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底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又稱為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援組織鬆弛,為中老年女性常見病,發病率約為4%,主要包括POP和SUI等有關該疾病的研究,形成了一們新興學科---婦科泌尿學與盆底重建外科。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PFD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美國一年的盆底重建手術約40萬例,重建修復手術已佔到普通婦科大手術的40%~60%。盆底修復手術有其複雜性和多樣性,近年來隨著對盆底解剖研究認識的深入,手術器械的改進以及修補材料的發明應用,盆底修補和重建手術有了突破性。而現今對PF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UI,故盆底重建手術已為治療中、重度SUI的首選。
SUI是婦產科和泌尿外科常見疾病,手術在其治療中有重要地位,術式選擇多依據經驗。在泌尿外科中,傳統術式是將膀胱頸懸吊於Cooper韌帶上,可經腹或在腹腔鏡下完成,其中經腹Burch被泌尿外科譽為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金標準”術式。但該術式婦產科開展很少。近年來,隨著泌尿婦科學發展,盆底整體理論,吊床理論,陰部神經損傷學說,尿道高活動性學說的提出和盆底重建手術理念的深入,無張力性尿道中段懸吊術等術式已被越來越多婦產科和泌尿外科醫生共同接受。實驗表明:SUI可能與解剖學上的異常如盆底脫垂、功能性尿道長度縮短及膀胱頸位置改變有關(當然與雌激素、盆腔結締組織中膠原型別和含量甚至日常生活習慣也有很大關係)。大量研究也表明SUI的發生與尿道周圍支撐組織的損傷和鬆弛致尿道高移動性密切相關,故吊床理論成為盆底重建術的理論基礎―吊床理論為1994
年Delancey創立,其觀點是尿道閉合壓的維持依賴於壓力沿著恥骨膀胱筋膜和陰道前壁的支撐結構向膀胱頸和尿道近端的有效傳導,肛提肌板是穩定這一結構的重要成分。如果這一支撐結構被破壞,則陰道壓縮尿道的力量減弱,也會發生SUI。女性由於分娩或產傷等造成損傷,支託膀胱頸及尿道周圍的連線組織被破壞,區域性出現去神經支配,盆底支援能力下降,腹壓升高時肌肉的收縮能力下降,盆底不能形成吊床樣結構來支撐和關閉尿道而多發SUI。
1治療方法
1.1非手術治療
多基於基礎研究如膠原,肛提肌、陰道壁形態學改變等方面,但主要集中在膠原轉化方面。治療方法包括區域性注射,藥物治療,鍼灸電刺激法,盆底鍛鍊物+生物反饋治療,藥物治療等,但多適用於輕度FSUI。若為中重度,應首選手術治療。
1.2 手術治療
盆底重建手術是SUI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案.,通過提高膀胱頸和尿道中段,降低尿道高移動性而發揮作用。縱觀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手術治療史,分為4
大類:陰道前壁修補術,陰道懸吊術,針刺懸吊術和吊帶術。多種手術方法都存在近期療效較高,而遠期效果迅速下降的特點。其主要原因一般認為與懸吊帶移位及失效有關。
手術基本原則:解剖的維持或缺損修補、結構重建以及補片的應用,其手術策略為恢復解剖、恢復功能,並要微創。所採用的方法基於解剖的維持和缺陷修補,結構重構和用替代物等原則;並可通過開腹、腹腔鏡及會陰陰道等多種途徑。而不同材料、不同途徑進行的手術有不同名稱,故術式繁多。
