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二.,全世界每年約有子宮頸癌新發病例50萬,約有23.3萬婦女死於該病,其中80的新發病例是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我國每年子宮頸癌新發病例約有14萬左右,我國每年新增病例佔全世界發病人數的1M3,近年來宮頸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和年輕化的趨勢,發病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由於宮頸癌存在著一個較長的可逆轉的癌前病變期,從宮頸癌前病變(CIN)發展為宮頸癌大約需要10~15年時間。因此瞭解早期篩查發現宮頸癌前病變是防治宮頸癌的重要環節。宮頸癌是目前惟一可以早期發現並能治癒的婦科癌症。一:目前臨床常用的檢查方法有:細胞學檢查(巴氏塗片檢查.液基細胞學檢查),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查.醋酸染色肉眼檢查.碘染色肉眼檢查.陰道鏡檢查.宮頸活檢.宮頸管騷刮等。
方案一. 可採用HPV檢查和液基細胞學檢查(TCT)組合.該方案篩查技術較先進.漏診率較低.是最好的篩查方案。
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是婦女宮頸癌和宮頸上皮內瘤變(高發的主要危險因素,100%的宮頸癌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陽性,高度宮頸上皮內瘤變(CIN II和CIN III)中約97%為陽性,低度病變(CIN I)約61.4%陽性。與正常物件相比,HPV感染的相對危險度在宮頸上皮內高度病變及宮頸癌(≥CIN II)和低度病變(CIN I)中分別為254.2和26.4。因此,1995年IARC專題討論會認為 HPV感染是子宮頸癌的主要病因 。 HPV是一組DNA病毒,病毒顆粒直徑約為55nm,核殼呈20面體對稱,有72個殼粒。其基因組長度大約有8Kb,可分為三個功能區即早期去、晚期區和長調控區。截至目前已經確定的HPV型別有200餘種,其DNA內切酶譜各異,殼體蛋白質抗原性不同,但其病毒形態類似,且均具有嗜上皮性。依據HPV型別與子宮頸癌發生危險性的高低,而將其分為低危險型HPV和高危險型HPV。低危險型HPV如HPV6、11、42、43、44等常引起外生殖器溼疣等良性病變包括宮頸上皮內低度病變(CIN I)。而高危險型HPV如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與子宮頸癌及子宮頸上皮內高度瘤變的發生相關尤其是HPV16、18型 。婦女在持續感染高危型HPV後,大約需要經過2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發展成為子宮頸癌。一般來說,HPV的感染通常分為潛伏感染期、亞臨床感染期、臨床感染期、臨床症狀期和HPV相關的腫瘤期。
新柏氏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技術( TCT) :採用特製塑料頸管刷分別收集宮頸外口和頸管的脫落細胞,將收集的細胞洗入盛有Thinprep 細胞儲存液小瓶中,這樣幾乎儲存了取材器上所得到的全部標本,也避免了常規塗片過程中所引起的細胞過度乾燥造成的假象。儲存液中的標本經Thinprep2 000 系統程式化處理,製成直徑為2 cm 的薄層細胞塗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後由醫師於顯微鏡下閱片診斷。在塗片中的不正常細胞容易被觀察,並且溼固定的細胞核結構清晰,易於鑑別,降低了假陰性率。目前TCT 已成為國內外婦產科宮頸陰道細胞學疾病檢查的優先選用方法 。
方案二可採用傳統巴氏塗片和人乳頭瘤病毒快速檢測技術(HPV)組合,對細胞學結果有異常的進行陰道鏡下活檢及病理組織學診斷。巴氏塗片(PAP) 法:作為宮頸癌的篩查方法,其特點是簡便易行、經濟有效。它的運用明顯降低了宮頸癌的病死率。但受刮片、塗片、閱片等環節的影響,假陰性率高達28%,難以為宮頸陰道細胞學診斷和及早治療提供足夠的依據。
