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複雜的、角度極大的脊柱側凸畸形,尤其是嚴重的側後凸畸形,傳統的矯形方法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僅依靠軟組織鬆解或植入器械矯正,有時難以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而脊柱截骨似乎已成一種新的潮流,國內已有多家醫院開展。
採用脊柱截骨技術矯正脊柱側凸時,由於切除了脊柱頂椎區域的後部結構,使脊柱恢復了一定的柔韌性,同時對脊柱凸側進行短縮,從而減少側彎凹側的過度撐開,最大限度獲得畸形矯正。但是,脊柱截骨技術是一項複雜的、技術要求較高的外科技術。
特殊的解剖結構,如在脊髓周圍進行相關操作,使得該技術除面臨出血量大、手術時間長、操作複雜等問題外,整個手術過程中都不允許任何失誤,否則將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因此在決定在進行脊柱截骨時,必須慎之又慎。
一、選擇合適的病例
作為脊柱畸形矯形的一種手段,或者說一種途徑,脊柱截骨術只能作為常規技術的補充。一般而言,脊柱截骨的適應證僅限於嚴重的側凸、側後凸畸形,畸形柔韌性低於30%,而常規技術不能獲得較好矯形的脊柱側凸患者。另外,成人特發性脊柱側凸患者的彎曲常常較僵硬,並多伴有脊柱失穩和椎管、神經根管狹窄。
因而一般的撐開、加壓和去旋轉矯正技術往往難以獲得滿意的矯正效果。對於該類患者,儘管前路椎間盤和纖維環的切除和鬆解可以使僵硬的脊柱增加一定的柔韌性,但是前路鬆解手術不可避免地增加手術創傷和治療費用,且對本已經受損的肺功能還可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因此對於嚴重的成人特發性脊柱側凸患者,也可採用脊柱截骨技術進行矯形。
在脊柱截骨之前必須進行詳盡的影像學評價,通過X線和CT三維重建等影像學檢查,仔細研究畸形的脊柱結構,必要時行MRI檢查,瞭解相應椎管內脊髓神經結構是否有異常,瞭解是否存在骨嵴,是否有其它脊髓栓系等。通過這些影像學檢查,制訂周密的手術計劃,並確定截骨的部位和範圍、選擇合適內固定錨定點等等。
二、選擇合適的截骨方式
傳統的脊柱截骨方法主要有單純開放型截骨(opening osteotomy)、單純閉合型截骨(closingosteotomy),和閉合-開放型截骨(closing -openingosteotomy)等。但傳統的截骨方法主要針對脊柱的矢狀面畸形,然而脊柱側凸畸形是一種三維畸形,在矯形過程中,需更多側重於冠狀面上的矯形;
因此,在採用脊柱截骨矯治脊柱側凸時,必須對各種截骨方法有較全面,較深入的瞭解。脊柱截骨方法中最經典的包括SP截骨、經椎弓根“V”形截骨、和脊柱切除術。
SP截骨(Smith-Petersenosteotomy,SPO)是典型的開放性截骨,它是通過截除並閉合脊柱後柱結構和張開脊柱前柱的椎間盤間隙實現的後凸矯正,其鉸鏈中心常位於椎體後緣。
文獻報道一個節段的SPO可以獲得約30°的矯正,但是,前柱的楔形張口,必然使得脊柱矯形後椎體之間不能骨性接觸,前中柱的穩定性遭到嚴重的破壞,嚴重的可導致骨融合延遲或後路內固定失敗,甚至還有可能出現麻痺性腸梗阻、血管併發症等風險。而採用SPO技術矯治脊柱側凸時,它往往無需使椎間盤前纖維環完全斷裂張口,僅需適當伸展即可達到每節段10-15°的矯形,而多節段截骨則可大大提高其矯形能力。
在矯治脊柱側凸畸形時,SPO除可改善脊柱矢狀面畸形外,其矯形作用更多體現在通過切除椎小關節等後柱結構後增加脊柱的柔韌性,從而增加側凸的矯形效果。因此,SPO技術更適合於矯治僵硬的長圓形脊柱側後凸畸形。
經椎弓根“V”形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最早起源於於1949年的“蛋殼技術”(eggshellprocedure)。該方法最早也主要用於脊柱矢狀面上的畸形,後幾經改良,最後形成如今的典型截骨方式PSO。它是通過切除脊柱後方椎板、椎弓根、並“V”形切除前方椎體,再通過後方的閉合實現前中柱的骨性接觸(boneon bone),它屬於一種閉合型截骨。在此矯形過程中,矯正的鉸鏈點位於椎體前方骨皮質。
PSO技術不僅短縮了脊柱後柱結構,同時它還使脊柱的前中柱也相應短縮。一方面,短縮截骨可使前中柱都可達到骨骨接觸,脊柱更加穩定,同時也增加了脊柱融合率,另一方面,如果截骨部位較高,後柱過多的短縮,勢必會造成脊髓的屈曲與皺褶,從而導致嚴重的神經併發症。基於這些特點,PSO技術主要適用於位置較低、有椎體明顯畸形變的角狀彎曲,而對於那些僵硬的長圓形彎曲,則儘可能不選擇該方式進行矯形。
