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內腦癱患兒的發病率大約為1.8%―4%。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小兒腦癱的治療逐漸被大家接受,治療越早,效果越好。但種種原因使許多患兒誤診,漏診,失去早期康復的最佳時機,因此提高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率十分重要。由於新生兒0~6個月腦組織尚未發育成熟,而且處於迅速生長髮育階段,其腦損傷也處於初期階段,異常姿勢和運動障礙尚未固定,此時期腦可塑性大,代償能力高,恢復能力強。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干預能提高腦癱兒康復率,減低殘疾率,提高腦癱兒生存質量。
腦性癱瘓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從腦癱的定義中就明確了腦癱的主要障礙為肢體的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即所謂的癱瘓。除癱瘓外,腦癱還經常合併有智力、心理等其它的障礙,並隨著月齡、年齡的增長,逐漸表現出來。所以,確定診斷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因此,作為早期康復物件的小兒不一定是診斷確定的腦癱兒,而大部分是將來有可能發展為腦癱的嬰幼兒,也可以說早期診斷的意義並不一定是對腦癱的確定診斷,而是判斷是否應該作為早期康復的物件。
一般將出生後3個月內的診斷稱為超早期診斷;6個月內(或9個月內)的診斷稱為早期診斷。
可通過下列檢查早期發現腦癱:
1、俯臥位時手不能支撐身體;
2、坐位不穩定,無保護性伸展反射;
3、倒立位時雙下肢均伸直;
4、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ATNR)陽性;
5、握持反射延遲消失;
6、交叉伸展反射延遲消失;
7、驚嚇反射強烈;
8、踏步反射陽性。
早期診斷的依據:
高危因素;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少;姿勢異常;反射異常;肌張力異常。主要根據病史及體檢結合頭顱CT或MRI,腦電圖,體感誘發電位等檢查綜合診斷。
由於醫生對腦癱缺乏足夠認識、忽略了高危病史、腦癱早期臨床表現複雜和缺乏特異性診斷指標、病史詢問不詳細和檢查不全面、未能合理依靠輔助檢查等原因,容易誤診。尤其是6個月前的患兒早期症狀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不典型,特別容易造成誤診。
因此,早期腦癱的診斷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圍產期和新生兒期有無高危因素;
2、新生兒期有易驚,異常哭鬧、哺乳困難,自發動作減少,黃疸消退延遲等症狀;
3、運動發育是否落後;
4、反射有無異常;
5、有無異常姿勢;
6、有無肌張力異常。
被誤診患兒中有70%~80%被誤診為佝僂病。腦癱患兒中80%有窒息、早產、黃疸消退延遲等明確的致病原因,但基層醫生對有高危因素患兒可能會發生腦癱認識不足,家長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使這些高危兒沒有定期複查、隨訪,失去了早期治療的機會。因此,對有高危因素的患兒要定期隨訪,每月複查一次,力爭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腦癱患兒一旦早期確診,及時進行康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100%。治療採取以功能訓練為主,輔以藥物、鍼灸、按摩綜合康復措施。採取Vojta誘導療法或穴位按摩,反射性翻身及腹爬對小嬰兒尤為重要,幼兒可用爬梯、斜板、站立架等練習,痙攣明顯者可增加上田法對上下肢及肩骨盆進行手法訓練減輕痙攣。按摩、功能鍛鍊應持續進行。鍼灸主要採用頭針、刺激運動區及感覺區,必要的藥物治療如神經節甘酯、神經生長因子、複方丹蔘對改善微迴圈、促進腦細胞代謝有幫助。腦癱患兒的早期治療和功能訓練是決定今後發展和預後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同時要進行視力及聽力障礙等合併症的治療,對合並癲癇者或腦電圖有癇樣放電者應堅持長期規律服用抗癲癇藥,因抽搐發作可加重腦損傷。
對已具有高危因素的小兒來說由於嬰兒期是腦的發育速度最快、腦的可塑性和腦的功能代償性最強的時期,所以早期干預、早期康復使腦癱得到有效防治,是保護高危兒健康,減少殘障的關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