1.2.1陰道壁修補術----國內最傳統術式+網片應用(MESH )
網片應用:陰道前壁修補術,骶骨陰道穹隆懸吊術,陰道穹隆骶骨懸吊術
網片應用最常見的併發症:為網片侵蝕和感染,發生率約為117%。避免和減少網片侵蝕周圍黏膜的關鍵,是放置網片時要在組織無張力的狀態下進行。避免感染的措施為,術前應用抗生素;嚴格的無菌操作;進行陰道前、後壁網片置入時,應避免任何永久性的縫線穿透陰道黏膜等。網片本身的材料也與感染的發生有關,在合成的不可吸收的網片表面,有眾多條纖維絲,以及纖維絲構成的眾多孔洞,細菌容易在其中停留。I型網片的孔洞大,通過巨噬細胞聚集,可以起到阻止細菌停留、生長的作用,並且利於組織纖維的迅速生長及血管生成,從而阻止細菌的濾過和生長。
網片的效能及種類:網片在外科損傷、疝修補中的應用已被公認,而在婦科損傷修復中的應用起步較晚,尤其目前在國內還處於探索階段。同時,由於網片的價格昂貴,也限制了其的應用。盆底重建手術的最終目標不僅是修復受損的組織,而是通過提供各種形式的重建材料,替代受損的組織或使組織再生。因此,理想的重建材料應具有最小的異物反應,較好的組織相容性;良好的彈性及張力;容易縫合;及併發症少等特性。目前的重建材料有以下3種:
(1)自體或異體移植物:主要有自體闊筋膜、豬真皮移植物等; (2)合成的不可吸收網片; (3)合成的可吸收網片:即含有聚多糖的網片。
(1) 陰道前壁修補及網片應用:在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先行陰式子宮切除術,術後縫合關閉盆腔腹膜。分離陰道前壁至尿道外口下方0.15cm處,向兩側鈍銳性分離陰道前壁,上達恥骨聯合後方,兩側達恥骨降支內側,測量膀胱膨出的面積;將網片修剪成與膀胱膨出面積相當、帶雙翼的橢圓形,平鋪於膨出的膀胱表面,網片雙翼分別置於兩側尿道旁、恥骨後,上緣達尿道下方,兩側緣達恥骨降支內側;用220可吸收線行間斷縫合,將網片上緣固定到尿道下方的筋膜上;上推膀胱至腹腔,用22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陰道前壁黏膜(不修剪陰道前壁黏膜)。術後常規應用抗生素,觀察患者陰道出血、有無活動後下肢不適等。
(2) 陰道後壁修補及網片的應用:在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先去除會陰部陳舊性裂傷處的面板瘢痕,縱行切開陰道後壁黏膜,向兩側鈍銳性分離陰道後壁,暴露直腸陰道筋膜前壁,測量直腸膨出的面積;將網片修剪成與直腸膨出面積相當的橢圓形,平鋪於膨出的直腸表面,再常規縫合陰道黏膜(不修剪陰道後壁黏膜)。術後常規應用抗生素,觀察患者陰道出血、有無活動後下肢不適等。
1.2.2懸吊術:
國外研究表明,最初治癒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但12個月後恥骨陰道吊帶術的治癒率明顯高於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和膀胱頸懸吊術
機理:“吊床理論”――糾正膀胱和尿道過度活動性,通過懸吊恢復膀胱頸尿道的正常解剖,在尿道下形成類似後板擠壓尿道的效應,增加尿阻力,達到尿自控。
發展:肌肉――肌腱――筋膜――合成材料
(1)尿道懸吊術(1907年首次報道)80%以上
條帶應用----1901
自體闊筋膜尿道懸吊術(LATA術)
採用硬膜外、骶管阻滯麻醉術,先以筋膜取器在大腿外側皮下取一15*2的闊筋膜條,然後採取下腹部和陰道聯合切口,下腹部切口位於恥骨聯合上緣,橫切約長5CM,深達腹直肌膜表面,陰道為前壁正中縱切口,切開黏膜後,分開尿道兩旁筋膜組織達恥骨後盆膈,然後以長彎血管鉗從腹部切口向下打孔,血管鉗鉗尖經盆膈至陰道切口,在手指指引下,將闊筋膜兩端分別經恥骨後,從下腹部切口引出,縫合固定於腹直肌前鞘,使膀胱頸及尿道近端被托起、抬高。術後恥骨上造瘻5天,伴陰道脫垂和子宮脫垂的患者可同時手術。
