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攣縮症主要是由於臀部肌肉注射等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纖維變性攣縮,導致髖關節功能受限所表現的特有步態、體徵的臨床症侯群。對此,目前多手術治療,我院採用大轉子上小切口橫行切斷臀肌攣縮帶的方法,治療臀肌攣縮症48例,經隨訪觀察,療效滿意。
現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本組48例,男31 例,女17例。年齡3-23歲,平均10.5歲。雙側發病者39例,單側發病者9例。43例有多次臀部肌肉注射史。所有病例均跛形,患側臀肌萎縮,髖內收受限,交叉搭腿試驗陽性,並膝下蹲試驗陽性,其中38例髖關節活動有明顯“彈響”徵,26 例骨盆傾斜、雙下肢假性不等長。
治療方法:
手術方法採用全身麻醉17例,硬膜外麻醉31例。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經股骨大轉子上2CM向攣縮病變中心作小“S”形切口,長度5-7CM,切開面板皮下,深筋膜表面剝離,拉鉤牽開,逐層分離,顯露纖維化“發白”的攣縮帶,見攣縮肌群表面有增厚並纖維化的筋膜組織,予以切斷儘量使髖關節內收、屈曲,刀刃與臀肌纖維方向垂直,給大腿施加一輕微的內收力,逐漸切斷限制髖關節內收的攣縮纖維束帶(肌群全層纖維化不可將其完全離斷,只作部分離斷達到治療效果為好,不然會影響患髖的穩定性)。
術中纖維化條索切斷後任其自由回縮,不做切除。檢查術側肢體,Obber氏徵陰性,中立位髖關節屈曲可達100°以上,內收、內旋基本正常即可。沖洗手術切口,放置引流管,分層縫合。雙側患病者,一側鬆解完後,翻轉體位作對側鬆解手術。術畢加壓包紮手術切口。雙下肢在交膝狀態用彈力繃帶將膝關節、踝關節適當的約束固定。
術後護理及功能鍛鍊:
術後雙膝併攏用繃帶固定2-3天。常規應用抗生素5-7天。術後24-48小時拔引流管。術後3天開始在床上中立位屈髖活動;4-5天開始下床,作交叉步行走、並膝下蹲、翹二郎腿等功能鍛鍊;1周後開始外展肌群肌力練習;3周後開始抗阻練習,小腿綁沙袋直腿抬高鍛鍊。術後10-14天拆線。在練習外展肌群肌力的同時,繼續中立位屈髖活動的練習。
結果:
療效評定。優:步態、並膝下蹲、交腿試驗正常,對運動和體力勞動無影響。良:步態正常,並膝不能完全下蹲(中立位屈髖120°-130°和|或交腿試驗完成稍差,對運動和體力勞動基本無影響)。可:輕外“八”字步態,並膝下蹲受限(中立位屈髖和或交腿試驗完成差,對運動和體力勞動有一定影響)。差:手術無效。
療效評定結果:
本組48例,41例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個月3年,平均21個月。功能恢復均達滿意,無術後因疼痛影響功能鍛鍊者,無手術切口感染者。根據上述療效評價標準評定,優32例(78.1%),良6例(14,6%),可3例(7.3%),優良率為92.7% 。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