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關節科 主治醫師 朱勇

  【疾病概述】肩關節不穩是指包括肩關節脫位、半脫位、不穩後疼痛、鬆弛在內的一系列的疾病。肩關節不穩對運動員的訓練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於那些過頭動作較多的運動專案,如棒球、壘球、排球及游泳等。其發病率不詳。近年來,隨著對肩關節解剖、病理等方面研究不斷深入,並不斷應用新技術、新方法,肩關節不穩的治療取得很大進展。肩關節不穩的診斷依賴於完整的病史、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必須詳細評估不穩定的型別,確定單方向或多方向脫位或症狀性半脫位的具體方向。

  此外,影像學檢查對肩關節不穩的診斷很有幫助,X線平片、關節造影、CT和超聲等多種成像技術都被用來檢查肩關節不穩,但是沒有一種能夠全面有效地評價各種肩部病變。MRI可以顯示多方位的組織結構,能夠全面地評價各種常見肩關節病變,逐漸成為評價肩關節不穩的首選方法。肩關節MRI關節造影則結合了MRI和關節造影的優勢,可以進一步提高肩部病變的診斷率。

  以下各節對於肩關節不穩的治療進行逐一介紹。

  【區域性解剖】 盂肱關節是全身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活動度近360°,但關節的骨性結構沒有提供牢固的穩定性。其肩胛盂為扁平的盤狀結構,淺而小。在肩關節活動的任何時候,肱骨骨頭都僅有1/4與關節盂構成關節。這種小而扁平的肩胛盂對肱骨頭並不像髖臼對髖關節那樣能提供可靠的內在穩定性。肩關節穩定因素包括靜力性結構、動力性結構及關節內負壓(圖 1-6-1)。

  1、靜力性結構 包括骨與軟骨;關節囊與韌帶及盂脣(1)骨與軟骨:肩關節是一個不穩定的球窩關節。肱骨頭呈半球形,後傾30º。肩胛盂表面只相當於肱骨頭表面的1/4,而且兩者曲面不吻合。Kvittne發現關節面只有25%~30%區域發生接觸。上臂外展90º,肩關節前、後方向平均移位20mm,前屈30º關節移位最小,約為10mm。而關節軟骨厚度的不均一性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2)關節囊與韌帶:肩關節囊鬆弛且薄弱,其本身僅提供很小的阻力或穩定性。關節囊前方被三處關節囊的增厚部分所形成的盂肱上、中、下韌帶加強,這些結構又與關節盂周邊的盂脣緊密融合。盂肱韌帶複合體包括盂肱上韌帶(SGHL)、盂肱中韌帶(MGHL)、盂肱下韌帶(LGHL)。0°外展位時,盂肱下韌帶鬆弛,盂肱上韌帶和盂肱中韌帶防止下方不穩;極度外旋及45°外展位時,盂肱中韌帶防止肱骨頭前移;極度外旋,外展位時,盂肱下韌帶防止肱骨頭前下移。

  盂肱上韌帶起於肩胛盂肱二頭肌腱長頭腱止點下方,止於肱骨小結節肩胛下肌腱止點的上方。盂肱上韌帶是在0°外展位阻止肱骨向下半脫位的主要結構。同時它也是0°外展位對抗向前、向後應力的主要穩定因素。

  盂肱中韌帶在關節盂的附著部較寬,由盂肱上韌帶開始,沿著關節盂的前緣向下延伸至關節盂緣中、下1/3的連線部。在肱骨,它也附著在肱骨解剖頸的前面。上肢輕度及中度外展時,盂肱中韌帶限制外旋,但當上肢外展90°時,則幾乎沒什麼作用。

  盂肱下韌帶分為前束、後束,附著於關節盂的從前方的2~3點處到後方的8~9點處的孟緣。其在肱骨的附著部在水平方向的骨骺下方止於肱骨解剖與外科頸的下面。該韌帶的前上緣及後緣通常較厚,腋部凹陷形成所謂“吊籃”式結構。當肩外旋時,吊籃向前向上滑動,前帶緊張,後帶扇形展開;肩內旋時,則發生相反的變化。因此,肩關節外展45°或更多時,下盂肱韌帶複合體是對抗向前和向後應力的主要穩定結構。該韌帶對運動的極限提供了限制力,且可協助肱骨頭在關節盂中向後旋轉。研究證實,如果盂肱下韌帶完整,則不會發生脫位,所以下盂脣複合體是肩關節主要的靜力穩定結構。

