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指由於出生前、出生時、嬰兒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症,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可伴有智慧落後及驚厥發作、行為異常、感覺障礙及其他異常。儘管臨床症狀可隨年齡的增長和腦的發育成熟而變化,但是其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卻固定不變。河南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馬曉磊
腦癱原因:
(l)低體重兒(小於2500g):包括早產未成熟兒,足月小樣兒。
(2)先天性異常: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腦發育異常,在四肢性癱瘓的腦癱病人中53%與先天性異常有關;在非四肢性癱的腦癱病人中,35%是先天性發育不良所致。
(3)腦缺血缺氧:在腦癱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產傷所引起,導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
①母親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貧血、休克或吸毒、藥物過量等;
②胎盤因素:如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壞死或胎盤功能不良等;
③臍帶血流阻斷:如臍帶脫垂、壓迫、打結或繞勁等;
④分娩過程異常:如臀位產、滯產、手術產(產鉗)或應用麻醉藥等;
⑤新生兒因素:除窒息外,還有許多心肺功能異常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呼吸窘迫綜合症、周身迴圈衰竭、紅細胞增多症。
(4)核黃疸:為腦癱重要原因,隨著國產醫學的進步,核黃疸引起腦癱的比例下降
小兒腦癱的臨床分類
由於腦癱病因多樣,臨床表現各異,臨床分為五種型別。
1.痙攣型腦性癱瘓:
是最典型和常見的型別。主要表現以雙下肢為主的痙攣性截癱或四肢癱瘓。患兒行走、站立困難,走路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肌張力明顯增高、腱反射亢進、可有病理皮射。常伴有語言及智慧障礙。
2.肌張力不全型腦性癱瘓:
多見於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不能站立、行走,頭頸不能抬起,運動障礙明顯,關節活動幅度過大,但腱反射活躍,可出現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語及智慧低下。
3.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
多由核黃疸、新生兒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損害而發病。患兒表現為面、舌、脣及軀幹肢體的舞蹈樣或徐動樣動作。伴有運動障礙和肌張力增高。
4.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
較為少見,是由於小腦發育不良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共濟運動障礙、意向性震顫、構音障礙及運動發育遲緩。
5.混合型: 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點。
按臨床特點分:(1)痙攣型;(2)手足徐動型;(3)強直型;(4)共濟失調型;(5)震顫型;(6)肌張力低下型(又稱弛緩型);(7)混合型(須註明何種型別混合);(8)無法分型別。
按癱瘓部位分:(1)單癱;(2)截癱;(3)偏癱;(4)雙側癱;(5)三肢癱;(6)四肢癱;(7)雙重性偏癱
後附表…
l 正常發育表(1) l 4個月:靠物直坐,頸部豎起,調整頭部位置。7個月:身體傾斜不超過45度的情況下保持坐位一分鐘。 l 10個月:向兩側翻身;扶物站立;爬行(一分鐘蹭爬1.8米)。12個月:膝手位爬行15秒內1.8米;扶物站起,原地站立。 l 15個月:步行6步後可以自己停住,然後再次開始步行。18個月:15米內跑不跌倒;能坐帶扶手的椅子;利用任何一種方式都可以上下樓梯。21個月:可單手支援下樓梯;雙手或單手支援上樓梯。 正常發育表(2) l 24個月:15米內連續跑不跌倒;雙手或單手支援下樓梯。30個月:雙腳同時跳。36個月:無藉助情況下雙腿交替上下6層樓梯;從l5cm高的臺子上跳下並保持平衡。42個月:單腿站立2秒鐘。48個月:助跑1.8米向前蹦30cm;原地向前蹦24cm以上並保持平衡。54個月:單腿向前蹦4次60個月:雙腿交替向前蹦3米;單腿站立8秒;在寬2.5cm的直線上踩線步行。 l 72個月:從30cm臺子上跳下先腳尖著地再足跟著地,保持平衡;閉眼雙下肢交替單腿站立 二、各型的訓練要點(3) 1.痙攣型 患者的治療原則是降低肌肉張力,提高拮抗肌的收縮;維持擴大關節活動度;利用RIP抑制異常反射姿勢,讓患者學會主動運動;提高平衡能力;鼓勵患者進行自發性的活動誘發隨意性的、分離性的運動。 2.手足徐動型 利用RIP抑制異常的肌緊張和非對稱性姿勢;通過壓迫、負重、抵抗等方法提高肌肉的同時性收縮能力;進行持續的中間位的姿勢控制;給與適當的刺激,進行感覺的強化教育進而提高平衡能力。 3.共濟失調型 提高肌肉的張力和肌肉的同時性收縮,進行持續的姿勢控制;反覆進行感覺的教育和再教育及距離測定能力的訓練;提高平衡能力。 4.混合型 利用RIP進行痙攣的控制和非對稱姿勢的抑制;注意進行中間位的姿勢控制及主動運動能力的誘發,提高平衡能力;另外注意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我科治療腦癱方法:
1推拿,2運動療法,3作業療法,4理療,5言語治療,5鍼灸,6穴位注射等綜合治療安全,療效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