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n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些年國內興起的消化道內鏡治療粘膜早期病變的新方法。它源於10多年前的日本學者,以此方法治療胃腸道病變。此處說的消化道病變是指的我們內鏡可以到達的範圍。食管、賁門、胃、十二指腸,大腸(盲腸、結腸、直腸)。
病變性質:癌前病變,過去叫重度增生,現在叫高級別瘤樣變,同時粘膜早癌也包括在高級別瘤樣變當中。
其優點是:第一保留了原有臟器的完整性,生理機能依舊;第二病變清除徹底,與傳統手術治療效果一樣;第三避免傳統手術的大創傷。第四身體恢復快。第五併發症少且較小。
缺點:需要內鏡醫師十年以上的操作經驗,難度大,技術要求也高,相當於傳統手分級的中大手術級別。其次醫用耗材均為高值耗材,很多耗材不在醫保範圍。
自2010年我內鏡室率先在省內開展ESD,至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於術中遇到各種複雜情況也能應付自如。
當然每一項工作有它的適應症,選擇合適的方法是恢復健康的保障也是第一要務。
前幾年有的學者搞食管、結腸粘膜環形切除,早在開始觀看其操作演示時我認就為不妥,因為消化道粘膜一旦環形缺失勢必造成狹窄,嚴重時只有3-4毫米直徑,因為是管狀粘膜缺失,即便用擴張球囊等方法都無法恢復正常,做環切的學者也停止了該項實驗性操作,也承認不可行。因此近期一些學者提出切除粘膜的範圍限定在管腔周徑2/3,這個方案我是認同的。當有多原發食管早期病變時,還有新的治療方法,光動力。之後在光動力治療消化道癌時再做介紹。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