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眼裂:即眼睛橫徑短,兩眼距離增寬,鼻樑低,跟瞼下垂。常伴有小型上額骨。小眼裂為家族顯性遺傳,較多見於日本人,亦可見於中國人。嗜酒母親的子女可同樣有這些徵象。
2、青記:青藍色斑,白面板呈藍色,為正常新生兒的一種先天性面板色素沉著。源於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在向表皮移行時,未能穿過表皮與真皮之交界,瀦留在真皮中延遲消失所致。東亞、非洲、西印度及地中海民族多見,白種人僅有1%-4%的發生率,因而青記被認為是一種民族特有的標記。青記可幾cm大小或大片融合覆蓋於腰、背、臀及大腿部。多數在2-3歲消退,個別7-8歲自然消失。
3、太田痣:因由太田在1938年首先描述而得名。為有色痣中的一種,類似青記,有人認為其病因與青記相同。痣呈暗藍色成片色斑,多分佈於三叉神經第一、二支分佈區如上下眼瞼、額部、顳部,有時可波及瞼、球結膜、口及鼻粘膜。出生時即存在,也有至青春期才發生,終生不退,極少數可惡變。多見於我國和東亞民族的女性中。
4、雙胎:亦為正常新生兒中的一種。其中單卵雙胎的發生率為1:200;與取卵雙胎之比為17:1。常在妊娠4-5天桑葚子發展成雙胎,並伴有單絨毛膜雙羊膜而成為單卵雙胎。雙胎存活率低。據報道自然流產的雙胎數3倍於成活的雙胎兒。發生雙胎的原因尚未明瞭,有時存在家族性顯性遺傳的傾向。
5、生理性體重減輕:為新生兒普遍存在的現象。已知生理性體重減輕的原因可能與飲食減少、非顯性失水的增加及水、鈉排出有關。有報道在體重下降期問,細胞外液減少,血漿滲透壓上升。但也發現醛固酮相對較高,也無失調問題。體重下降可能與新生兒體液平衡有關。但確切原因仍未完全明瞭。
6、發紺:新生兒青紫或發紺多為病理性的,但有時也出現在正常新生兒中,常表現為區域性青紫,如口脣、指趾端及甲板下發紺。形成發紺的原因可有:迴圈末梢部位的外露、受寒、受壓及多血等。當多血、哭鬧、屏氣或呼吸暫停時可出現全身性發紺,有時過熱引起鼻塞,亦可出現發紺。上述發紺均屬暫時性的,原因解除後發紺消失。
另外,臨床還可見到損傷性發紺。如分娩時由於先據部位受壓時間較長,可出現先鋒頭、先鋒臂、先鋒足,其特點為受壓部有宮頸圈痕跡,並伴有青紫水腫,有時可有出血點。強壯的足月新生兒有時可出現其頭面、上肢、胸肩及背部發紺,僅侷限於上半身。形成原因可能為嬰兒呼吸前屏氣用力過大,使上腔靜脈血迴流,靜脈壓過高,因而導致上腔靜脈分佈部位的發紺。常盂其他症狀,與正常新生兒無異,數週後發坩可消遇。
7、異位畸形:多數異位畸形常伴有先天性心臟病、無脾、多脾、消化道畸形及其他內臟畸形。也有完全異位畸形的正常新生兒,其發生率為1:10000。
8、生理性脫髮:一些新生兒在生後數週可出現脫髮,呈突發或隱襲性。突發者較少見,為突然發病,明顯脫髮。大多數為隱襲性脫髮。新生兒的頭髮綿細,色淡,多數嬰兒數月
9、視網膜出血:頭先露娩出的新生兒視網膜可有出血點,有時還伴眼結合膜出血,一般認為屬於正常現象。
10、虹膜環狀斑點:為淡顏色環狀斑點,位於瞳孔邊緣約2/3距離處,外周模糊。這一徵象出現在29%的正常新生兒和80%的先天愚型患兒中。
11、額外齒:在正常新生兒中可出現,常見在乳牙的下門牙的位置上萌出1個或1個以上的易位切牙,該牙鬆動易落,無軸質。
12、舌繫帶:舌繫帶在正常新生兒中有個體差異,可薄可厚,可緊或鬆。有時舌繫帶雖然過短過厚,但一般並不影響吸乳動作,日後可逐漸延長。
13、腮裂原殘餘:腮裂原是胚胎期所遺留的腮裂縫原始組織殘餘,常見部位在耳前鬟角以及胸鎖乳突肌的前緣處,多呈乳頭樣小型贅生物;有時僅見區域性面板微凹。少見呈囊、竇、瘻管等表現,後者需手術處理。
