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頸椎病引起的血壓升高稱之為頸源性高血壓,頸源性高血壓是由於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退行性病變、椎體不穩、寰樞關節半脫位、頸椎椎間盤突出等原因,脊柱力學不平衡而致肌張力失衡,骨關節輕度位移,刺激或壓迫頸部的椎動脈、交感神經,致使頸交感神經節或椎動脈血管舒縮功能異常紊亂,進而導致腦細胞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礙,繼發性血壓上升,出現頭暈、心慌、頭昏沉等症狀,甚者出現耳鳴耳聾、胸悶心慌、眼乾眼澀、失眠健忘等症狀。
臨床較為常見,是繼發性高血壓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約有15%的高血壓患者與頸椎病相關。
一、病因
1、慢性勞損:在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中,慢性勞損是首要罪魁禍首,長期的區域性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可以引起區域性出血水腫,發生炎症改變,在病變的部位逐漸出現炎症機化,並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區域性的神經及血管。
2、外傷:外傷是頸椎病發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傷前人們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病變,使頸椎處於高度危險狀態,外傷直接誘發症狀發生。
3、不良姿勢:不良的姿勢是頸椎損傷的另外一大原因。長時間低頭工作,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喜歡高枕,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的旋轉頸部或頭部,在行駛的車上睡覺,這些不良的姿勢均會使頸部肌肉處於長期的疲勞狀態,容易發生損傷。
4、發育異常:頸椎的發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頸椎病發生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亞洲人種相對於歐美人來說椎管容積更小,更容易發生脊髓受壓,產生症狀。在單側椎動脈缺如的患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率幾乎是100%,差別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另外,顱底凹陷、鉤環、先天性融椎、根管狹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發育異常,也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5、炎性感染:咽腔與頸椎前方毗鄰,僅間隔一薄層軟組織,區域性炎性感染是頸椎區域性韌帶炎症及關節鬆動的重要原因。
二、症狀特徵
1、發病情況:目前尚無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報告,據現有病例統計顯示多發於20-50歲,逐漸年輕化發展。近幾年有報告頸源性高血壓佔頸椎病的6.7%-18%,占人群高血壓的15-21.9%。
2、血壓變化與頸椎病症狀發作密切關聯:病人出現頸椎痛,頭痛或頭暈時血壓升高頭、頸椎症狀緩解時血壓亦隨之下降。這一特點在起病初期尤為明顯。病程時間長者,此特點逐步減弱。頸椎病早期幾乎都是可逆的,後期因骨質改變或韌帶硬化、骨化,症狀的可逆變化逐步變小。
3、低血壓或血壓不穩:在高血壓之前有相當長的時期為低血壓或血壓不穩。有人觀察此過程為5-30年,約70%-80%變為高血壓。故凡頸椎病患者,如出現低血壓或血壓不穩,應想到變高血壓的可能性。脈壓差小是早中期頸源性高血壓又一特徵,約佔70%-80%。如後期變為脈壓差升高則提示伴發大動脈硬化。
4、對降壓藥多不敏感:頸源性高血壓對降壓藥多不敏感,常常應用降壓藥後血壓降低,短時間後再次上升,而針對頸椎相關治療(如中西醫結合正骨治療、牽引理療等)療效顯著,常能持久。
5、頸椎疾病症狀:此類病人主要為頸椎病症狀,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如果單側旋轉或側偏受限明顯,多於頸椎或環樞關節錯位有關。伴隨頸椎症狀出現偏頭痛伴高血壓絕大多數為頸源性高血壓,約90%屬環樞關節半脫位或失紊。此類病人經手法治療多可康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