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又稱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約佔耳鼻咽喉科所有眩暈症的30%左右。但是由於廣大患者和臨床醫生的認知不夠,誤診情況經常發生,病人因為眩暈誤認為是大腦或頸椎出了問題,常常首診於神經內科或骨科,從而造成病程的遷延,不必要的檢查和藥物治療經常發生,給病人造成沉重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
耳石器是人體的重要平衡器官,位於人體顳骨巖部內耳的橢圓囊和球囊內,感受人體的直線加速度變化,一旦位於橢圓囊內的耳石脫落進入到半規管,並聚集呈團塊狀,當體位或頭位改變時就會引起耳石在半規管內流動,從而推動淋巴液的流動,刺激壺腹嵴的平衡感受器引起眩暈。耳石在半規管內流動的時間是短暫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耳石症引起的眩暈發作通常不會超過1分鐘。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耳石症引起的眩暈一定是和體位或頭位的變化相關,這就提醒我們,一旦出現與體位或頭位相關的短暫眩暈,應該首先想到耳石症的可能性。老年人、頭部外傷、既往內耳病史、偏頭痛等常是耳石症的易感因素。
耳石症可以涉及各個半規管,但由於重力和體位的關係,後半規管的耳石症最為多見,此外水平半規管的耳石症也較為常見,由於耳石所處的半規管位置不同,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通常是後半規管耳石症表現為病人在躺下或坐起的時候誘發,而水平半規管則是在左右翻身時候誘發。典型的耳石症診斷並不難,醫生給病人進行簡便的體位試驗,即可明確耳石所處的位置。從耳石症的發病機制我們可以得知,MRI、CT等一些影像學檢查是沒有必要的,耳石症在這些檢查專案中並不能得到有利的診斷依據。
對於耳石症的治療主要基於耳石症的發病機制,其實藥物有時可以預防耳石的脫落,但不能阻止耳石的流動,這就是耳石症藥物治療無效的主要原因。科學的治療方法是,把移位到半規管內的耳石,送回到它應該在的位置――橢圓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耳石手法復位。我們會根據耳石所處不同的半規管採取不同的復位方式,一旦這些移位的耳石回到橢圓囊,不繼續在半規管內流動,病人眩暈隨即消失。
綜上所述,耳石症是引起眩暈的常見病因,正確的檢查手段是體位試驗,正確的治療方法是手法復位,其他的輔助檢查和藥物治療均是徒勞的,它也是眩暈症中唯一可以通過徒手獲得治癒的疾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