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發展到中晚期,根據症狀及影像學檢查都能很容易地診斷,然而此時已經難以避免壞死股骨頭的塌陷和骨關節炎的發生,喪失了保留股骨頭的機會,一般只能採取關節置換治療。目前根據分期(如Ficat及ARCO分期),只有在早期(股骨頭塌陷前期)才有挽救股骨頭避免塌陷的治療機會。因此,早期發現並確診股骨頭壞死對治療和預後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臨床特點:
股骨頭壞死一般起病隱匿,早期常無明顯臨床症狀。疼痛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多表現為腹股溝區疼痛,放射至大腿前面或內側面。這種疼痛可以是突然發生並很劇烈,但多為不嚴重的髖關節疼痛,逐漸加重。
對於髖關節疼痛的病人應仔細詢問病史。包括激素使用史,飲酒史、外傷史。還應考慮一些少見的股骨頭壞死原因,如減壓病、血紅蛋白病等。
服用糖皮質激素是造成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的時間與使用激素的時間和劑量之間的關係並不明確,可為數月至數年不等,因此仔細詢問病人的激素使用史非常重要。有時病人可能並不知道曾用過激素,因此對曾在不規範的診療機構進行過藥物治療的病人,應懷疑曾使用過激素。
長期大量飲酒是造成股骨頭壞死的另一常見原因,這類病人多為成年男性患者,但不同人對於酒精的敏感程度差別很大,所以不同患者的飲酒量和持續時間也有很大差異。
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減壓病、血紅蛋白病、LCPD也可導致股骨頭壞死,以上各種疾病的患者均屬於罹患股骨頭壞死的高危群體,應建議病人留意髖關節症狀,定期檢查,以免貽誤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對於主訴髖部疼痛或下肢疼痛的患者,仔細查體非常重要。首先要明確疼痛的來源,除外腰椎疾患、膝關節疾患、腹腔內疾患。因此查體應全面,不能只進行髖關節檢查。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典型的體徵是髖關節活動受限,如外展外旋受限,屈曲內旋受限,最主要的陽性體徵是4字實驗陽性和過度旋轉時疼痛。有時腹股溝區會有壓痛。
若病人主訴髖部疼痛,詢問病史存在易患因素,體檢發現髖關節活動受限,應高度懷疑本病的存在並進行相應的檢查。早期診斷股骨頭壞死的檢查主要是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片、CT、MRI、骨掃描、血管造影等。
二、X線片檢查:
X線片並不是早期診斷股骨頭壞死的有效手段,但經濟簡便,是檢查股骨頭壞死的重要手段,在觀察病情進展以及治療方法選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提高診斷率應同時拍正位和蛙式位片,也可以採用下肢牽引拍攝X線片,使軟骨下骨分離區形成負壓,“新月徵”更清晰。股骨頭壞死典型的X線表現是“新月徵”,這是股骨頭塌陷的表現,此時患者病情的發展通常已不可避免。股骨頭壞死早期X線表現為股骨頭密度改變,股骨頭負重區骨密度增高,周圍有片狀密度減低陰影,這是壞死修復過程中爬行替代的表現;骨小樑排列異常,比如正常的骨小樑張力線和壓力線變模糊甚至消失。晚期出現囊性變,硬化區,骨小樑結構破壞,股骨頭外形改變,塌陷,關節面骨贅形成,間隙變窄等。
CT 特別是高分辨力CT診斷股骨頭壞死優於X線片,能更清晰地顯示股骨頭壞死的發生部位和病變範圍,並能準確地顯示小範圍的骨小樑改變,對於早期發現軟骨下骨的塌陷有獨到優勢,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重要工具之一。但由於CT仍然是X線影像,其對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受到限制。早期股骨頭壞死在CT上重要的表現是“星狀徵”,即股骨頭負重區小樑結構呈星狀,是骨小樑微骨折和修復的表現。Froberg等於1996 年提出了股骨頭壞死CT表現的分期標準:0期:正常;1期:骨小樑星芒結構增粗、扭曲變形及斑片狀高密度硬化區和(或)骨質疏鬆;2期:斑片狀骨硬化及囊狀透亮區,骨小樑星芒狀結構消失;3期:在2期基礎上出現新月徵及輕度骨碎裂和關節面輕微塌陷;4期:明顯骨碎裂及關節面塌陷致使股骨頭失去完整性;5期:合併股骨頭肥大畸形、髖臼緣增生及關節間隙狹窄。
三、磁共振成像(MRI):
MRI已經成為檢查和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金標準”。股骨頭壞死在MRI上出現的改變早於X線和CT,而且MRI能夠發現骨髓水腫,這種骨壞死的早期表現無法用X線和CT檢查。MRI可以有效篩查無症狀的高危病人,KarapinarL等用MRI檢查了331例(662髖)腎移植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多數患者(619髖)並未出現明顯髖關節症狀,其中100個髖關節在MRI中表現出股骨頭壞死表現,在出現髖部疼痛的43例患者中的11例在MRI上顯示出現股骨頭壞死。
早期股骨頭壞死在MRI上的典型表現是病變區域在T1加權像上呈中等或低訊號,在T2加權像上呈高訊號。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雙線徵”,即T2加權像上壞死區周邊有一圈低訊號線,低訊號線內有一圈高訊號線。進展期骨壞死壞死區在T1和T2加權像上均為低密度影。