LATA術後護理:
1膀胱造瘻留置3天,術後第3天讓患者排尿,如殘餘尿小於等於100ml,即可排除引流管。若殘餘尿大於100ml,應繼續留置導尿管並重復排尿實驗。
2術後禁食對膀胱有刺激的食物。
3多數病人字2---4周內恢復正常,如3個月不能自主排尿,可教會週期性自我導尿,或經陰道行鬆解術。
4術後兩週可恢復正常。4周避免性生活和重體力勞動。膀胱不適,膀胱痙攣症狀可用抗膽鹼藥、解痙藥治療。
(2)經陰道懸帶成型術(IVS)-----1986―澳大利亞PETROS 治癒率91%
前IVS(無伴發因素SUI首選):局麻後,在陰道前壁做一約2cm切口,於恥骨聯合上方約兩橫指,腹中線旁約3cm處做兩個約0.5----0.8cm的面板切口。先在陰道前壁切口兩旁向上鈍性分離出可容納一個食指的間隙,然後用一個內部帶藍色探針的穿刺錐沿恥骨支的後方向上穿入,直至穿出腹直肌鞘和面板切口,移出外套管後,將藍色探針置留於原位;去另一探針於對側位置重複上訴操作。接著行膀胱鏡檢查,以確認未損傷膀胱和輸尿管。確認無損傷後,在兩條探針的末端孔穿過多股聚丙烯的編製成的吊帶,向上牽引出吊帶的兩端,同時囑病人咳嗽,調整吊帶位置直至沒有尿液流出為止
(3)膀胱頸懸吊術
恥骨後膀胱頸懸吊術RPBNS 治癒率82.5%----89.5%
恥骨後尿道固定術(MMK術)---1949
在恥骨上做縱行或橫行切口,從腹膜前進入恥骨膀胱尿道間隙,將膀胱頸及尿道從恥骨分離,用不吸收縫線將尿道旁筋膜連同部分陰道壁懸吊固定恥骨聯合後方的骨膜和軟骨上,使膀胱頸部得以抬高,尿道膀胱后角得以恢復
恥骨後庫柏韌帶懸吊術(BRUCH術)-----1961
a開腹行Cooper韌帶懸吊術(Burch手術)
先經腹行子宮肌瘤等婦科手術,完成手術、縫合腹膜後,進入BETUS間隙,由助手將陰道從尿道旁筋膜頂起,術者以縫線將尿道旁筋膜以合適的張力鉤起,縫合在庫柏韌帶上,將膀胱頸和近端尿道托起、抬高
b腹腔鏡下Cooper韌帶懸吊術(Burch手術) 1991年,Vancaillie和Schuessle臍部第1穿刺口10 mm,兩側髂前上棘內側為第2、3穿刺口,為5 mm,必要時可在恥骨聯合上方
5 cm以上偏左行5 mm的第4切口輔助操作。插入腹腔鏡,觀察盆腹腔臟器並行相應處理。用200~300ml亞甲藍液充盈膀胱,以明確膀胱頂部上界。在膀胱頂部上方1cm處用單極電剪橫行剪開前腹壁腹膜,並向兩側延伸到閉鎖的臍韌帶。排空膀胱,用單極電剪或剝離棒鈍、銳性分離恥骨後間隙至恥骨聯合,如遇血管,可用雙極電凝進行預防性電凝。緊貼恥骨後背側,將恥骨後間隙逐步分離,暴露恥骨後筋膜及兩旁的Cooper韌帶,再連續向下分離膀胱前部、膀胱頸和尿道上端及兩旁的陰道壁。術者(位於患者左側)左手置陰道內4cm(相當於膀胱頸水平) ,示、中指在膀胱頸兩側將穹隆向上抬(約2cm),以進一步辨認膀胱頸及兩旁的陰道筋膜組織,在術者的手指上頂陰道壁上方,用剝離棒從外側將膀胱向內上方鈍性分離,使膀胱頸旁的外側陰道筋膜分離至少2cm,分離中避免損傷膀胱尿道周圍豐富的血管叢。用120不吸收縫線縫合膀胱頸旁開1cm的陰道筋膜組織,縫針不能穿透陰道黏膜,縫入Cooper韌帶,並打結。打結的鬆緊控制在使上抬的陰道壁距Cooper韌帶約2~3cm。在第1針外1cm處同法縫合第2針。同法縫合對側。術後陰道內手指可明確感到陰道前壁的上提。如效果不明顯,再行第3針縫合。沖洗檢查術野,雙極電凝止血。手術結束前膀胱鏡檢查膀胱壁有無損傷,雙側輸尿管開口和噴尿是否正常。
VEGINO―OBTURATOR SHELF 術(VOS術)
陰道和恥骨宮頸筋膜縫於閉孔內肌和弓狀腱膜上以達到懸吊的目的