14、額外乳頭:正常新生兒中可出現額外乳頭,常位於軀體中線部.為一小型有色素的突起物。通常伴有腎臟畸形。罕見伴有Arthrogryposis綜合徵。
15、喉喘鳴:臨床上有時可遇見一些輕型的喉鳴嬰兒,雖然出生後即有此表現,但多數在生後數週才引起注意。嬰兒表現呼吸聲較響。在激惹、哭吵或哺乳時呼吸聲響加劇,但安靜睡眠時其聲減低。仔細觀察聲響主要在吸氣時出現,咽喉檢查有輕度異常。患兒並無不適感,面色紅潤,生長正常。喉鳴多在3-4個月時發展到高峰,6個月至1歲內逐漸消失。極個別小兒在情緒激動時還可出現喉鳴現象。
16、原發性肺不張:新生兒在生後最初幾天內常可出現生理性原發性肺不張,為正常現象。
17、心臟雜音:如臨床加以注意,約有60%的正常新生兒於生後1-2天內在肺動脈區聞及I-Ⅱ級噴射性收縮期雜音,這可能是由於生後肺動脈壓的降低,血液較快流人肺部而造成。有時此區還可聞及持續性或逐漸加強的雜音,系動脈導管開放所致。雜音一般在1-2周內消失。
18、嘔吐及其他表現:部分正常新生兒,在最初幾次哺乳時常可出現嘔吐現象,幾天後稍經處理後均能自愈。有時新生兒可出現打噴嚏、打呵欠及伸懶腰現象,均為正常情況。
19、臍疝:常見於正常新生兒。一般在臍帶殘端脫落後臍部逐漸增大,臍疝或大或小,內容物可以是腸段或大網膜,罕見嵌頓。哭鬧嬰兒臍疝可繼續增大。多數嬰兒在1-2歲內能自愈。特大臍疝可由手術處理。
20、痛覺:正常新生兒痛覺均較遲鈍。因此新生兒期常發生燙傷可能與此有關。
21、多動:有些嬰兒在新生兒終末期或稍晚些可表現為多動、易激惹及顫動(jitteriness)。哺乳時不肯安靜,哭鬧不停。常發生嘔吐。有時為發作性哭鬧。睡眠亦不安寧,日夜顛倒。這些多動現象可能與母親在妊娠期情緒過分緊張及憂慮有關。嬰兒出生後,母子間可能又有一些不協調,致情況更有發展,可以稱為腦輕微功能障礙症。
22、紅色尿:生後2-5天的新生兒可於排尿時啼哭並見尿液染紅尿布,這與白細胞分解較多使尿酸鹽排洩增加以及小便較少有關。持續數天後消失。
23、假月經:有些女嬰於出生後一週末陰道有血樣分泌物,這是由於胎兒陰道上皮及子宮內膜受母體激素影響,與婦女排卵前相仿,出生後,母體雌激素影響中斷。造成類似月經般出血,故稱假月經。無需處理,數天後即可消失。
24、鞘膜積液:先天性鞘膜積液往往在新生兒終末期發生,以後逐漸增大而被發現,多為單側性,不伴有腹股溝疝,一般數月後都能自愈。
25、隱睪:絕大多數正常男性足月新生兒在出生時睪丸已下降,但也有步數新生兒睪丸下降延遲到出生以後,部分停滯在腹股溝內。
26、通貫手:通貫手常見於一些先天畸形或染色體畸變的嬰兒中,但在正常新生兒中,可有4%的單側通貫手及1%的雙側通貫手的發生率,男女比例為2:1。
27、色素痣:新生兒黑痣出生時即存在,大小不一,從1-50px至大片(即所謂巨型帶毛色素痣,亦可多發於各處面板,常伴有毛髮。新生兒黑痣多為良性,一般不延伸,久不消退,極少轉化為惡性。但巨型帶毛色素痣惡型程度較高。
28、火棉肢嬰兒:嬰兒出生時可見全身包上一層角質膜,宛如被半透明羊皮或潤精絲綢所包裹.狀似火棉膠,因而得名。1-2天后包膜乾結繃緊,造成眼瞼口脣外翻或成皺褶紋。不久包膜脫去,留下紅色面板。部分嬰兒面板可恢復正常,不再發生鱗變。但更多病例從此變為魚鱗癬病。
29、毛細血管瘤:又稱草莓狀血管瘤,正常新生兒可發生,或生後1-2個月出現。瘤大小如米粒或草莓狀,突出面板,色鮮紅,常分佈於頭、面、頸、肩、軀幹及四肢,呈單個或多發性。在1歲內有逐漸增大趨勢,1歲後多穩定,如無外來損傷,一般6-7歲內均可治癒。
30、斑狀血管瘤:為最多見的一種,發生率可達50%。出生時即存在。多發於後頸部、前額中央及上眼皮處。直徑約幾mm。又稱鬆紅色斑,大多在數月後逐漸消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