胃腸鏡檢查,以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經內鏡切除是胃腸道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主要有高頻電凝切除法、鐳射及微波灼除法、尼龍絲結紮法及氬離子凝固法等。目前我院主要開展高頻電凝切除法,該法治療優點為:治療徹底,簡便,損傷小,安全,痛苦小,適用範圍廣且易於推廣,已成為最普遍和成熟的治療方法,通常息肉切除後1-3周,創面癒合。

  總之,息肉有良、惡之分,但大都無臨床症狀,所以預防性的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提醒大家定期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定期做胃腸鏡檢查,以提早發現消化道息肉,並由病理切片來區分良、惡性,好作為是否手術切除的參考。 並且腺瘤型息肉切除後易復發,故應高度重視,定期內鏡檢查,遠離癌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