脊柱切除術(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是指全部切除1個或多個脊柱節段,包括上下方的椎間盤結構。該手術首先去除後路結構,通過向兩側咬除肋橫突關節和部分肋骨近端,由兩側進行骨膜下剝離,顯露前方椎體並將其全部咬除,再通過器械加壓實現脊柱短縮矯形。該方法是典型的閉合-開放截骨,由於前中柱去除的骨性結構較多,一般需要進行結構支撐性植骨或非支撐性植骨,以重建前中柱的穩定性。
radford等採用前後路聯合的方式進行全椎切除,矯正嚴重僵硬的脊柱側凸患者,而Suk[8]等則採用單純經後路脊柱切除術矯治嚴重脊柱畸形。理論上,VCR技術完全切除了畸形變的椎體,而且前柱按需要進行重建,完全可以矯治矢狀面和冠狀面上的畸形。但是,VCR技術術中及術後穩定性差,出血多,神經損傷風險高,使得該技術不可能廣泛應用於脊柱側凸畸形的矯治。
我們在臨床工作中,融合了PVCR和蛋殼技術的優點,通過擴大的蛋殼技術實現單個或多個椎體的去鬆質化和鄰近椎間盤的刮除。本方法從鬆質骨入手,形成空殼,再由內向外磨薄硬殼,最後徹底除去椎管四周的骨皮質結構。由於可以採用磨鑽進行精細操作,該技術可控制性強,損傷神經結構的機率小。
通過對單個或多個頂椎去鬆質化,可以很好地完成脊柱畸形的重新對位和對線。在本操作中,尤為重要的是,使椎體部分去鬆質化,其殘留部分骨質可作為一個骨性cage,有利於早期骨性融合,有利於重建脊柱穩定性。
總之,在擬採用脊柱截骨矯治嚴重脊柱側凸畸形之前,必須根據患者畸形型別、嚴重程度、神經損害有無及一般狀況選擇後柱楔形截骨、經椎弓根截骨和脊柱切除術等不同截骨方式。對於仰臥位左右側屈位平片上脊柱畸形基本沒有矯正的、冠狀面cobb角>90°,和/或矢狀面cobb角> 50°的患者,可以考慮實施SPO或VCR,以及我們的擴大蛋殼技術。
具體的截骨方式需要根據三維CT重建影像的畸形區域性情況並結合各種截骨方式的優缺點來決定。當然,術者採用自己最熟悉的手術方法和入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截骨部位及截骨範圍的選擇
以往的脊椎截骨一般在T10以下,因該水平以上截骨易造成大量失血和不可逆性癱瘓。從我們的臨床經驗來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截骨方法,只要操作得當,T10以上並非截骨禁區。切除的椎體一般選擇側凸的頂椎進行底邊在凸側冠狀面的楔形截骨。如側彎角度過大,可行多個脊椎冠狀面截骨,增加矯正率,分散內固定器械所承擔的應力。
對於胸椎單脊椎截骨無論是冠狀面截骨還是矢狀面截骨,為減少脊髓過度縮短迂曲,導致相對椎管狹窄,因此,應避免過多截骨,楔形截骨底邊高度以不超過截骨椎體高度1/3為宜。
四、併發症的預防
脊柱截骨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的脊柱外科技術,處理得好,手術效果可能很理想,而一旦出現差錯,出現手術併發症的機率也非常高。目前常見的手術併發症包括神經損傷、血管損傷等。熟悉並規避相關的手術風險,是每個外科醫生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神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在截骨完成後進行截骨斷端的閉合過程中脊髓發生皺縮,或椎板對脊髓造成壓迫。截骨完成時由於此時脊髓已失去穩定結構的保護,如果保護不當,也極易造成脊髓損傷。
主要避免措施包括:
(1)對於整個脊柱要完全截斷的病例,如VCR技術,脊髓的環型減壓應該徹底,需充分估計在矯形過程中脊髓不能被前後方的任何骨性結構卡壓。截骨前需要用鈦棒臨時固定,避免截骨後脊柱發生矢狀面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 ST),以免損傷脊髓;
(2)截骨範圍不要過長, 避免頂椎處加壓後脊柱短縮過多造成脊髓損傷;
(3) 頂椎處的矯正以凸側加壓為主, 凹側適當撐開;
(4)截骨底邊的高度最好不應超過椎體高度的1/3,否則可使脊髓增粗迂曲受壓,產生脊髓壓迫症狀;
(5)保持術野清晰, 直視下動態觀察脊髓的搏動,避免脊髓神經損傷;
(6)矯形術中,最好進行相關神經監測系統進行動態檢測。
血管併發症:在進行脊柱截骨術時,適度的控制性降壓,有利於減少術中出血量。當然,一些術中操作,如徹底止血,以骨蠟封閉骨創面等也可有效降低出血量。
術中出血主要集中在去除椎管內壁和後壁的過程中,控制硬膜外靜脈叢的出血十分困難,無論是雙極電凝還是止血紗布均不能有效控制出血,關鍵在於去除椎管內壁和後壁前,磨鑽有效的打薄殘餘骨質以方便取出,以減少對硬膜外靜脈叢的干擾和操作時間[12]。術中自體血回輸的應用也可有效地減少異體血的輸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