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關節科 副主任醫師 鄭永智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由於其發病機制複雜,根據不同的發病機制或者發病學說,臨床中出現了眾多的治療方法。現結合作者臨床工作經驗,對常用治療方法略作分析。

  1、帶血管蒂遊離腓骨移植術

  該術式於1981年用於臨床。由於腓骨為皮質骨,具有支援作用,可防止股骨頭塌陷,加上帶血管腓骨可改變股骨頭的血運,因此引起了臨床工作者的注意。

  1.1併發症 該方法操作比較複雜,而且要採用顯微外科技術,因此,併發症較多。根據作者臨床觀察發現併發症主要要:

  ①腓骨段滑出;

  ②血管吻合口栓塞;

  ③腓總神經損傷;

  ④脛前血管及腓深神經損傷。

  1.2 優點 該術式的優點主要有:

  ①腓動、靜脈血管解剖恆定,口徑粗大,所切取的腓骨段血供豐富;

  ②移植的腓動靜脈與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吻合,保留升支,既不破壞髖部原有的血供,又能加強血液迴圈;

  ③腓骨滋養動脈可供股骨頭部豐富的血液;

  ④帶有弓狀動脈的骨膜覆蓋股骨頭部,頗似圍繞的滑膜,可供股骨頭豐富的血液;

  ⑤移植的腓骨對受區的成骨細胞有刺激生長的作用;

  ⑥將腓骨移植於股骨頭頸部,不僅增強股骨頭的支撐力,而且對鬆質骨的爬行替代有刺激作用;

  ⑦腓骨中、上段切取後,對供側小腿功能無明顯影響。

  1.3 缺點 該術式的缺點也是明顯的,主要有:

  ①腓骨上附著的肌肉太多,手術時需行較為廣泛的分離;

  ②近端的血管蒂較短;

  ③由於需吻合血管,使操作複雜,且有一定難度;

  ④腓骨部分骨膜被剝離用於覆蓋股骨頭部,影響了腓骨血供;

  ⑤因為是皮質骨,支撐作用強大的同時,骨化需很長時間,臨床有一些植骨不癒合的病例。

  2、雙支撐骨柱移植術

  該術式是集鬆質骨與皮質骨、帶肌蒂與血管蒂的骨瓣植入於一體的手術,臨床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該術式具有以下優點:

  ①手術顯露容易,轉位方便,成功率高;

  ②供區無明顯的後遺功能障礙;

  ③注重徹底清除壞死骨;

  ④雙骨柱粗大而長,帶股方肌肌蒂骨瓣取自轉子間嵴,為皮質骨,支撐力較強,可恢復正常的生物力學效能;

  ⑤帶股方肌蒂的骨瓣血運豐富。由於股方肌的血供特點及股方肌以肌性終止於大轉子,該骨瓣實際上是一個帶股方肌肌蒂和血管蒂的骨瓣,有帶肌蒂和血管蒂的雙重作用,其血液供應更有保障;

  ⑥植入新骨豐富。骨髓團、鬆質骨條均是良好的成骨材料;

  ⑦取骨及骨瓣均在大轉子下方進行,手術只需一個切口;

  ⑧開窗減壓,新的血迴圈通路進入股骨頭內,恢復並保證股骨頭內外的血流動力學平衡,從而迅速解除疼痛,加速新骨形成,使病人早日康復;

  ⑨該術式對股骨頸的破壞較小,不影響以後進一步的髖關節置換治療。

  3、帶縫匠肌蒂髂骨瓣移位術

  縫匠肌的上部由股深動脈、旋股外側動脈和股動脈近端的分支供應,血供較為豐富,因此臨床被用作帶肌蒂的髂骨移位術。

  縫匠肌位置表淺,分離容易,但其缺點也很明顯。

  ①縫匠肌以肌腱起自髂前上棘及下面的骨面,腱性結構中血管較少,故所取骨血供較差;

  ②縫匠肌位置表淺,與植骨處之間組織較多,分離組織較多,對縫匠肌的血供有較大影響;

  ③縫匠肌近端需遊離約6cm,對血供影響較大。從臨床中觀察,取下的活骨塊大多已滲血較差。

  4、帶血管蒂骨瓣移植術

  迄今為止,在髖部前外側入路已有三種較常用的帶血管蒂的骨瓣轉移供選用:帶旋股外側血管升支的髂骨(膜)瓣轉移術、帶旋股外側血管橫支的大轉子骨瓣轉移術、帶旋髂深血管的髂骨(膜)瓣轉移術。

  4.1 優點

  ①這三種骨瓣兩種是扁狀骨,一種是弧狀骨塊,給股骨頭的塑形創造了基礎;

  ②在一個切口內可以同時完成三種方法;

  ③旋髂深血管口徑粗大,主幹長、行程恆定,分支少,解剖相對容易,對前份髂骨及骨膜血供豐富;

