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周仕國

  隨著手術技術的改進、積極的疼痛干預以及有助於恢復的干預措施的採用,全髖置換術的療效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些恢復干預措施包括:多學科團隊的術前教育、多模式的疼痛干預以及促進恢復方案。當前的經濟環境、緊張的財政預算要求在縮短住院日期的同時最大程度的降低醫療費用。這迫使醫院在促進患者早期功能恢復以及縮短住院日期的同時,保證其獲得極好的臨床療效。

  在該綜述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系列基於循證醫學的常用干預措施和方式。包括:術前病患教育、超前鎮痛、區域性滲透止痛、術前營養、脈衝電磁場的應用、圍手術期的康復、傷口敷料、不同的手術技術、微創手術以及快速關節置換元件。

  當保守治療無效時,全髖置換手術可有效的提升髖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生命質量。根據英格蘭及威爾斯國家人工關節註冊中心2012年的年度報告,在2011年全年共進行了71672例全髖關節置換。較2005年的560000例增長明顯。自上世紀90年代後,提出了多種多模式技術以提升手術療效和促進術後恢復。並由此產生了幾個新片語:“快速康復(fast track)”、“快速恢復”、“促進康復方案(ERP)”。

  在1997年,於哥本哈根提出了一種利用ERP促進結直腸術後恢復的臨床路徑,該路徑隨後被骨科醫生採用。通過運用ERP,極大的降低了全髖置換術後患者的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以及住院時間。英國的醫院同樣採用“快速康復”原則。

  在該綜述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系列基於循證醫學的常用干預措施和方式。以期望促進恢復、降低住院時間以及獲得更好的功能效果。

  材料和方法:

  研究人員檢索了MEDLINE,、EMBASE、AMED 和 Cochrane library等醫學資料庫,檢索範圍為過去十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同樣對網路上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查詢。其使用的關鍵詞包括:增強恢復、促進恢復、快速流程、快速恢復、全髖關節置換以及全髖關節成形術。提取了所有關於ERP和全髖置換的研究,剔除了非英文文獻。

  結果:

  可採用不同的干預措施,並整合成一個臨床路徑。

  非手術干預:

  術前病患教育:通過術前教育使患者積極的參與到恢復過程中,並使其合理的調整術後期望,從而有利於促進早期恢復和早期出院。因對某些患者而言,未達到預期效果的治療即被他們判定為不滿意,所以詳細的術前教育可以改善患者報告結局的指標(PROMs)。一項對照研究顯示了患者期望和醫生期望間的差異,該研究在調查中發現患者術後參加體育鍛煉的能力低於其預期。通過電話或面對面的個體化術前教育,能夠縮短全髖置換患者一天的住院時間。

  一項隨機對照研究對標準的多學科術前談話與通常的口頭交流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前者能夠減少患者的術前焦慮和疼痛,但是兩組間的術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Daltroy等學者認為術前教育縮短住院時間、術後醫療花費以及減輕術後焦慮。一項進一步的研究將術前及術後教育和家庭隨訪結合在一起作為試驗組,與經行傳統恢復的患者經行對比。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幾乎縮短了4天,而且取得更高的牛津髖關節評分。

  術前教育能夠有效的縮短住院時間,但是經行多學科教育的花費最初會增加。根據國家和地區的不同,全髖關節置換的花費有所區別。但是縮短一天住院時間大約降低260英鎊的住院費用。同樣可以增加診治病患的數量,從而減少等待的人數、增加收入。綜合看待實施術前教育經濟上的優勢,需要計算出進行該項措施的花費。

  術前血紅蛋白水平:血紅蛋白水平能夠影響全髖置換術後住院的時間。對有症狀伴有或不伴有血紅蛋白低於8g/dl的患者行術後輸血,能夠明顯的延長住院時間。Dwer等學者發現在運用ERP處理患者時,血紅蛋白高於14g/dl的患者住院時間較低於該水平的患者明顯縮短。有研究發現,患者的術前血紅蛋白水平調整到大於12g/dl,能夠減少術後輸血的機率並縮短住院時間。