方案三用肉眼觀察來進行篩查,用一定濃度的醋酸或碘塗抹子宮頸使其染色後進行觀察。這類地區往往沒有細胞學診斷的醫生,也缺乏薄層液基細胞學和HPV檢測的裝置和技術。方法是在宮頸表面塗化學溶液,在沒有放大的條件下,憑醫生肉眼直接觀察宮頸表面上皮對染色的反應,以診斷宮頸病變。首先用5%醋酸溶液,宮頸上皮變白色為陽性,然後塗5%複方碘溶液,碘不著色為可疑。肉眼檢查是一個相對簡單,較少依賴操作設施的方法,但靈敏度和特異度均相對較低,大約分別在50%~70%和85%之間。檢出的病例大部分並非是早期病變。
方案四:
陰道鏡檢查, 陰道鏡為低倍顯微鏡,放大倍數在4~40 倍,直接觀察宮頸表面血管及上皮的形態 結構。通過陰道鏡對細微結構的觀察,使活檢目標更具準確性,對其病變性質進行區分,提高活檢的陽性率。達到早期篩查早期診斷 。陰道鏡檢查為一無創性檢查手段,可動態觀察病變發展過程,密切注意疾病的變化,並可作為治療後長期隨訪的工具。
陰道鏡檢查指徵 :
①細胞學檢查陽性或可疑;②細胞學檢查陰性但肉眼觀察疑癌;③臨床可疑病史;④子宮頸病變治療前;陰道鏡是篩查無症狀婦女宮頸病變的有效工具,主要目標是篩查癌前病變,確定病變範圍。有經驗的醫生會在宮頸移行帶上異常最明顯處作活體組織檢查,以增加活檢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陰道鏡觀察指標主要以病灶的邊界形態、顏色、血管結構和碘反應四個徵象反應病灶的異常。 不正常陰道鏡影象的嚴重程度由幾個因素所決定,在不正常上皮內細胞核容量不斷增加導致塗醋酸後出現化生上皮變白色;未成熟的細胞糖原減少顯示此區域塗碘溶液後保持不著色;較輕的病變是輕平坦和有點模糊,病變界限不清;嚴重病變趨向於邊界清的突起;異型血管是病變不斷髮展的標誌。CINⅠ常可見平坦白色增厚上皮,邊界模糊,可有模糊的鑲嵌。CINⅡ見邊界較為清楚的突起白色上皮,鱗柱交界之轉化區可見。CINⅢ則為帶有增粗的點狀血管和邊界清楚的突起病損,有粗的點狀血管和鑲嵌,塗碘後不著色,偶可見異型血管的不規則構圖。浸潤癌可見異型血管、岩石狀突起或豬油樣改變等複雜影象。 與細胞學相比,陰道鏡與組織學有更高的診斷符合率,陰道鏡和細胞學是互為補充的兩種篩查診斷技術,陰道鏡可糾正假陰性的細胞學結果。但對陰道鏡影象的解釋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可影響診斷和活檢部位的選擇。
二:篩查人群:
1:一般人群:任何有3年以上性行為或21歲以上有性行為的婦女均為篩查物件。WHO建議年齡在25~65歲的發生過性生活的女性都應該接受宮頸癌的篩查。從早期癌前病變(CIN)發展至浸潤癌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如果女性在一生中只能進行一次篩查,最好的時間是35~45歲之間。
一般人群每年進行一次篩查,連續2次細胞學正常可以改至3年後複查;連續2次HPV檢測和細胞學正常可延至5~8年後複查。細胞學和HPV檢測作為主要篩查方法,兩者相結合,更適用於較少的有暫時性HPV感染的30歲以上婦女。
2: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指:(1)有多個性伴侶或性交頻繁著;(2)初次性交年齡低的女性;(3)其男性性伴侶有其他宮頸癌性伴侶的女性;(4)現在或以往有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女性;(5)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女性;(6)患有其他性傳播疾病,尤其是多種性傳播疾病混合存在的女性;(7)正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女性;(8)吸菸的女性;(9)有過宮頸病變,如患有慢性宮頸炎不及時治療、CIN及生殖道惡性腫瘤病史的女性等。利用HPVDNA檢測可預測病變惡化或術後復發的風險,有效指導術後追蹤。
總之,宮頸癌是由宮頸上皮不典型增生開始,經原位癌逐漸向浸潤癌發展,發展過程需5~10年或更長的時間,故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二級預防(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治療癌前病變,可以明顯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目前,子宮頸癌的篩查及早診、早治技術已經很成熟。恰當選用宮頸癌篩查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子宮頸癌的篩查率和早期病變的檢出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