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胸外科 副主任醫師 林敏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1/3 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1/3 的患者通過早期診斷並得到合適的治療是可以治癒的。預防食管癌的發生無疑是控制食管癌的最根本措施,根據食管癌發生發展的多階段性,即啟動、促進、演進階段,從病因學、發病學和臨床醫學演進的觀點出發,預防食管癌的發生發展,可分為三級預防。

  食管癌高危人群

  根據食管癌流行病學、病因學和發病學研究結果,認為易患食管癌的高危險人群應當包括以下情況

  高危年齡組 <30 歲食管癌患者比較少見,僅佔 0.5%~1%;>30 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明顯上升;45~65 歲的中老年人發病機會最大,佔 67.3%,是食管癌的高發年齡。

  有遺傳家族史的易感人群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食管癌高發區存在著明顯的家族聚集現象,即食管癌患者中有家族史的比例明顯增加,其血緣關係越近,患食管癌的相對風險越高。

  長期接觸致癌物的人群 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食管癌發病率有顯著差異,高、低發區相比相差可達 100~200 倍,呈現明顯的地理分佈特徵,提示高發區可能存在某種很強的致癌物。已知我國食管癌的主要致癌因素是致癌性亞硝胺和真菌毒素。這些致癌物廣泛暴露於高發區居民的生活環境中,與人們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有密切的關係。長期居住在高發區,暴露於致癌物的人群,以及非高發區長期接觸致癌物的人群具有較高的患癌風險性,屬於食管癌的高危人群,應該定期接受預防性檢查。

  患有食管癌前期病變和癌前疾患的人群 大量的動物實驗和人群病理流行病學研究證明,食管上皮增生是食管癌前病變。其中,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癌變率比食管上皮正常者的發生率高 100 多倍,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還有一些食管的良性慢性疾患,經久不愈亦可發生癌變,如賁門失弛緩症、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食管化學燒傷等。

  食管癌手術治療後的患者 臨床病理學研究證明,食管癌常多點發生,其癌灶周圍有廣泛的上皮細胞增生改變,即癌前期病變。在手術切除的癌旁細胞中常可見到不同程度的上皮細胞增生病變。手術後復發的患者,往往不是癌灶殘留的復發,而是原癌旁上皮增生病因灶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癌變。所以,食管癌手術後的患者也屬於高危人群,應當接受定期檢查。

  食管癌的一級預防

  絕大多數惡性腫瘤是宿主因素與環境因素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設法消除已知的致癌物質或阻斷這些因素與人體接觸,將會減少和防止食管癌的發生,高發區多年實踐積累的經驗證明,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加強飲用水的衛生管理 現已發現食管癌高發區水中的亞硝胺含量明顯高於低發區。因此搞好環境衛生,防止水源汙染十分重要,逐漸減少飲用溝塘水的地區,推廣飲用自來水。對食用的溝塘水也應進行漂白粉消毒,可明顯降低水中亞硝胺含量和殺滅其他傳染病菌。控制被亞硝胺汙染的飲食以及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進入體內。現已查明食管癌高發區飲水和人體內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增加與過量施用氮肥有關。合理使用氮肥,增施鉬肥和鋅肥,按氮磷鉀比例因方施肥,不僅節省農業投資,還可避免過多的氮汙染環境。

  糧食的防黴祛毒 黴變的糧食含有多種致癌的毒素,因此積極開展糧食的防黴祛毒工作非常重要,特別是應宣傳家庭儲糧的防黴的重要性。一般糧食的含水量<13% 可達到防黴的要求,一旦發現糧食已經黴變,應採取勤晒,食用時挑揀,多次清洗並加鹼處理,可有效減少黴菌毒素的攝入。改進或廢除產生黴菌和毒素的食品加工法。推廣抗黴菌的優良糧食品種。

  不吃黴變食物 目前,已有充分證據說明食用黴變食物特別是酸菜、黴窩窩頭和魚露是食管癌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應大力宣傳這類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使群眾少吃或不吃,同時鼓勵種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鮮菜和水果的攝入,補充維生素 C。黴變的食物,一方面產生黴菌毒素或代謝產物,一方面促進亞硝胺的內合成,是導致食管癌的主要病因,多吃新鮮蔬菜或補充維生素 C 可阻斷體內亞硝胺的合成,可使胃內亞硝胺含量降低,從而降低了胃內亞硝胺的暴露水平。另外,林縣的營養預防試驗發現,補充核黃素和煙酸能降低食管癌的發病率 15%。同時,也應該積極研究科學的酸菜製作和儲存方法,以滿足當地居民世代以來養成的傳統飲食習慣。

  改善不良生活習慣 調整飲食習慣,不吃過熱食物,不食粗糙過硬食物,不偏食,飲食品種要多樣化,各種營養物質需得到平衡,多吃新鮮糧食、蔬菜和水果。食用核黃素強化食鹽,高發區膳食中,核黃素含量不足,當缺乏時可促進食管腫瘤生長。不吸菸,飲酒要適量。

