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張精勇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多發病之一,是指下肢靜脈血管內形成血栓後,患肢早期出現疼痛、腫脹、面板青紫;急性期隨時可能由於血栓脫落形成栓子發生肺栓塞,嚴重時導致猝死的疾病。在發展中國家每年約有3-6千萬人患病,在美國有人統計每年有60萬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發生。儘管通過藥物進行抗凝、溶栓治療,首次發病後半年內仍有7%的血栓復發;1-2年內約20-50%的DVT發生血栓後綜合徵;5年內PTS的發生率將達到50%-82%;其中有5-10%的病人出現患肢疼痛、腫脹,小腿潰瘍、行走困難等嚴重症狀,常耗費大量醫療資源,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致患肢明顯粗重,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綜合症,血流滯緩、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損傷是造成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某一因素可能起主導作用,其它因素相輔相承,則形成了血栓。凡涉及以上因素的情況如外傷、腫瘤 、手術、長期臥床、妊娠等均可誘發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發生於下肢靜脈的任何部位,症狀也會因血栓發生的部位不同而有輕有重。約2/3的DVT是無症狀的,如果靜脈血栓脫落,可造成肺栓塞,後果較嚴重。當發生肺栓塞時,會出現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甚至發生紫紺、休克、猝死。

  為了進一步確定病變部位、程度及範圍,可採取超聲波檢查。此法為較常用檢查方法。通過超聲波可直接觀察靜脈直徑及腔內情況,可瞭解靜脈血栓範圍及其所在部位。用彩色血流多普勒實時顯像法對膝以上深靜脈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達95%),少數患者需要進行靜脈造影檢查。
  深靜脈血栓形成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抗凝、溶栓、取拴3大類。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最大的危險是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部分病人可導致死亡。在血栓急性期預防肺栓塞的方法主要是下腔靜脈濾器植入,下肢制動。當患者反覆發生肺栓塞事件、靜脈記憶體在漂浮血栓者,或者需要進行深靜脈取栓或溶栓治療時,需要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降低致死性肺動脈栓塞發生機率。
  下腔靜脈濾器植入
  抗凝治療具有延長凝血時間,防止血栓滋長、繁衍和再發,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靜脈取拴術存在較大爭議。靜脈取拴術能夠改善靜脈通暢性,具有良好的近期療效,但手術治療有較高的血栓複發率,並且手術時間窗應在發病後48-72小時以內。
  取出的靜脈血栓
  因此,目前得到較一致認同的手術適應症是股青腫等髂股靜脈血栓症狀嚴重,有肢體壞死危險的患者。目前,在抗凝基礎上的溶栓治療正在廣泛應用。經導管直接溶栓治療效果優於全身用藥,具有更高的溶栓效率。溶栓導管可經健側股靜脈、頸內靜脈或足部靜脈置入,但以N靜脈置管途徑更為常用。

  置管溶栓治療靜脈血栓
  利用經N靜脈置管溶栓、球囊擴張成形、髂靜脈支架植入術等靜脈腔內技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法,能顯著提高血栓溶解率,降低近、中期靜脈血栓後綜合症的發生率。
  具體治療方法是病人臥床休息,抬高患肢15-30º,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經過靜脈置管泵入尿激酶,並根據凝血系列指標調整尿激酶用量。經N靜脈置管行靜脈造影,根據造影結果和病人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終止靜脈腔內治療,或進一步靜脈腔內治療,如靜脈內球囊擴張或髂靜脈支架植入。出院前開始口服華法林,調整PT-INR在2.0左右。出院後均要求病人抗凝, 長期穿著醫用彈力襪。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有給患者造成如此大的威脅,導致患者出現患肢疼痛、腫脹,小腿潰瘍等嚴重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那麼,我們平時如何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呢?注意以下幾點可以降低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
  1、避免長時間靜止不動,應該每隔一定時間起來走動,活動下肢,適量飲水,避免血液粘稠,促進靜脈血液迴流;
  2、對於術後、產後等長期臥床者,應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下肢的主動活動、並作深呼吸和咳嗽動作;能起床者儘可能早期下床活動,促使小腿肌肉活動,增加下肢靜脈迴流;
  3、應該積極治療靜脈曲張;
  4、對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傾向而又須手術者,可在術前採用小劑量肝素,口服華法林預防,血栓高危病人術後6小時可以開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
  5、已有小腿靜脈血栓的患者,形成時也應儘早處理,以防血栓向股靜脈延伸或發生血栓脫落;
  6、血栓高危病人,應穿著抗血栓襪降低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深靜脈血栓治療後病人應長期穿著醫用彈力襪預防深靜脈血栓後遺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