  (3)盂脣:盂脣由緻密纖維結締組織組成,與肩胛盂透明軟骨延續,肩胛盂脣外表類似膝關節中的半月板結構,環狀的盂脣是肩關節的一個靜態穩定結構。

  盂脣有三面:基底附於盂緣;外側(周圍)面為關節囊韌帶附著處,與肩胛頸相續;內側(遊離)面,冠以纖維軟骨,與關節盂關節面相續,並與肱骨頭相接。盂脣未完全固定於骨,其內緣有的部分遊離於窩內。盂脣的形狀為半月板狀,有變異。Detrisac 及Johnson將盂脣分為五型:A型:半月板狀,僅上方;B:半月板狀,僅後部;C:半月板狀,僅前部;D:半月板狀,A+C 後上到前下;E:全部半月板狀。

  盂脣的前部、前上部鬆散地附著於肩胛骨。盂脣前上部多數與盂肱中韌帶或盂肱下韌帶相連,而非止於盂緣,附著的薄層結締組織容易撐開。盂脣下部含非彈性纖維組織,似關節軟骨的延續。組織學上,在透明軟骨與纖維性盂脣之間有一過渡軟骨纖維區,表現為透明軟骨內混有網織膠原纖維的窄帶。盂肱下韌帶複合緊密附於盂脣的前下部及盂緣。盂脣上部纖維與肱二頭肌長頭腱交織,牢固地附著於肩胛盂緣,形成肱二頭肌腱盂脣複合體。盂脣與盂之間有一定的結合力,與年齡有關:Perry測量此結合力在男性出生時為13公斤,30 歲時達最大值64公斤,女性低30% 。

  此數值的變化可以解釋脫位發生時年齡越小,結合力較小,容易出現盂脣損傷;年齡增大,結合力越大,則出現關節囊,韌帶的損傷。

  盂脣的主要作用為:增加肩胛盂的深度(50%),增加關節接觸面積;增加肩胛盂的順應性;盂脣切除後,順應性下降50%。增加盂肱關節的穩定性。

  2、動力性結構 包括肌肉,肌腱。

  盂肱關節周圍肌肉將肱骨頭限制在肩胛盂和盂脣的臼內,起到穩定關節的作用。

  肩袖及肱二頭肌腱起主要作用。此外,三角肌產生主要的垂直剪力,肱三頭肌長頭肌腱由後方向加強盂脣,喙肩韌帶起於喙突的外側緣,止於肩峰外側緣的下方,與肩峰前緣形成喙肩弓,提供肩關節上方的穩定。

  (1)肩袖:由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組成的肩袖覆蓋盂肱關節的前、後及上方,猶如動力性韌帶,加強肩關節的穩定。輕度外展位下,肩胛下肌腱覆蓋肱骨的前方,外展90º肱骨頭前方的下部無腱性組織覆蓋;極度外展位盂肱下韌帶提供肩關節前側的穩定。

  (2)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肌腱位於節節間溝內,起自盂上結節,上覆以由盂肱上韌帶延伸加厚的肱橫韌帶,全為滑膜包圍,滑膜反折形成支援帶(腔系膜)懸掛於關節囊上,肌腱雖在關節內,但仍在滑膜外。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可以穩定肱骨頭。Pagnani發現切斷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止點後,肱骨頭上下及前後的移動度均明顯增加。

  3、關節內負壓 類似於髖關節,肩關節記憶體在一定的負壓,使其穩定性增加。Habermeyer研究認為,屍體標本肩關節內負壓為34mmHg;正常人肩關節內負壓32mmHg;而在肩關節脫位損傷的患者,關節內負壓減小或消失。

  【分類】

  1、按不穩的方向分類 分為前向、後向、下向及多向不穩定。此分類對於理解不穩發生的原因,體檢的陽性發現,以及治療方法都有幫助。

  2、按穩定程度分類 分為偶發的不穩後肩疼痛、半脫位、全脫位。

  脫位是指急性創傷後肱骨頭與肩胛盂關節結構的完全的分離。半脫位多由於反覆的小創傷引起,是盂肱關節結構的部分分離,並能產生相應的不穩症狀。半脫位通常是一過性的,可自行復位。有時很難區分脫位和半脫位,這並不重要,因為兩者的損傷病理是相似的。在偶發、未發現的不穩後肩疼痛,患者無不穩的感覺,也無明顯的脫位及半脫位的病史。疼痛是最明顯的症狀,在過頭活動時疼痛明顯,藉助影像學及關節鏡會發現典型的損傷,以明確診斷。

  3、國際上,常用 Matsen簡化分型系統:

  (1)TUBS(Traumatic Unidirectional Bankart Lesion Surgery):多由創傷引起,單方向不穩,Bankart損傷多見,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2)AMBRI(Atraumatic Multidirectional Bilateral Rehabilitation Inferior capsular shift)非創傷性的、多方向不穩,雙側發病,多需要康復治療,保守治療效果不好的需要下關節囊移位手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