經陰道膀胱頸懸吊術TVBNS
機理:將膀胱和尿道自恥骨支廣泛遊離,然後將尿道旁組織在中線上進行摺疊縫合,使膀胱頸部處於較高的位置。
PEREYRA術,STAMEY術
將骨盆尿道韌帶懸吊在腹直肌腱鞘上
COBB―RADGE術
RAZ術,GITTES術
將骨盆尿道韌帶與陰道壁一起懸吊在腹直肌腱鞘上
膀胱頸一針一線懸吊術
主要針對中老年女性盆底組織鬆弛或損傷而非內外括約肌損傷所致之壓力性尿失禁術前預先經尿道置入Foley16 雙腔尿管,水囊充至30ml,輕輕牽拉膀胱頸。下腹部正中切口,逐層切開(無須開啟膀胱),暴露膀胱前壁、膀胱頸兩側,直至尿道兩側陰道前壁,充分顯露尿道與膀胱頸的界限(即雙腔尿管水囊的近端邊緣) ;於兩側用220可吸收線,從膀胱頸右側水平褥式一針,再到膀胱頸前水平褥式一針,再到膀胱頸左側水平褥式一針,將縫線兩端經腹直肌腱的兩側穿出並打結。其鬆緊程度的掌握:以膀胱頸懸吊部位緊貼恥骨後為準;逐層關閉切口。術後1~2d即可拔除尿管。
1.2.3吊帶術
恥骨陰道吊帶術
利用自體腹直肌前鞘和大腿闊筋膜條,經陰道繞膀胱頸陰道連線部後面,在經恥後縫於腹直肌前鞘上。最初用於治療神經原性尿道功能障礙性尿失禁陰道無張力尿道懸吊帶術(TVT術)1995 治癒率86%以上
――瑞典ULMESTEN 、CALIN
手術原理:網狀吊帶通過陰道前壁的小切口和恥骨後的縮窄通道, 從恥骨上腹部面板切口引出, 無張力地植入尿道中段或遠段下方,使患者的尿道得以支撐。
採用局麻於下腹部恥骨聯合上緣正中線旁開2.5CM處,分別切開兩個長約0.5CM的小切口。於陰道正中縱行切開長為2---3CM的切口,向尿道兩側分離後,將穿刺針經陰道切口、恥骨後間隙穿過盆膈,從下腹部小切口穿出,並將聚丙烯吊帶引出,並將其無張力的置於尿道中段下方,,並將尿道托起、抬高。尿路感染者應在治療痊癒後手術;抗凝血治療者應在停止抗凝治療至少1周後進行。
TVT術後護理:
1下腹部恥骨聯合上緣中線旁兩個0.5cm小切口處常規壓2KG左右沙袋6小時,同時密切觀察腹部切口滲血及陰道出血情況,觀察會陰部面板顏色。觀察是否出現裡急後重等症狀。
2術後留置導尿管1天,拔除尿管後一小時開始鼓勵患者排尿。為防止術後排尿阻力增大而出現的排尿困難,一開始應在膀胱未達到最大充盈時排尿。術後前幾次排尿非常關鍵,可1h/次,共3次,以後每2--3h一次,夜間排尿1---2次,排尿正常後即可正常排尿。
3若發生暫時性排尿困難,應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腹壓,可用手按壓腹部,提高臀部
4術後禁中重體力3---4周,禁性生活1個月,2周後可正常活動
TVT改良術式
a--經陰道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帶術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改良特點:
1病人體位
經典TVT術單純採用截石位。本組病人在截石位下並令大腿與水平面呈10~15°,儘量外展。這種體位可使恥骨上方面板儘量展平, 便於術者操作, 同時相對拉直髂外血管, 不向內側彎曲, 術中不易誤傷髂外血管及閉孔神經,有利於減少手術併發症。
2引導穿刺針方法
經典的TVT術是將手指置入陰道切口內以引導穿刺針, 本法將手指置入陰道內(非陰道切口),無需較多分離尿道周圍組織,減少術後尿頻、尿急發生率,手指可於恥骨下緣及恥骨後清楚引導穿刺針,不易出現穿刺針偏移現象,減少誤傷周圍重要器官,尤其減少恥骨後靜脈叢和(或)恥骨骨膜出血的發生率。
3膀胱鏡檢查
經典的TVT術在一側穿刺後便行膀胱鏡檢查。本法於雙側穿刺好後才行此檢查, 這樣減少了一次膀胱鏡檢查及可能發生的尿道損傷,減少了出血量及尿路感染的機會, 並縮短手術時間, 而不影響判斷穿刺針是否貫穿膀胱。
