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主任醫師 蔡小平

  糖尿病以多飲、多尿、多食、身體消瘦為主要臨床特徵,多屬中醫“消渴”範疇。其臨床表現變化多端,病因病機複雜。其病機特點多概括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筆者根據10餘年的臨床觀察,總結出糖尿病雖與陰虛燥熱有關,但脾之氣陰不足、脾弱胃強則出現於糖尿病的全過程,臨床採用扶脾抑胃等法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

  脾弱胃強反應消渴的主證特點

  多飲、多尿、多食、身體消瘦為糖尿病的主要臨床特徵,歷代醫家多認為與陰虛燥熱有關,但細思之,陰虛燥熱與多尿不能完全符合。筆者認為,陰虛燥熱病機與古代的生活、歷史等條件有關,而如今糖尿病病人多表現為肥胖、食少、便溏,多飲多尿均不明顯,後期才出現消瘦。因此,以陰虛燥熱來論述糖尿病病機,已不符合本病的全過程。我們認為,脾虛清氣不升,水津不能上輸則口渴;胃強腐熟太過則多食;清氣不升,統津失職,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則小便如脂如膏;脾胃不和,氣血不能四布則病久消瘦。因此說,脾弱胃強可以反應出消渴的主證特點。

  脾弱胃強解釋消渴的合併證候

  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實際上是以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脾弱胃強的病理現象而形成的。諸如,脾弱胃強,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致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等);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瘀血內停,痰瘀互阻則經脈不利而成中風(腦出血、腦梗死等);脾胃不和,氣血生化無源,氣血不能上承,目失所養而成目疾(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等);脾弱則水溼聚而為痰,胃強則氣逆蘊熱,痰熱上蒙耳竅,則致耳鳴耳聾;脾弱則氣血不能上濟於心,氣虛則血脈執行不利,脾約則水津不布,痰溼內停,心脈不利均可見心悸胸痛(冠心病等);胃強則熱毒上攻,肺金被灼,脾弱則土不生金而見咳嗽咯血而併發肺癆(肺結核);脾虛則不能託毒外出,胃強則熱盛肉腐而併發癰疽瘡瘍;脾虛則水津代謝障礙則形成水腫(腎功能損害、蛋白尿);脾氣下陷,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則致洩瀉。

  脾弱胃強揭示消渴的臟腑病機

  《素問?經脈別論》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這是脾弱證的理論依據,亦是理解消渴病機的關鍵。筆者根據臨床觀察,將脾弱胃強的程度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是脾虛不甚,胃強生熱:胃食稍多,微感乏力,餘證不明顯;二是脾氣虧虛,升清失職:脾氣虛,精微物質不能及時上歸於肺,部分停積而化痰濁,造成脾為溼困,此時病人可無三多症狀,素體肥胖者更為明顯;痰濁鬱滯日久,可化熱、滯氣、生瘀,逐漸出現相應的併發症。三是脾虛及腎,陰陽兩虧: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脾虛失統,

  精津隨之下流,出現多尿、尿有甜味或如脂如膏。如《類證治裁》中說:“小水不臭反甜,此脾氣下脫。”此時肺脾腎三髒交虧,氣脫陰失,陰損及陽,終至陰陽兩虛,變證叢生。可見,脾弱胃強、肺腎失調是消渴的主要病機特點。

  脾弱胃強闡明消渴的病理性質

  從現代胰的生理功能看,胰腺屬中醫“脾”的範疇。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必須經過胰腺外分泌細胞分泌的胰澱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的消化後,才能被機體吸收利用。反之,就會出現氣血生化不足的脾虛現象。此現象我們稱之為“脾弱”。胰島素是人體能源利用的原動力,又是糖原分解與合成的始動環節,胰島素缺失,可導致糖不能利用,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增加,乳酸堆積,酮體產生,出現一派熱象。此現象我們稱之為“胃強”。長期飲食不養肌膚,形體逐漸消瘦。脾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升清功能和胃受納腐熟排洩的降濁功能,二者相輔相成,升降協調,相當於胰腺的外分泌功能部分,各種消化酶是實現其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實驗研究證實,益氣健脾方藥能增加胰島β細胞的數目,恢復胰島β細胞的功能,反證了脾虛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機。其病理性質,不能以單一脾虛立論,而以脾弱胃強、虛實錯雜為主。它以脾胃失調為中心,形成脾胃的氣陰兩虛為本,燥熱、痰溼、瘀血阻滯為標。

  扶脾抑胃確立消渴的治療基礎

  針對糖尿病的基本病機,治療的每一階段都應時刻顧護脾胃的協調和氣機的升降平衡。採用健脾益氣、清熱和胃、升清降濁、活血化瘀的綜合治療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臨床證實,選用麻子仁丸、升降散、清暑益氣湯等方治療均取得了較好效果。我們以扶脾抑胃法為主,自擬扶脾抑胃方(黃芪30g,太子參30g,生山藥30g,葛根30g,丹蔘30g,半夏10g,蒼朮10g,生地30g,知母10g,黃精15g)加減治療糖尿病80餘例,效果滿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