  通過篩查術前低鐵蛋白和血紅蛋白的患者並給予補鐵和輸血治療,全髖置換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由6天(5到8)縮短到5天(3到7天)。對這些患者採取一些減少術中出血的措施:使用氨甲環酸、脊椎麻醉、術中血液回收以及控制性降壓。

  Singh等學者將患者分為使用環甲氨酸組和未使用環甲氨酸組,對其術中出血、術後血紅蛋白降低水平以及住院時間經行了對比。發現環甲氨酸能夠明顯減少術中出血和術後血紅蛋白降低的水平,但兩組的住院時間無統計學差異。

  術前患者營養:營養不良可引發感染、延遲癒合、化膿、延長住院時間以及增加死亡率。通過術前營養評估可矯正營養不良。低的白蛋白和轉鐵蛋白水平與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的延長有關。

  三頭肌皮皺厚度與術後感染風險成反比關係。肥胖同樣影響圍手術期的結果。如:體重指數的增加延長手術時間、增加術中失血、傷口血腫以及需要術中輸血。但是體重指數增高不延長術後恢復以及住院時間。

  肥胖在需要全髖置換的患者中發生率較高,可增加長短期併發症的發生率、增加醫療花費。通常建議這些患者減肥或轉診至減肥專家。有證據表明術前減肥可減少全髖置換併發症的發生率。儘管減肥有助於恢復,但是肥胖的患者可同樣存在營養缺乏以及營養不良,特別在進行減肥術後。有意的體重降低可導致全髖置換術後體重的增加。建議向減肥專家尋求幫助,以採取控制術前和術後體重的有效策略。

  Dwyer等學者以術前48小時大量攝入卡路里作為ERP一部分的患者作為試驗組,與未進行ERP的患者經行對比。試驗組的平均住院時間為5.3天,而對照組為8.3天。研究人員將禁食時間縮短為兩到三小時。如果需要術前6小時禁食,那麼會讓患者預先攝入大量攝入碳水化合物。

  超前鎮痛:疼痛和功能喪失是經行全髖關節置換的主要指徵。因此,術後疼痛特別是長期疼痛會降低患者的滿意度。疼痛同樣會限制活動以及延遲功能恢復的時間。但是關於疼痛和止痛對住院時間的影響的研究結果不一。儘管有報道稱積極的疼痛干預可明顯的縮短住院時間,但未得到廣泛的認可。

  瞭解疼痛的生理機制是進行有效疼痛干預的關鍵。超前止痛是指同樣的劑量的止痛劑在傷前給予比傷後給予更有效。不幸的是,該領域的研究受到很多混雜因素的影響。

  靜脈麻醉劑延遲恢復、降低患者滿意度。一種策略是避免和阿片類一起使用,把非甾體抗炎藥作為一種選擇。但是非甾體抗炎藥有其自身缺點,如:抑制骨合成代謝、影響腎功能、血小板功能紊亂以及胃潰瘍。在並存心臟病的患者中,這些風險以及心衰的風險尤為突出。因此,在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此類患者時尤其謹慎。隨著大量證明非甾體抗炎藥在超前鎮痛有效的研究論文被作者撤回,其有效性受到質疑。

  Lunn等學者認為術前大劑量甲強龍有助於減少術後24小時內的疼痛,但是對康復和出院時間無影響。

  區域性浸潤麻醉:該治療措施包括術中藥物浸潤麻醉,並在術後通過關節內導管給予丸劑。

  Kerr和Kohan首次提出將區域性浸潤麻醉作為關節置換後多模式疼痛干預和早期活動原則的一部分。他們報道的病例疼痛控制良好,幾乎未發生麻醉藥品相關的併發症。術後4到6小時開始活動,第二天出院。Kang的學者將82例由於髖部骨折進行半髖置換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接受超前麻醉和區域性浸潤麻醉,對照組只進行超前麻醉。試驗組的患者在術後1至4天疼痛程度明顯降低,但是在術後7天兩組間無差別。試驗組在出院時麻醉劑的使用量全面降低,滿意度增加。其他研究報道了相似的結果,但有些研究認為不存在可以證明區域性浸潤麻醉能夠縮短住院時間的令人信服的證據。這與Andersen等學者的觀點相反,他們認為可明顯縮短住院時間。