4調節吊帶鬆緊度
吊帶鬆緊度是影響手術效果的最關鍵因素。術中病人“咳嗽”試驗是調節吊帶鬆緊度的主要方法。但因麻醉、病人體位、疼痛等因素嚴重影響此試驗結果。多數學者建議“寧鬆毋緊”,雖然這樣可減少術後排尿困難的發生率, 但因吊帶過鬆未能起到加強“吊床”作用而降低術後遠期治癒率。經典TVT法在調節吊帶鬆緊度時,因尿道塌陷,塑料鞘遮蔽吊帶,影響判斷吊帶與尿道關係而難以很好地調節吊帶鬆緊度。因此,於尿道內留置F21膀胱鏡使尿道不塌陷,先去除一側塑料鞘, 這樣可清楚地看到吊帶與尿道關係, 再移動對側帶塑料鞘的吊帶以調節吊帶鬆緊度, 使吊帶剛好貼近尿道,但不壓迫尿道(有壓迫時可見吊帶兩側組織突出) , 這樣可更好地調節好鬆緊度,從而使手術效果更好。
b自制蝶形網片吊帶
改良特點:
①費用低,只有TVT手術的24 %左右(1400 元/ 5800 元) ,能被絕大部分老年患者接受,有利於普及推廣
②手術路徑較TVT手術短。通過蝶型網片將中段尿道固定於恥骨下支上三分之一下方骨膜上。固定方法採用四點固定法更加確實可靠,懸吊帶不容易移位及摺疊;
③安全性更高。TVT手術中常見的併發症,如膀胱損傷、恥骨後血腫等,因在蝶型網片吊帶中不需要經過膀胱周圍和恥骨後部位,均不會發生,故對於既往有剖宮產或子宮切除等盆腔手術史致膀胱位置發生改變患者尤為適合;
④創傷更小。腹部無需作切口,出血更少,不需要作膀胱鏡檢查,門診就可在局麻下手術;
⑤操作簡便。手術操作均在直視下進行,相對較容易掌握。
注意事項:
①網片須無張力地放置於尿道中段下面,故固定網片時尿道內必須置一圓形金屬棒。②拔除導尿管後2小時左右需注意觀察患者排尿情況。排尿困難者要及時導尿,並繼續保留導尿48小時正常排尿後才拔除導尿管,避免急性尿瀦留髮生。③如患者系混合性尿失禁,術後應繼續針對急迫性尿失禁進行藥物治療經閉孔尿道懸吊帶術(TOT術)2001――法國---DELORME採用局麻,於大陰脣上方恥骨降支外緣,大腿內收肌附著點下方,切長為5CM的面板小切口,在陰道正中縱行切開長2---3CM的切口,向尿道兩側分離後,將穿刺針從面板切口進入,緊貼恥骨降支後緣,穿過閉孔膜無血管神經區,經陰道切口穿出,引出聚丙烯吊帶,將其置於尿道中段下方,,並將尿道托起、抬高。
TOT改良---張力陰道吊帶術---閉孔系統TVT --O術
採用硬腰聯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尿道內留置F18~ F20 導尿管,排空膀胱。平尿道外口畫第1 條水平線, 距第1 條水平線上方2 cm 處標記第2 條水平線。第2 條線在股部皺襞交點處外側2cm處分別標記兩側TV T 2O 出口。陰道前壁尿道外口下方110 cm 處作110 cm 縱行切口,分離尿道旁疏鬆組織,
將陰道壁與尿道鈍性分離後,持彎剪繼續使用“推―進”技術進行分離。側面分離方法為沿與中線成的45°角方向, 剪刀朝向水平或略向上分離。一旦到達恥骨體和恥骨下分支,穿破閉孔膜。插入翼狀導引器, 穿破閉孔膜。沿翼狀導引器的通路插入螺旋狀推針器。將器械推入, 轉平,然後輕輕地穿過閉孔膜。完成後,取出翼狀導引器。將螺旋狀推針器手柄推向中線, 同時轉動手柄。螺旋狀推針器的頂端應該從先前確定的TV T 20穿出點穿出。從面板上拉出塑料管和網帶。同樣方法穿刺對側,確保網帶平放在尿道下。放置好網帶後, 拉掉覆蓋其上的塑料外套。為避免張力過大, 在拉掉塑料外套時,在尿道和網帶中間墊1 把剪刀尖部,調整滿意後再縫合陰道前壁切口, 並陰道內填塞碘伏紗布。在大腿內側面板切口處剪去網帶。關閉面板切口。術後24 h 拔除陰道紗條。術後24~ 36 h
去除尿管,然後試行排尿。
適應證為各型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合併以下1 種情況: ① 內括約肌功能異常( ISD ) ②前次外科治療失敗;