  ④髂骨鬆質骨多,骨及骨膜血運豐富,做帶血管蒂的移位,骨瓣血供豐富,癒合率高,癒合速度快,抗感染能力強,能促進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再血管化;

  ⑤旋髂深血管幹有兩個終支(髂骨支和腹壁肌支),利用其髂骨瓣與血管束,可將髂骨瓣嵌人股骨頭、頸的骨槽內,而血管束植入股骨頭的另一骨洞內,形成髂骨瓣及血管束聯合移植。既支撐股骨頭軟骨面,防止其進一步塌陷,又迅速重建股骨頭的血液供應,使修復速度加快,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旋髂深血管主幹與其腹壁肌支形成的血管束較長,移位後能滿意地達到股骨頭內;

  ⑥取髂骨的部位隱蔽,截骨後不影響外觀,對下肢功能無影響,無後遺症,患者樂於接受;

  ⑦移植骨瓣位置表淺,且腹股溝區解剖為大多數骨科醫師所熟悉,手術容易得到推廣。

  4.2缺點

  ①三種手術同時進行時,須擴大切口,損傷比較大;

  ②取帶旋髂深血管的髂骨(膜)瓣後,腹肌若未妥善修補,易形成腹疝;

  ③在分離血管時易損傷股外側皮神經、髂腹下神經及腹股溝神經;

  ④以旋髂深血管為蒂製成髂骨瓣及血管束聯合移植,手術複雜,難度較大;

  ⑤旋髂深血管位於腹壁肌肉深層,遇有肌肉出血時則增加解剖困難,影響手術程序;

  ⑥在剝離骨膜及翻轉骨膜時,損傷進入骨塊的滋養動脈,影響骨塊血供;

  ⑦在植骨過程的旋轉、卡壓,可能造成血管堵塞,使骨塊失去血供。

  5、血管束植入

  該術式1978年用於臨床,國內袁浩教授較早的開展多條血管術植入手術,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5.1 作用機理

  ①為股骨頭提供了最豐富的血供;

  ②能有效地防止或延緩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地產生。

  5.2 分析

  ①對於壞死股骨頭嚴重塌陷變形的,必須進行頭臼成形;

  ②軟骨面塌陷皺摺的,採用骨隧道植入鬆質骨將軟骨頂高,負重面軟骨缺損或碎裂的,儘量修補或從頭周軟骨移植修復;

  ③對於Ⅳ期晚期股骨頭負重面軟骨已不存在的(磷灰石化或象牙化),僅將頭周修理成形,不損傷負重區;

  ④手術後積極的功能鍛鍊、適當的牽引和康復治療對於功能恢復及防止或延緩骨性關節炎的產生是十分重要的;

  ⑤手術操作應輕柔,要求在手術放大鏡下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血管分離,而且要動靜脈一起分離,並適當保留血管束周圍的軟組織,以減少小血管的損傷;分離血管的長度應充分保證;數量要足夠;

  ⑥植入血管束的骨隧道一定要足夠寬,植入的血管束一定要通過壞死骨的中央到達股骨頭軟骨面下;

  ⑦由於該術式主要是針對缺血設計的,對股骨頭頸部的強度有影響,故在應用時要結合植骨;

  ⑧植骨後應該注意晚負重,以防塌陷及二次塌陷。

  該術式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大量增加股骨頭部血供,而缺點主要在於

  ①手術採用顯微外科技術,使手術難度增大;

  ②單純血管束植入,不能解決力學強度問題,往往需要結合其他術式,使手術操作更加複雜。

  6、髓心減壓術

  髓心減壓術最初是用於治療骨性關節炎的,用於治療股骨頭壞死是用於診斷時的意外發現。

  6.1 作用原理

  ①降低骨內壓,促進血液迴圈,減輕疼痛;

  ②減壓時的創傷作為一種刺激有利於血管新生。

  6.2 分析優點

  ①由於減壓作用明顯,止痛效果好;

  ②手術不切開關節囊,不影響股骨頭的外圍血運;

  ③手術創傷相對較小,不影響日後進行其他手術。

  (2)缺點 減壓後降低了股骨頭的力學強度,術後至少2個月內不能負重,否則容易發生塌陷。

  7、介入治療

  近年來,外科技術趨向於微創化,即將醫源性的創傷儘可能減小到最低限度,以期獲得理想療法,介入技術正是朝這一方向努力。

  7.1 操作要點 採用Seldinger技術,在“C”形臂下,將容栓、抗凝、擴張血管等多種有效藥物直接注入旋股內、外動脈。

  7.2分析介入療法與外科技術相比,其最大優點正在於操作相對簡單和創傷較小等。因此,隨著ANFH發病率的上升,介入治療必將獲得長足發展。但是,由於ANFH病因複雜,大約有100多種。而ANFH的治療不僅僅是為了疼痛的緩解和運動功能的改善,最終目的是治療骨壞死,使其病理過程停止或逆轉,重新修復股骨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故在介入治療ANFH時,還要結合鑽孔減壓、區域性注射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口服藥物以及中西醫結合等方法已達到較好療效。在適應症選擇上,應選用FicatⅠ-Ⅱ期,而Ⅲ期以上則應先進行實驗研究,在修復股骨頭的原有形態取得成效後再應用於臨床,以避免由於治療不當,造成股骨頭塌陷,加大治療難度。