  在隨機研究中,術中區域性浸潤麻醉似乎只在術後6到12小時降低疼痛,減少止痛藥的使用。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將區域性浸潤麻醉與安慰劑進行了比對。在全髖置換術後聯合使用撲息熱痛、塞來昔布以及正加巴噴丁的多模式鎮痛時,區域性浸潤麻醉不能進一步減少疼痛。在其它隨機對照試驗中,按照ERP原則進行雙側全髖置換的患者同樣發現這種現象。在單獨使用區域性浸潤麻醉和安慰劑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兩者的疼痛評分雖然相同,但是區域性浸潤麻醉組患者嗎啡的使用量降低。區域性浸潤麻醉與硬膜外麻醉疼痛降低的程度相同,但是前者麻醉藥的使用量明顯降低,住院天數縮短兩天。其與硬膜外嗎啡鎮痛的效果相當,但是噁心和嘔吐的發生率較低。術後,通過傷口引流管向區域性注入鎮痛丸劑的效果確切。

  表1,文獻中使用區域性浸潤麻醉的不同原則;各種止痛藥品及其劑量。(PCA:患者自控止痛法;LOS,住院時間)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評分:一項研究對比了按照ERP原則經行全髖置換的患者和按照傳統原則恢復的患者,發現ASA評分為1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5天縮短到3.2天)。Dwyer等學者將ASA評分為1和2的患者與評分達3患者進行比較時,發現了類似的結果。一項住院時間的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包含了按照ERP原則進行全膝或全髖置換的患者。研究結果發現ASA評分為1及2的患者與評分為3 的相比較時,住院時間少於3天的機率分別為60%和20%。

  脈衝電磁場(PEMF):PEMF可促進骨質的修復和生長,產生類似腺苷酸興奮劑的效果,作用於炎症細胞A2a的受體以降低炎症反應。且安全、無侵入性併發症。PEMF產生強烈的抗炎作用;減低關節腫脹;減少非甾體抗炎藥的使用量;加快康復。該項治療措施易被患者接受。

  目前尚缺乏在全膝關節置換中證明PEMF有效的證據。一項對翻修的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PMEF有利於促進功能恢復和骨量的恢復。在1988年,Heylings和McMillin報道對等待進行全髖置換的患者術前應用PMEF,有助於降低疼痛和改善功能。他們發現所有的進行至少三個療程PMEF且活動度增加的患者,疼痛緩解明顯、止痛藥物的用量減少以及更好的睡眠。他們提倡在術前運用這種無毒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以增加活動和改善舒適感,從而達到加快康復的目的。

  術前康復計劃:一個包括多學科人員的團隊―外科醫生、麻醉師、理療師、職業治療師以及患者―非常重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在2002年,Kehlet和Wilmore報道了把各種提高手術療效的策略組合在一起。Malviya等學者通過加入行為學、藥理學和原始計劃實施過程的改變,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這些改變包括:依據“促進恢復”原則進行詳細的患者和人員教育;術前應用加巴噴丁和地塞米松;術後當天進行活動;低劑量的脊椎麻醉;麻醉誘導期使用氨甲苯酸。圍手術期康復可縮短ASA評分為3分、術前血紅蛋白低於14g/dl以及體重指數大於30kg/m²患者的住院時間。

  高度化的組織和模式化的多學科團隊更有可能促進恢復、降低住院時間。Laren、Hansen和Soballe支援此種觀點,特別是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縮短3.1天,以及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增高。

  一直有學者呼籲改變全髖置換後早期高強度的物理治療,但是2009年的系統回顧並未找到支援此種觀點的充分證據。許多研究表明協調的應用圍手術期康復專案可降低住院時間(表2)。但是,一個關於老年人術前應用康復措施的回顧未發現明顯的效果,使得學者不能確定康復能否確切的達到功能改善、生命質量提高以及手術療效提高的效果。