③有尿失禁復發因素(如慢性肺疾病、肥胖或從事對盆底產生壓力的職業或運動) 存在。
禁忌證為: ①妊娠或希望生育的患者; ②正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③急性尿路感染者。TV T ―O
不適用於急迫性尿失禁或以急迫性尿失禁為主的混合型尿失禁
經恥骨上膀胱尿道吊帶 (SPARC術)84%患者取截石位, 局麻下行SPARC手術,留置F16氣囊導尿管並排盡膀胱尿液。用014%的利多卡因+生理鹽水80ml混合後作為麻醉劑在切口及進針路徑作區域性浸潤麻醉。在陰道前壁距尿道外口1~2 cm處取一長約115 cm的縱行切口,先從黏膜切口向兩旁銳性分離黏膜與其下方的組織間隙, 達恥骨降支的後緣, 間隙可容納一食指, 以便手指通過,接應來自恥骨上切口穿刺手柄;在下腹部中線兩側靠近恥骨上緣一橫指分別做兩個0.15 cm腹部切口, 兩切口相距4~5 cm,將SPARC手柄通過其中一個恥骨上切口, 緊貼恥骨後面向下朝向陰道切口方向穿刺, 用另一隻手食指接應穿刺手柄的針頭, 引導它穿過盆底筋膜,進入陰道切口。當第一根穿刺手柄放置好後, 在對側以同樣的方法穿刺第二根穿刺手柄。充盈膀胱, 行膀胱鏡檢查, 術中左右擺動手柄,
確定有無膀胱穿孔。如有膀胱穿孔,則重新穿刺, 術後並留置尿管7~10天。穿刺成功後, 將聚丙烯吊帶兩端分別連線到穿刺手柄, 從恥骨上切口拉出, 在尿道與吊帶間放置一把剪刀,囑患者咳嗽,未見尿液流出或僅漏出1~2滴為宜, 收緊吊帶並剪除腹壁切口處多餘的吊帶, 吊帶即自動固定在組織內。術後留置尿管1~2天。
1.2.4骶脊韌帶固定術(SSLF術)
陰式子宮切除後,通過會陰或陰道後壁切口達到直腸陰道間隙,穿過直腸柱,即可達到坐骨棘和骶棘神經韌帶,將陰道殘端縫合固定於此韌帶上,能較好的保留陰道功能,保持陰道位於肛提肌板上的水平軸向,且效果持久可靠。一般行單側SSLF即可達上訴目的;如陰道組織夠寬,亦可行雙側SSLF。
1.2.5髂尾肌筋膜固定術
類似SSLF術,僅固定點位於坐骨棘前方的髂尾肌筋膜上。有學者認為此固定點更易接近,且不易損傷血管、神經,當然術後陰道的深度可能會略短於SSLE術。
1.2.6子宮骶骨懸帶術Sacrak Colpopexy
經典的子宮骶骨懸帶術為用一(五)髂尾肌筋膜固定術
管、神經,當然術後陰道的深度可能會略短於SSLE術
1.2.7子宮骶骨懸帶術Sacrak Colpopexy
網片,兩頭縫合在雙宮骶韌帶與骶骨S2---S4前的堅韌纖維組織即骨膜上。Sacrak Colpopexy即把子宮上提到正常解剖位置,使宮體和陰道頂端在盆底上提平臺,並使陰道軸恢復正常。
各種術式利弊簡列
TOT術 吊帶從閉孔無血管神經區穿過
吊帶放置區更遠離膀胱,膀胱損傷可能性進一步減少,術中可不進行膀胱鏡檢查
TVT術 患者能在清醒狀態下配合壓力實驗調整吊帶鬆緊度
採用特製的聚丙烯吊帶(倒鉤狀編織,)可直接固定在組織上,無需縫合
切口微創,出血少,排斥反應少,恢復快
併發症發生率多見, 有些很嚴重。
Lata術 取材方便,排斥性小
可使過度活動的膀胱頸尿道穩定復位,也可使存在括約肌缺陷的近端尿道縮窄,對各型尤其是重度的SUI有治療效果
以筋膜做吊帶,隨著筋膜的吸收和退化,效果可能會下降
Bruch術 可與其他手術同時進行,操作簡便,耗材少
採用腹部切口,手術創面大,術後康復和住院時間長
可能排尿困難和遠期療效較其他術式差(但尚無足夠臨床證明)
主要併發症為膀胱穿孔、術後急迫症狀、恥骨後血腫、尿路感染等
IVS術 操作簡單,微創,手術時間短(約30min),併發證少
順應性好,易於定位,放置到位後不必縫合固定
分前、後路IVS,故不僅可治療SUI,還可用於因各種原因引起的女性陰道穹隆脫垂(POP)的修復