MRI的重要作用還在於可以準確評估股骨頭壞死的範圍,BassounasAE等的研究表明利用MRI評價股骨頭壞死部分體積對臨床治療方法選擇有良好的指導意義。測量壞死範圍的方法有幾種。一種方法是由Steinberg等於1984年推薦採用的,直接採用T1加權像上的異常區判斷壞死區佔整個股骨頭的百分比,分為小於15%、15-30%和大於30%三類。另一種方法採用“壞死區指數”確定壞死範圍,分別在正中冠狀面和正中矢狀面的MRI上計算“壞死弧角度(necroticarcangel),即從股骨頭中心至壞死區邊緣形成的弧度,分別標為A和B,然後根據A和B值計算壞死範圍。此種方法有可能低估壞死範圍,對其改良的方法是在壞死範圍最大的MRI影像上計算A和B值。
近年來,有文獻報道動態磁共振成像對於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更有效。Kaushik A等利用動態磁共振成像研究30例(31髖)股骨頸骨折患者,得出影像學結果與股骨頭血供變化明顯相關的結果,該研究表明,動態磁共振成像可以在48小時之內根據股骨頭血供情況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生進行預測。
四、骨掃描、
骨掃描屬於功能性檢查,藉助骨組織對放射性鎝99m攝取量的多少反映骨組織的血流和代謝情況。放射性核素骨掃描能敏感的反應骨代謝的異常,對早期股骨頭壞死的診斷非常靈敏。但是,骨掃描是一種非特異性檢查方法,多種疾病(如腫瘤等)均可引起股骨頭部位放射性濃聚,診斷時應仔細加以鑑別。
早期股骨頭壞死在骨掃描上的典型表現是“冷區”,
即軟骨下骨壞死區出現低訊號區,代表核素攝取減少,為I期骨壞死的表現。II期骨壞死則會在“冷區”周圍或內部出現“熱區”,為反應充血區,呈高訊號,代表核素攝取增多。
近年來,有學者採用骨閃爍掃描造影作為預測早期股骨頭壞死患者發生塌陷的手段,SedonjaL等[8]研究27例患者(36髖)的結果表明,股骨頭壞死在某一特定階段攝取示蹤劑的情況不同,示蹤劑社群增高則預示著壞死股骨頭出現塌陷的可能性大。
除骨掃描外,單光子發射計算體層攝影(SPECT)能明顯提高診斷骨壞死的敏感性。
對比X線片、CT、MRI和骨掃描診斷骨壞死的結果表明,CT和MRI在評估病變範圍上是最佳的手段,但骨掃描則是早期診斷最敏感的方法。
五、血流動力學檢查
對於X線片表現正常且無臨床症狀的患者,骨血流動力學檢查可以幫助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一般當基礎骨內壓大於4.0kPa,壓力試驗>1.3kPa,出現造影劑充盈不良或滯留等現象時,應考慮股骨頭壞死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血流動力學檢查僅適合於早期診斷,當病情進展至晚期,關節軟骨碎裂塌陷而導致骨與關節間隙相連通,骨內壓力下降,則不準確,加之因其為有創檢查手段,一般在臨床上應用較少。
六、動脈造影
一般認為股骨頭的血液供應受到損害是導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主要病因,動脈造影中所發現動脈的異常改變,可以為早期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提供依據。動脈血管造影可以清晰顯示髖部和股骨頭血供情況,常見的股骨頭血供異常有:旋股內動脈主幹膨脹增粗或完全不顯影,頭上支、頭下支扭曲、變形、狹窄、中斷、邊緣毛糙或完全不顯影;上支援帶動脈扭曲、變形、變細、稀少、中斷或完全不顯影;旋股外動脈升支分支減少或增多;股骨頭、頸部不同形狀、密度和範圍的血管實質期染色;壞死區周圍細小動脈再血管化;側支迴圈增加,常見旋股內動脈與閉孔動脈、臀上下動脈或旋股外動脈的分支吻合;靜脈迴流緩慢、淤滯,以旋股內靜脈較為常見。
七、關節鏡檢查
關節鏡既是一種診斷方法,又是一種微創手術治療方式。對於股骨頭壞死,關節鏡可以直接觀察股骨頭關節面情況;在股骨頭壞死塌陷或骨關節炎出現以前,可以進行滑膜清理等保留股骨頭手術。但是關節鏡早期診斷股骨頭壞死的意義並不大。股骨頭壞死常見的關節鏡下表現有:滑膜改變,各期關節鏡下幾乎均可見到滑膜充血、腫脹、增生,這可能是產生疼痛的重要原因,也是關節鏡療效的重要因素。軟骨改變,早期軟骨外觀及質地正常,晚期負重區軟骨出現軟化、裂隙,觸探有凹陷,軟骨大面積壞死剝脫會導致股骨頭表面軟骨缺損。軟骨下骨,晚期壞死區軟骨下骨有裂隙形成,關節軟骨與軟骨下骨分離;X線片上所見的“新月徵”即為負重區軟骨下壞死骨骨間分離的反映;軟骨下骨壞死、塌陷、碎裂、外露等,內可有無效修復的肉芽組織,壞死骨表面硬化粗糙;關節間隙變窄,髖關節呈骨性關節炎樣改變。
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各項輔助檢查綜合考慮。在股骨頭壞死早期,得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診斷有時比較困難,遇到疑似股骨頭壞死的患者,應儘可能在MRI和骨掃描上得出確診或排除的結果。同時,在臨床上還要仔細地與其他疾病(如創傷性關節炎,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伴骨關節炎等)進行鑑別,以避免誤診和漏診。早期診斷是決定所採取的治療措施的關鍵因素,必須加以重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