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小兒腸梗阻的最常見的原因,那麼什麼是腸套疊呢?腸套疊是指某段腸管及其相應的腸繫膜進入遠端腸管內引起的一種腸梗阻。俗稱“腸子打結”,大部分情況小腸鑽進大腸裡了。也有小腸套進小腸的。還有小腸套疊後又套進大腸的。本病是嬰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症。在我國發病率較高,佔嬰幼兒腸梗阻的首位。
那麼腸套疊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來的?
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瞭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原發性腸套疊主要見於以下幾個原因。
(1)、飲食改變和輔食刺激:
嬰幼兒期為腸蠕動節律處於較大變化時期,易發生腸蠕動紊亂,如增添輔食或食物性質、環境、氣溫的改變,腸管本身疾病如腸炎等誘發腸蠕動紊亂而引起腸套疊。
(2)、區域性解剖因素:
嬰幼兒回盲部較遊動,迴盲瓣呈脣樣凸入盲腸,當迴腸蠕動發生異常時,即可牽拉腸壁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結腫大因素:小兒腺病毒或輪狀病毒感染後,可引起末端迴腸集合淋巴結增生,區域性腸壁增厚,甚至形成腫物向腸腔突起構成套疊起點,加之腸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動增強,導致發病。
(4)、免疫反應不平衡因素:
原發性腸套疊多發生於1歲以內,是機體免疫功能不完善時期,腸壁區域性免疫功能易破壞,蠕動紊亂而誘發腸套疊。繼發性腸套疊多因腸壁或腸腔內器質性病變,如腸息肉、腫瘤、腸壁血腫、梅克爾憩室、腸囊腫翻入腸腔,牽帶腸壁作為起點而引起腸套疊,發病率約佔2%~5%。
腸套疊有哪些臨床表現:
腸套疊根據套疊的部位不同分為小腸套疊和回結型套疊,一般的小腸套疊沒有特殊症狀,只有陣發性腹疼,往往套疊不深,大部分可以自行緩解,少部分繼發性小腸腸套疊可能會發展到完全性梗阻,需要手術治療。最常見的是回結型套疊,主要有以下幾大症狀:
典型的腸套疊臨床表現往往有以下四個早期訊號:
(1) 腹痛:
腸套疊可致腹部絞痛,表現為原先安靜的患兒突然出現明顯煩躁不適,可有全身強直。雙腿向腹部屈曲,表情痛苦,症狀突發突止;無法表達的小嬰兒則出現陣發性哭吵,發作間隙表現正常或安靜入睡。
(2)、嘔吐:
孩子腹痛發作後,不久就會出現嘔吐。嘔吐開始為不消化食物如乳汁、乳塊或食物殘渣,接著可能有草綠色的膽汁,嘔吐後可有全身扭動,屏氣表現,嚴重時甚至吐出有糞臭的液體。
(3)、便血:
腸套疊初期,結腸蠕動增加,腸腔內壓升高,患兒排出少量正常糞便,後期糞便中出現血跡,隨之因腸缺血壞死而排暗紅色血塊或果醬樣大便。
(4)、腹部腫塊:
一般見於疾病的初期,當腹痛緩解、腹肌鬆弛時,家長可以在孩子的右上腹部摸到像臘腸或香蕉一樣的腫塊。腫塊略有彈性,表面光滑,稍稍可以活動,這是診斷孩子腸套疊最有價值的體徵。
對於不典型的腸套疊,可能會只出現腹疼,而嘔吐、血便,等症狀早期可能都不明顯,給早期診斷也帶來一定困難。我們還可以採取一些輔助的檢查方法來明確是不是得了腸套疊。
腸套疊有哪些治療辦法:
治療上有非手術和手術治療兩種。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是採用空氣灌腸復位療法。兩種方法都由各自的適應症,一般儘量採取非手術的方法。如果患病不超過48小時,全身情況良好,無明顯脫水,無明顯腹脹可採用灌腸療法。如果早期發現的話,空氣灌腸復位成功率在95%以上,非手術治療有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等優點。對於患病超過2天,或者雖然不超過兩天但一般情況不良,有嚴重脫水、腹膜炎、高度腹脹表現,或多次複發性及小腸套疊者,只有採用手術治療。相對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有創傷大,住院恢復時間長,費用高等弊端。
怎樣預防腸套疊的發生:
腸套疊因無明確病因,於好多因素可能有關係,因此也沒有特別好的預防辦法,主要是要做到早期發現,早起治療,不要造成嚴重併發症。可以做到的是平時飲食衛生,合理新增輔食,有感染性疾病儘早治療。如小兒出現陣發性腹痛、嘔吐、便血等症狀,及時就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