多股聚丙烯的編製成的吊帶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極低的彈性,避免了吊帶受力後的延伸,手術後在腹內壓增高時能確保對尿路中部的支援,減少產生尿道下張力的風險,發生膀胱功能障礙和尿瀦留的風險亦少
穿刺錐的頂端呈鈍性,結合獨特的彎曲,使其能在恥骨支後置入時損傷最小,無血腫,且其膀胱穿孔的風險率約為1%(為同類器械中最低)。且用手指幫助匯入穿刺錐,可以很好的避開血管和神經結構,同時避免擠壓、損傷直腸。
MESH術 主要併發症為網片磨損(陰道後壁多高於前壁),感染
TVBNS術-GITTES術 懸吊線打結在恥骨上皮下組織內,距腹直肌鞘尚有一定距離,容易割裂尿道、鬆弛並導致SUI復發
陰道壁修補術 遠期療效差,治癒率僅為35%----65%,
對有括約肌障礙的患者常無效
尿道周圍注射術 成功率低,僅35%---45%,故臨床少用
SPACE術 手術簡單、創傷小、療效好、手術併發症少, 術後恢復快, 是除TVT外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又一有效、安全、微創的方法。
主要併發症為①膀胱穿孔及出血,
③尿道糜爛與吊帶排斥, 自從使用聚丙烯作為吊帶材料, 未見發生吊帶排斥報道
②排尿困難與尿瀦留,
2 主要術式比較:
各術式各有其優缺點,臨床應根據病人情況選擇適合術式,現將幾種主要術式比較如下:
2.1 TVT和BRUCH
TVT客觀治癒率、併發症率與開腹Burch相似,TVT與腹腔鏡Burch客觀成功率相似,併發症略低於腹腔鏡Burch相。隨著隨訪時間延長,TVT客觀成功率呈現略高於Burch趨勢。傳統婦產科多沿用經陰道尿道摺疊術,而泌尿外科多用Cooper韌帶膀胱頸懸吊術(Burch),
經腹Burch曾被泌尿外科譽為治療女性SUI的“金標準”術式。Burch術成功率均隨時間推移而呈下降趨勢;統計學提示腹腔鏡Burch比經腹Burch成功率稍低。TVT術和Burch術結果均良好,但TVT術花費低,且相對於Burch術而言,其傷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術後排空困難均較低;腹腔鏡下Burch手術學習曲線長,較難掌握,操作時間長,術後自主排尿晚。32屆美國婦科內鏡醫師協會年會認為TVT極有可能取代腹腔鏡下Burch術成為治療FSUI的金標準。
2。2 TVT,APACE
SPARC和TVT兩者之間的不同是穿刺方式, SPARC是通過恥骨上穿刺置入吊帶而TVT則經陰道置入。TVT
與SPARC治療壓力性尿失禁均取得較好療效。SPARC手術國內報道不多,有專家認為SPARC穿刺導針較長、細,
較易穿刺及調控吊帶的張力,且經恥骨上途徑更易於泌尿外科醫生掌握。因SPARC尚未見大宗病例報道,
目前尚無有關這兩術式療效和安全性比較的臨床長期研究
2。3TVT,TVT―O
大部分治療SUI的手術需在下腹部作較大切口, 並廣泛分離盆腔組織, 創傷較大。由於TVT 術較以往治療SU
I 的手術方法簡單、侵入性小, 住院時間短, 甚至可在門診進行, 故推廣迅速。但是由於手術需要穿過恥骨後間隙, 對有盆腔手術史的患者需慎用,
以免造成腸道或盆腔臟器的損傷,而且需用膀胱鏡觀察有無膀胱尿道損傷。TV T ―O 是TV T
手術的發展和改善,其優點是置入方法簡單,無需膀胱鏡觀察,
切口在中段尿道下方及大腿內側,於恥骨前穿過閉孔及其肌肉, 避開了恥骨後隙、膀胱及膀胱附近的血管,膀胱穿孔的風險小, 所需的手術時間比TV
T術短,
極少出現膀胱損傷或穿孔、傷口感染、陰道穿孔等併發症。閉孔神經和吊帶的最小距離為212 cm , 如果患者大腿過屈, 則兩者的距離更遠。TV T
―O
吊帶一般在尿生殖膈的深面(即上面) , 而陰蒂神經的背側支位於尿生殖膈的表淺面(即下面) , 故該神經和TV T ―O