  遺傳致病因素的預防 食管癌具有較普遍的家族聚集現象,表明有食管癌家族史的患癌易感性確實存在,應加強同代人群的監測工作。患者為男性,就加強男性監測,特別是 49 歲前的人群;患者是女性,就加強女性監測,特別是 50~69 歲的人群,並且應把 3 代人中發生過≥2 例食管癌死亡的家庭,當作危險家庭,把這些家庭中 40~69 歲的成員當作風險人群,定期體檢,提供預防性藥物或維生素,勸導改變生活習慣等,對降低食管癌發病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發病學預防 應用中西藥物和維生素 B2 治療食管上皮增生,以阻斷癌變過程。患食管炎、食管白斑、食管息肉、食管憩室、賁門失弛緩症等食管癌發生相關的疾病,由於組織學改變、功能變異、區域性受刺激,容易惡化形成癌症。一定要密切觀察、積極治療和採取有效措施預防。

  ①食管癌的癌前病變主要指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用抗癌乙Ⅲ片 (山豆根、敗醬草、白鮮皮、黃藥子、夏枯草、草河車 6 味藥組成的抗癌乙片內加 2 mg 5- 氟尿嘧啶)、抗癌乙片和太洛龍治療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未治療組癌變率為 7.4%;治療組癌變率:抗癌乙Ⅲ 片組為 2.5%,抗癌乙片組為 1.4%,太洛龍組為 2.3%,均較未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恢復正常者亦多於未治療組。抗癌乙片是由 6 味中藥製成的,我國獨有,價格低,易於推廣。

  ② 維甲類化合物是目前根據最充分和最有希望的一類腫瘤預防藥。維胺酯作用強,毒性低,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③核黃素是人體必需的維生素,核黃素服用 5 年後,使食管輕度增生的癌變率下降 34.8%,比服藥 3 年後輕度增生的抑制率 22.2%,增加 56.8%,說明核黃素服用越久,抑制輕度增生癌變的作用越明顯。如能進一步確證其防癌效果,則具有深遠意義。

  ④六味地黃丸對食管癌上皮重度增生有抑制作用,如發現有癌前病變,可以本品預防進一步惡化;大蒜及獼猴桃可阻斷亞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冬凌草、巖臼菜能降低亞硝胺誘發食管癌的發病率。

  食管癌的二級預防

  對於食管癌,當前要完全做到一級預防是不可能的。由於食管癌的發生、發展時間較長,如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予以及時治療,特別是阻斷癌前病變的繼續發展,是當前現實可行的腫瘤預防方法。

  普及食管癌防治知識 食管癌是由食管黏膜正常上皮細胞受體內外各種因素刺激,逐漸演變為癌。從正常上皮發展成癌需要多長時間至今還不清楚,一般來說,從食管上皮重度增生髮展成癌需數年之久,再由早期癌發展到中晚期癌需 1 年左右。以往認為早期食管癌沒有症狀和訊號是不對的。因為這些訊號與症狀輕微,時隱時現,不經治療可以自動消失,因而被患者和醫生忽略,未能進一步檢查確診,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其實,絕大多數早期食管癌患者都經歷過不同型別、不同程度的自覺症狀,如果發現有以下症狀就應引起警覺。

  ①咽食物時有哽噎感。

  ②胸骨後疼痛和下嚥時食管有疼痛感。

  ③食管內異物感。

  ④食物下行緩慢並有滯留感。

  ⑤咽喉部有乾燥和緊縮感。

  ⑥胸骨後有悶脹感。

  食管癌的普查 將高發區年齡在>35 歲,有食管癌家族史,或存在食管上皮增生的患者定為高危人群,予以重點監測,並且對食管癌高發區>35 歲居民儘量予以普查。普查以食管拉網細胞學檢查為主,發現可疑患者,應儘快進行內鏡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對食管癌的早期表現,如“ 吞嚥不適感”,應使高發區廣大人群所熟知,可提早患者的就診時間,以便早日診斷和治療。

  食管癌的篩查 2005 年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委託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中國癌症篩查及早診早治指南》(試行)。對於食管癌的篩查建議兩種方案,具體實施時,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

  ①最佳方案:直接開展內鏡篩查,應用內鏡檢查及碘染色,並進行指示性活檢,這種方法敏感度高,特異性強,可以查出不同程度的癌前病變和很早期的食管黏膜內癌,很少漏診。這是一次性完成篩查和診斷的兩步工作。這種方法是技術性比較強的醫技操作,需培養一批技術熟練、經驗豐富的醫技人員,以保證篩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這種方法成本較高,建議在經濟情況較好的食管癌高發地區開展。

  ②初級方案:採用細胞學初篩與內鏡檢查確診相結合的方案。首先開展細胞學拉網初篩,對細胞學可疑者,再進行內鏡檢查做出組織學診斷。該方案雖然所選初篩方法敏感度和特異度相對較低,但操作簡單,可大大降低篩查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濃聚高危人群,適用於衛生資源欠缺的食管癌高發地區。

  食管癌的三級預防

  所謂三級預防,是以提高患者的治癒率、生存率和生存質量為目標,注重康復、姑息和止痛治療。

  對患者提供規範化診治方案,進行生理、心理、營養和康復方面的指導。做好臨終關懷,提高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