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常常面臨患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去看醫生,我給他講我這段時間沒有興趣、不高興、不想做任何事情,他給我開了抗抑鬱藥,但是沒有說心理治療的事。我需要心理治療嗎?心理治療對我有好處嗎?我已經吃這些藥3個星期了,沒有任何好轉,我該怎麼辦?”很多病人都問過醫生類似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任何抑鬱症患者用心理治療都是有益無害的。
那些沒有給患者做或建議患者去做心理治療的醫生忽略了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常常使患者沒有達到最大可能的康復。
你相信嗎?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協會就發表了Beck的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提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治療抑鬱症可以使人們得到更快、更好的康復。
現有的科學證據表明,心理干預,尤其是認知治療(CBT)治療抑鬱症的精神動力不足和社會適應不良療效優於抗抑鬱藥。
耶魯大學的精神病學家韋克斯勒1992 (Wexler & Cicchetti, 1992)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單獨藥物治療比單獨心理治療或藥物聯合心理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的比例要高的多。他們的研究顯示,有100名抑鬱症患者,如果單獨用藥物治療只有29人康復,單獨用心理治療可以使47人達到康復,如果兩者聯合治療同樣使47人康復。但另一方面,單獨用藥物治療時,52人會因為療效不佳或副作用等原因脫落,單獨用心理治療脫落的為30人,聯合治療的為34人。他們的研究顯示,治療抑鬱症早期最好是單獨用心理治療,而不是藥物聯合心理治療。藥物會導致不必要的副反應。此外,各研究一致發現,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有很高的脫落率 (Karon & Teixeira, 1995),究其原因主要為副作用或治療無效。
Greenberg (1992)的另一個包含22項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只有醫生評價認為三環類抗抑鬱劑比安慰劑有效,而患者不認為抗抑鬱劑比安慰劑療效更好。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證明抗抑鬱藥療效優於安慰劑,就有理由懷疑抗抑鬱藥是否真的有效。同樣,新型的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類藥物,如百憂解,帕羅西汀,舍曲林)也好不到哪去 (Antonuccio, 1995)。
實證資料顯示,服藥後患者的療效到底是安慰劑效應還是抗抑鬱劑的療效,很難區分?人們通常認為患者吃藥有效肯定就是藥物的作用,忽略了藥物的安慰劑效應。大多數同樣患者認為,如果他們不服藥病情會更糟。
許多研究宣稱是多中心大樣本研究,但是我們知道,這些研究的期限都比較短,而在實際臨床中藥物使用的時間要長的多。例如,百憂解宣稱臨床試驗的樣本為11000或6000名。但在對照研究中,只有286例用了百憂解,而且只用了6周(BregginBreggin,1994年)。在研究資料裡, 86%的患者接受百憂解治療不到3個月。幾千名患者中只有63例患者用藥為兩年以上。因此,抗抑鬱藥長期應用到底是優是劣也就很難斷定了。
總之1 心理治療聯合藥物治療是治療抑鬱症的首選方案2 不管什麼樣的抑鬱症狀,抑鬱症狀多嚴重,單獨心理治療都為第二個首選治療方法3 單獨用藥物只作為最後的選擇方法。雖然藥物可以緩解與抑鬱症關係不大的症狀,但是多個薈萃分析顯示,長期用藥並沒有多大的好處4 開始或停止任何藥物治療之前,請務必諮詢你的醫生或精神科醫生5 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患者有權詳細瞭解這些藥物的不良作用,你要詳細詢問你的醫生,你也可以到書店裡翻閱藥物手冊瞭解更多藥物治療的知識6 這篇文章不是針對你個人的具體問題提出治療方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