吊帶被尿生殖膈分隔在兩個不同的平面上,
因此損傷閉孔神經或陰部神經的可能性極小。因螺旋狀推針器的弧度直徑為612 cm , 所以解剖發現TV T ―O
吊帶幾乎沒有損傷股三角內股靜脈、大隱靜脈和神經的風險。另外,閉孔動脈的前支沿著恥骨下支的外側緣走行, 故由內向外的TV T ―O
吊帶由於受恥骨下支的骨性邊的阻擋, 幾乎不可能損傷閉孔動脈, 故術後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血腫或出血。
3術後評價:
患者術後生活質量是評價各種術式成功率的直接標準,而患者的年齡、孕產史、體重(肥胖)均是影響成功率的因素。年齡過大,多產、難產等可能損傷骨盆底功能,影響手術預後。肥胖則是Burch的相對禁忌症。綜合文獻,在術後“客觀成功率”的衡量標準上,至少有四種標準在應用:①咳嗽試驗-;②1小時尿墊試驗(-)③48小時尿墊(-)④尿流動力學(-)
3.1尿流動力學是診斷SUI的“金標準”,也是評價療效的“金標準”。但在評價術後療效時,未能做到統一應用 “金標準”。
3.2咳嗽-漏尿試驗僅僅是SUI初篩試驗,單獨咳嗽-漏尿試驗對壓力性尿失禁的診斷缺乏較好的敏感度、特異度,
臨床上有5%~10%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咳嗽時不見漏尿,原因可能是尿道括約肌張力異常增高,故咳嗽-漏尿試驗陰性不能排除壓力性尿失禁。該試驗結果受逼尿肌的穩定、試驗前膀胱相對排空的狀態與否、尿道括約肌張力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不能定量判斷尿失禁嚴重程度的問題。僅憑該試驗並不能確診或排除SUI,評價手術療效亦不精確。。
3.3護墊試驗存在以下問題:敏感性、依從性、閾值和不同方案規範化選擇。
假陽性假陰性問題:護墊重量增加可以是漏尿,也可由陰道分泌物、汗液等等因素引起,對懷疑由非漏尿因素引起的“溼潤”結果,必要時要輔助其它檢查予以鑑別。另一方面,液體蒸發可導致重量減輕,將實驗限制在72小時內可將由於蒸發導致的減重降至最低。
依從性:必須嚴格按國際尿控學會(ICS)在1983年推薦的試驗條件操作,這些條件包括:①患者在無排尿情況下試驗②試驗開始時記錄護墊重量③受試者在15min飲用500ml不含鹽液體,然後坐位休息④前半小時做如下活動:行走、爬梯(相當於1層樓上下的活動量)⑤後半小時做如下活動:站立-坐下,10次;咳嗽,10次;原地跑動,1分鐘;拾物5次;流動水沖洗手1分鐘⑥1小時後收集尿墊稱重並記錄尿量⑦詢問患者是否認為此次試驗有代表性,如果有代表性則記錄,否則重做。Ryhammer認為,護墊試驗應該更重視操作過程而不是結果。
閾值的爭議:ICS在1983年推薦1小時護墊試驗認為,<1g為無漏尿;否則為漏尿。但這未考慮到流汗、陰道分泌物增重的影響。以後有研究發現,1小時護墊試驗閾值應為1~1.4g。24小時護墊試驗閾值應為5.5~8g,以上提示閾值有爭議。而納入研究未統一應用某一閾值。
不同方案的選擇:護墊試驗基本上有兩種:短時間醫生辦公室試驗和長時間家庭試驗,閾值隨試驗型別的不同而不同。前者包括1小時護墊試驗、2小時護墊試驗,最短的有20min護墊試驗;後者包括24小時護墊試驗和48小時護墊試驗,最常用的是1小時護墊試驗和24小時護墊試驗。而1988年ICS頒佈的護墊試驗臨床指導只是1小時護墊試驗。護墊試驗的應用有待規範化,不能隨意延長或縮短時間,更改試驗條件。
隨著近年研究的深入,文獻從單一的客觀治癒率兼顧統計主觀治癒率,即考慮術後患者生活質量、感受(主要是下尿路症狀和疼痛)以手術及對性生活的影響等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