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報道小兒腦性癱瘓併發智力障礙的發病率為60%~75%。智力障礙又稱智力低下,是發生在發育時期內,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於同齡水平,同時伴有適應性行為缺陷的一組疾病,我國0~14歲兒童患病率為1.2%,城市為0.5%~0.8%,農村為1.2%~1.7%,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比約為3:2。
腦癱患兒生理上已嚴重失衡,存在廣泛性顱內動脈血流動力學的高阻力低灌注狀態,大腦血供低於正常小兒,輕淺刺激如微風拂面難以奏效。治療時在患兒能接受的情況下,必須以較強較重的刺激調動其正氣,激發起其機體內部的自我修復機制方可使邪去正安,取得較好的療效,即重劑起沉痾之意。針刺的有效刺激量由刺激強度和持續時間構成,我們將相關藥物向穴位內注射,刺激量比較大,且藥物在穴位內吸收需要一定的時間,延長了刺激時間,加強了刺激強度,促進了全腦血液迴圈,增加腦血流,改善腦血供,從而促進腦發育,而確保了療效。
《黃帝內經》指出五音和五臟有特定的聯絡,各髒有病其發聲常出現與之相應的音階,各音階又會側重影響與之相應的臟腑,即宮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腎,並指出五音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臨床可根據這五種調式音樂的特性與五臟五行的關係及病人的不同心理狀態來選定曲目治療疾病,從而形成了中醫傳統音樂療法。選曲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因為就音樂而言,它不僅能給人帶來刺激,使人的大腦活動有規律的發生變化,同時,音樂還可使人的神經系統完全和著音樂本身的情緒發生緊張與弛緩(興奮與鎮靜)的交替變化。
音樂通過產生的聲波訊號作用於大腦邊緣系統,刺激能影響大腦某些遞質如乙醯膽鹼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來調節軀體運動自主神經、協調大腦左右半球及改善大腦皮質功能,促進身心健康和康復。音樂能直接作用於情緒中樞,對人的情緒進行雙向調節,營造氣氛、激發興趣;讓決定我們日常思考主要形式的腦波“β波”律動起來;輕音樂使腦電波轉換為具有強化吸收、整理和記憶資訊能力的放鬆α波,使患兒注意力集中,增強其對環境的適應性;音樂刺激位於大腦顳葉的聽覺中樞和疼痛中樞對疼痛有互動抑制作用,同時音樂還能提高垂體腦啡呔的濃度而抑制痛疼;音樂能超越意識直接作用於潛意識有效地鑄造人格,有助於協調身心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智力障礙患兒由於智力缺陷,無法與同齡兒童正常交往,不被幼兒園或學校接受,無法更好地適應家庭及社會生活。3歲以前,是大腦形態和功能發育的關鍵時期,有較大的可塑性和代償性;如果在該時期內獲得適宜的刺激,腦功能可獲得較好的代償使受損的大腦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復,促進患兒的智慧發育。我們採取採用穴位注射配合音樂治療為主治療腦性癱瘓伴智力障礙綜合康復治療措施,以“寧要輪椅上的專家,不要會跑的傻瓜”為宗旨,在重視運動功能康復的同時,更注重智慧的提升;將運動功能訓練、感知覺訓練和認知訓練有機結合,注重在生長髮育的早期,提供患兒生長髮育所必須的各種刺激,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為患兒迴歸社會奠定基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