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因為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進或血液系統疾病而不得不切除脾臟。但術後經常出現的脾熱,卻常常會延緩病人的恢復、延長病人的住院時間、增加病人的花費等。這深深困擾著脾切除患者和臨床醫務者。
那麼,脾熱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脾切除術後發熱,又稱脾熱,是脾切除術後常見的併發症。與一般腹部手術後l周內創傷性反應發熱不同,脾熱持續時間長,一般2~3周,長的可達數月之久,體溫一般約在38℃,甚至可高達39℃,血中白細胞常常較高波動不穩。對這些患者首先要排除全身性感染,其次排除區域性感染,如切口感染、膈下感染、肺部感染等常見術後併發症,這類患者習慣上稱為脾熱。
那麼,常見導致脾熱有哪些因素呢?
1、脾窩積血、積液或感染:
由於術後脾窩區域性遺留有較大間隙、門靜脈壓增高、低蛋白血癥等原因常可致液體滲出;肝功能損害引起的凝血機制障礙、脾功能亢進帶來的血小板減少及門靜脈壓升高等均可致滲血、出血。積血、積液被吸收後可產生髮熱。
2、術中胰尾損傷:
在解剖學上胰腺與脾臟關係密切,胰腺位於腹膜後,胰尾指向脾門;脾動脈起自腹腔幹,向左走行分4段:胰上段、胰段、胰前段及脾門段。脾門段血管繼續分支進入脾臟,30%距脾門0.6~2cm分支,70%距脾門2.1~6em分支。在緊靠脾門處用手指觸知一個間隙,即二級脾蒂間隙。切除脾臟易造成胰尾的損傷而致術後胰漏,這被認為是術後脾熱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傳統脾切除術,即集束脾蒂結紮法,在處理脾蒂通常使用3把脾蒂鉗直接鉗夾,忽視了二級脾蒂間隙的存在;而“分束脾蒂結紮法”處理脾蒂時可很大程度上避免損傷胰尾,防止胰漏,從而減輕了脾熱。
3、門脾靜脈血栓形成後發生血栓性靜脈炎可有發熱。
4、脾屬免疫器官。
脾切除後因為以下三個方面原因可導致發熱:
(1)脾臟的解毒、過濾、分解異性蛋白的作用短期不能被其他網狀內皮系統代替,機體的免疫防護和自身穩定功能下降,處理和清除大分子物質和抗原能力下降,導致一些致熱性物質(尤其是內源性致熱源,主要通過淋巴因子刺激大單核細胞產生內源性致熱引起發熱)不能有效而完全的滅活和排除,可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升高,體溫上升。
(2)肝臟Kupffer細胞的數苗和吞噬功能下降,使來自腸道的含有微生物和食物抗原的血液不能被肝臟清除,刺激了免疫系統而發熱,且與肝功能分級顯著相關。
(3)機體形成特殊抗體及清除特殊抗原物質的能力下降,免疫球蛋白減少,補體、調理素及吞噬作用激素的產生均發生障礙, 機體對感染的防衛能力降低,使機體不能有效的滅活和清除內源性致熱源, 後者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升高, 體溫上升。所以,應用抗生素常效果不佳。
5、肝血灌注壓下將產生肝細胞功能變化致熱等:
如果出現了脾熱,一般應用抗生素的療效會很有限。如果查血常規沒有明顯的感染跡象,應果斷停用抗生素,只需要應用非甾體類藥物或激素退燒即可。一般2-3周後,脾熱會逐漸減輕、消失。
可以看出脾熱具有以下特性:
1、持續性、波動性。
2、排除性:即排除各種感染因素。
3、自愈性:常可自行緩解,與抗生素應用無關。
4、模糊性:即原因常不明確,常和脾窩滲出、吸收熱、脾靜脈血栓、免疫功能低下、肝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