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比較固定的異常姿勢進行破壞:
(1)矯正患兒骨盆及下肢的不對稱姿勢:
進行下肢的強制性屈曲(仰臥),以矯正骨盆及下肢的不對稱性姿勢:患兒仰臥,兩側下肢屈膝屈髖,訓練者一手扶住一側膝部,一手扶住後臀部,對體乾的短縮排行牽拉並對骨盆的旋轉姿勢進行矯正。注意讓骨盆向後下方迴旋,儘可能減少腰部的過伸展和腰部肌肉的痙攣。患兒仰臥,兩側下肢屈膝屈髖,訓練者身體緊貼患兒雙足底,雙手分別扶住患兒的骨盆和雙下肢,讓患兒的下半身向側方旋轉,改善骨盆的活動度。
(2)矯正患兒軀幹的過伸展和上肢的異常姿勢:
患兒仰臥位抱球姿勢,頭下墊軟枕,頭控制於正中位;訓練者在幫助患兒保持對稱性姿勢的情況下,訓練患兒上抬頭部,誘發出頭部的翻正反應;訓練者幫助患兒將雙上肢交叉放在對側肩上,採用這種姿勢抑制伸肌的痙攣,逐漸讓患兒學習自己控制該姿勢,然後讓患兒在放鬆的狀態下保持訓練姿勢;訓練者雙手交叉握住患兒雙手,使患兒一側上肢在體前保持伸展,一側上肢肘關節屈曲放在胸前。邊保持該訓練姿勢邊對患兒體幹進行壓迫,這樣兩側姿勢不斷交替進行,以提高患兒體軸性旋轉能力與頭部的翻正反應能力;對患兒進行坐位對稱性姿勢保持訓練、側臥位對稱性姿勢訓練及側臥位睡眠。
2、抬頭訓練及頭頸部穩定性訓練:
(1)俯臥位:在楔形墊、訓練床上訓練,既可促進抬頭又可誘發手支撐。
(2)盤腿端坐位:訓練者跪於患兒背後,一手託患兒下頜,以手放於患兒頭頂部往下稍用力壓,可加強頭頸部穩定性。
(3)採用按摩手法按摩頸部兩側及後頸部。
3、提高兩上肢分離性、選擇性的運動能力和兩手的正常感覺,改善手功能:
(1)已出現抬頭的患兒,可讓其保持盤腿端坐位姿勢,訓練者用胸部抵在患兒後頭部加壓用力,使其頸肩稍前屈,這可提高頸立直及四肢中線位活動能力。
(2)對已能獨坐的患兒,可固定一側上肢,誘導另一側上肢抓物或支撐,提高坐位平衡能力和上肢的分離運動。
(3)對出現手支撐的患兒,訓練者可在肩部加壓向下用力以加強上肢和肩部的穩定性。
(4)利用按摩球、算盤子訓練兩手的正常感覺,還可利用溫度、軟硬度不同的物體(如軟毛刷、絨娃娃、沙等)進行感覺刺激訓練。
(5)為防止身體軀幹的短縮現象,讓患兒將雙上肢放在外旋上舉的位置上。
4、提高骨盆帶及兩下肢的穩定性,增強腰背肌力,建立平衡功能:
(1)搭橋式練習:先練雙側下肢支撐,穩定性加強後改為一側下肢支撐。
(2)跪位平衡練習:訓練者在患兒骨盆處固定並向中向下加壓以加強骨盆帶穩定性,先腿跪,穩定性加強後單腿跪位練習,另加強雙下肢互動運動訓練。
(3)扶站練習:對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處予以固定,可用立位促通板。
(4)利用平行槓、步行階梯、助行器進行步行練習,條件是獨站能完成和異常姿勢已糾正。
當然,對於下肢內收交叉、尖足的患兒,我們必須先糾正內收交叉和尖足,才能練習獨站和行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