  介入治療ANFH尚處於初步探索階段,還有許多問題需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①兒童血管較細,如能解決相應的導管和放射科的全麻問題,將明顯擴大治療範圍,從而擴大治療指徵;

  ②由於一次性給藥,藥物作用的時間相對較短,儘管術後可繼續口服或靜脈給與一些藥物,但長期效果有待確認,再加上介入治療只可暫時增加股骨頭的血液迴圈,無法長久改善股骨頭血液迴圈,臨床要反覆穿刺介入注藥。由於反覆介入,注射大量抗凝、活血藥物,可產生反覆出血,應引起醫生和患者的主意;

  ③雖然有學者報道外傷性股骨頭壞死經介入治療後也取得了一定療效,但是,股骨頸骨折,血管機械性斷裂,由此所致的ANFH介入效果有待進一步證實;

  ④ANFH介入治療注入藥物的治療機理仍不十分明確,在血管內凝血機制異常這一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發病學說的指導下,臨床中影像學顯示在股骨頭壞死早期經介入後,血管數目明顯增加,增加了股骨頭的血供,但治療前後髓內壓的變化缺乏準確資料,介入治療骨壞死的病理變化過程仍不十分清楚,介入治療的長期療效還需進一步總結。

  目前我院開展了一側插管介入治療雙側股骨頭壞死的研究,以期能減少介入次數,降低介入成本;同時,我們還進行了甘露醇動脈灌注介入治療股骨頭壞死的研究,以求更好的降低股骨頭內壓力。

  8、小結

  前六種治療方法均為有創治療,在其發揮治療作用中,有著共同特點―在治療中均降低了髓內壓,作者認為這是以上方法的共同作用機制,故即時緩解疼痛症狀方面效果較好。各種有創手術在操作時,都要求儘可能多的去除死骨,死骨去除後,又存在股骨頭的力學強度下降,容易發生塌陷,對於單純血管術植入術及髓心減壓術更是如此。作者在臨床發現,很多植骨術難以做到完全去除死骨。而在骨折癒合的過程中,有死骨存在時,是很難癒合的。當植入骨塊後,由於死骨的存在,很難完成“爬行替代”,故植骨術完成後多年,可發現很多植骨並沒有成活。

  各種植骨術都在努力增加股骨頭的力學強度,以預防塌陷,這就要求手術植骨方向應與股骨頭頸部所受應力方向一致,但作者在臨床中發現,很多植骨術在操作時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其植骨方向很難做到與所受應力方向一致,大多種植於頭頸結合部,故影響了其增加股骨頭力學強度的作用。

  介入治療最直接的作用是改善了股骨頭的血供,而又沒有破壞股骨頭及髖周的結構,是一種理想的療法。我們受“臨床甘露醇用來降低顱內壓及眼內壓”的啟發,將甘露醇經動脈灌注介入治療股骨頭壞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由於該項研究還缺乏動物實驗研究。因此,以後應近一步研究。

  在目前有針對性的治療股骨頭壞死西藥缺乏的情況下,中醫藥治療由於具有綜合治療作用,能夠對患者進行整體調節,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治療的難點在於預防塌陷。作者認為,塌陷的發生與股骨頭壞死發展的階段、壞死的範圍及壞死發生的部位以及治療方法有關。病變階段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壞死範圍越小,治療效果越好;壞死處於非負重部位,發生塌陷機率小,治療結果好。因此治療在注重即時效果的同時,預防塌陷成為最主要的目的。在治療中要儘可能減少對原有組織的破壞,將醫源性損傷減少到最低程度。

  大量的臨床經驗表明,各種針對發病機制的治療方法都是有效的,但除了早期(軟骨下發生骨折前)及侷限的病灶,單一治療方法可以治癒外,目前還沒有哪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最終解決股骨頭壞死的治療問題。所以治療應該採用聯合治療方案。

  作者主張:中醫藥治療應該貫穿於治療的全過程;早期(在軟骨下發生骨折前),主要採用介入療法。硬化帶形成後,單純介入雖可以增加血供,但緩解疼痛作用有限,應該配合髓心減壓,以打通正常骨組織與死骨之間的通路,加快修復。在行髓心減壓時,要結合自體腓骨或可吸收空心螺釘植入,尤其是大部壞死,在增加血供、降低髓內壓的同時,以增加強度,防止塌陷。而對於非負重區壞死及壞死範圍較小者,由於發生塌陷機率較小,因此治療中不必要求增加力學強度,只要解決血運及降低髓內壓即可。

  對於發展到晚期,股骨頭塌陷,形成嚴重骨性關節炎,60歲以上患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應該是最佳選擇,可以較短時間內恢復髖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