  術後髖關節預防措施:在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中,早期康復組未受限制的患者在仰臥或側臥睡眠時,雙腿間不放枕頭。這些患者可以乘坐汽車、使用正常高度的廁所以及睡眠時可保持任意姿勢。與其對照的患者遵循標準的康復規則,做了所有相關的預防。兩組患者均未發生脫位,但是未受限制組患者的康復較快。每例患者在軀體輔助和預防措施上的花費大約為655美元。其它研究發現採用前路或前側路時可以不採取限制措施。2612例患者的早期脫位發生率並未增加,術後平均5天(3到12)的脫位發生率為0.15%(4例髖關節)。Mauerhan等學者發現在採用降低住院時間的措施後,住院時間的縮短與較高的脫位率相關。

  敷料:敷料可保護癒合組織、進行切口評估、吸收滲液和緩解疼痛。膠貼敷料由於作用時間短暫、更換頻繁以及導致面板水泡等缺點,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雖然沒有未發現支援任何一種敷料的證據,但是國家健康與臨床研究所的指導方針推薦使用島式互動式敷料。在區醫院前瞻性的對100例患者分組,比較兩種敷料作為ERP一部分的區別。與使用內建吸水墊的現代塑料薄膜敷料相比,使用傳統膠貼敷料需要更加頻繁的更換。前者同樣可明顯減少水泡的發生。兩組的住院時間無統計學差別。但是使用現代敷料的患者,75%在術後第四天出院,而傳統組在第六天出院。

  手術干預:

  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MIS)比較:全髖置換微創的定義為切口長度在10到12cm。報道稱,該方法具有減少軟組織損傷、減低術後疼痛、縮小疤痕、更好的活動、縮短住院時間以及減少輸血等優點。一些所謂的MIS在標準後方入路的基礎上利用特殊裝置縮小了切口長度;而另一些採用了新改進的入路。與傳統入路相比,小切口後方入路具有明顯減少失血、縮短住院時間等優點。

  全髖置換術有兩種型別的MIS:一種單一切口;另一種為雙切口。兩種方式的對比發現,採用雙切口的患者行走時間明顯提前、住院時間縮短,手術時間延長。但是該組患者併發症發生較多,不再受到外科醫生的推崇。當前,人們的興趣在於髖部前方切口,該入路被認為減少軟組織損傷從而縮短康復時間。其併發症包括:損傷股外側皮神經、脫位、元件錯位。

  最近的meta分析發現與傳統手術相比,全髖置換的MIS具有以下優點:可縮短住院時間(1天),出院時疼痛程度降低(50%),出血減少,術後三個月更高的Harris髖關節評分。兩組間的併發症無明顯差別。在2009年的系統回顧中,Cheng等學者在臨床和影像學上未發現兩組的差別。另一個2011年的系統評價包含了28例完全隨機對照和半隨機對照,發現全髖置換MIS的股外側皮神經發生率增加。但是失血量和末次隨訪(6周到5年)髖關節評分無差別;與傳統組相比無影像學差異。

  快通道全髖關節置換元件:這些設計的目的是為全髖關節置換患者提供ERP,其裝置根據快速恢復的目標定製。在丹麥製作了一個極好的模型,該模型組裝流程便捷,包含一個強調快速通道恢復的護理計劃、預先確定的出院標準以及住院時間長度的清晰資訊。在做面板切口前15分鐘注入環甲氨酸,術中應用區域性浸潤麻醉,並用傷口導管在術後24時維持區域性浸潤麻醉。手術當天和接下來的7天,給予加巴噴丁和COX-2阻滯劑。

  表2,採用促進康復方案的元件(LOS,住院時間;LIA,區域性浸潤麻醉)

  討論:

  在全髖置換中ERP得到了廣泛的採用。本文所討論的多模式途徑和促進康復計劃似在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的同時,提升患者的護理以及增強其功能。日間病例全髖關節置換的概念可能在兩年內應用於某些特定的患者,特別是考慮到ERPs明顯的降低死亡率。

  該綜述強調了患者瞭解他們的治療程式後潛在的好處。如:優化他們的營養和軀體狀態;瞭解手術可達到的預期效果;降低手術的風險;加速恢復及早期出院。

  儘管提出了很多路徑,但幾乎沒有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將這些專門中心的結果與傳統治療方式經行對比。實行EPRs需要根據醫療設施和醫療技術進行相應的改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