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西醫兩種醫學對於糖尿病病因病機的認識,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側重,中醫十分重視機體內在因素的作用,“五臟柔弱者,善於病消癉”,明確地指出了糖尿病的發生與秉賦不足有關,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的病因有共同之處,又如中醫認為飲食不節,積熱傷津,可致消渴。現代研究表明,飲食療法可以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有利於β細胞功能的恢復,還可使肥胖者降低體重,增加胰島素受體數目和敏感性,近些年來,現代科學研究認為,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機理,一是通過綜合調節作用,補五臟,益精氣,祛瘀血,標本同治,使體內的陰陽失調、氣血紊亂、臟腑功能虛弱恢復正常;二是中藥確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中藥降糖的機制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島素受體結合力和數目,改善胰島素受體後效應;抑制糖異生,促進葡萄糖利用,延緩腸道葡萄糖的吸收。
1、 糖尿病的辨病與辨證分型相結合,逐步形成中西醫結合的診斷模式
這種模式吸取了中西醫學之長,把西醫側重病因和病理形態的診斷與中醫側重全身生理病理反映的診斷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醫生對整個病情有了更全面的瞭解,既可使著眼於整體巨集觀的中醫辨證進一步深入走向微觀化、客觀化和定量化,又可使側重區域性和微觀的西醫辨病走向整體化和綜合化。在糖尿病的診斷方面,中西醫的診斷標準是一致的。中醫辨證突破了傳統的三消辨證方法,充實了陰陽,臟腑、氣血津液辨證內容,糖尿病辨證分為陰虛熱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三型。其中陰虛為三型之共性,貫穿於本病的始終,是導致糖尿病發生,發展的內在因素,為糖尿病之本;熱盛、溼濁、血瘀為糖尿病之標。針對中西醫治療糖尿病的著眼點不同,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研究方面提出許多新觀點、新學說,豐富了中醫糖尿病學的內容,不少學者對糖尿病中醫辨證分型中的“證”與某些客觀指標的聯絡進行了研究,將巨集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病結合起來 ,探討了中醫學巨集觀上的“證”在微觀上的物質基礎,開展了“證”本質上的研究,如糖尿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胰島素的釋放、與胰島素反調激素、與腎上腺皮質髓質激素的代謝產物、與清除自由基的損傷、與改善胰島素抵抗等的關係以及糖尿病瘀血證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建立了“辨證客觀化”、“診斷定量化”、“證候規範化”等與客觀指標相關聯的體系,使糖尿病診斷方面的中西結合研究進入了較高的層次。
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我國學者對於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對燥熱較盛,血糖較高的初發病人,首先應用中西醫的各種方法(飲食控制、運動、中藥 、化學合成藥或胰島素)儘快控制血糖;等血糖控制滿意後,將治療重點轉為預防和最大限度地延緩各種併發症的發生發展,這種治療模式在很多地方已經開展並取得了可喜成績。
2、中西醫結合極大地豐富了糖尿病的治療途徑,顯著地提高了療效,改變了傳統的治療觀念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充分發揮了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如西藥降糖效果好、起效快,而中藥改善症狀好、降糖作用持久,兩者合用,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另外,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一系列客觀指標相結合,使辨病辨證相結合的科學性向前跨躍了一步,對“施治”的指導也更加確切。
糖尿病發展到一定時期,可出現各種併發症,這些併發症通常是不可逆的、進行性的發展,從而使患者生存質量下降,而目前重視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近年來,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發展較快,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流變學異常,而中醫中藥對防治糖尿病高粘血癥及微迴圈障礙具有優勢。中藥醛糖還原酶抑制劑及蛋白非酶糖化抑制劑防治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不但在臨床上證明是可行的,從理論上也為現代的遺傳學免疫學、分子酶學、分子生物學所闡明,當前,在糖尿病研究領域重要的任務是選準突破口,最大限度的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發揚、開展相應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發揮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的優勢,造福廣大糖尿病患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