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
脫肛主要指直腸粘膜或直腸全層脫垂,少數可發生部分乙狀結腸脫垂,又稱直腸脫垂。
1、診斷依據
(1)多見於排便或努掙時,直腸粘膜脫出,色淡紅,長度小於100px,質軟,不出血,便後能自行回納,肛門功能良好者,為不完全性脫垂。。
(2)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全層脫出,色紅,長度在4~200px,圓錐形,質軟,表面為環狀有層次的粘膜皺襞。便後需手法復位,肛門括約功能下降,為完全性脫垂。
(3)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度大於200pxi,圓柱形,喪面有較淺的環狀皺襞,觸之很厚,需手法復位,肛門鬆馳,括約功能明顯下降,為重度脫垂。
2、證候分類
(1)脾虛氣陷:便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伴有肛門墜脹,大便帶血,神疲乏力,食慾不振,甚則有頭昏耳鳴,腰膝痠軟。舌淡,苔薄白,脈弱。
(2)溼熱下注:肛內腫物脫出,色紫暗或深紅,甚則表面部分潰破,糜爛,肛門墜痛,肛內指檢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3、療效評定
(1)治癒:症狀及體徵消失,肛門括約功能良好。
(2)好轉:症狀及體徵改善。
(3)未愈:症狀及體徵均無變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