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性早搏診斷要點:
1、提早出現的QRS波群呈寬大畸形,時限成人>0、12秒,小兒>0、10秒,T波與QRS波群的
2、早搏之前無與其相關的P波;
3、逆行性P'波可能位於QRS波群之後,RP’>0、20秒;
4、早搏的QRS波群形態在同一導聯相同,且配對時間相等,為單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態為固定的2~3種類型,且配對時間不等,則屬於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5、代償期呈完全性
室性早搏起源點判斷
1、起源於右心室早搏:QRS波主波方向在V5及Ⅰ導聯向上,在V1導聯向下,即類似左束支傳導阻滯波形
2、起源於左心室早搏:QRS波主波方向在V1導聯向上,在V5及Ⅰ導聯向下,即類似右束支傳導阻滯波形
3、起源於間隔部的室性早搏:Ⅰ導聯QRS波呈雙相波;
4、起源於心尖部的室性早搏:Ⅱ、Ⅲ、aVF導聯QRS波主波向下,aVL及aVR導聯主波向上(若起源於右心室心尖部,aVR導聯主波向下);
5、起源於心底部的室性早搏:Ⅱ、Ⅲ、aVF導聯QRS波主波向上,aVL及aVR導聯主波向下
6、起源於心室前壁的室性早搏:V1~V5導聯QRS波主波均向下;
7、起源於心室後壁的室性期前收縮:V1~V5導聯QRS波主波均向上;
室早的多少是次要的,主要要看室早的來源和形態。多源性、聯跳比單源性危險。來源於左右室流出道的室早且沒有器質性心臟病者,多為特發性,可以通過消融根治。長期藥物控制的副作用大,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室性期前收縮的Lown分級:(主要對於急性心肌缺血的室性早搏的危險分層)
0級:無室性期前收縮;
Ⅰ級:偶發,每小時少於30次或每分鐘少於1次。
Ⅱ級:頻發,每小時多於30次或每分鐘多於6次。
Ⅲ級: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
ⅣA級:成對的室性期前收縮,反覆出現。
ⅣB級:成串的室性期前收縮(三或三個以上室性早搏)反覆出現。
Ⅴ級:期前收縮的R波落在前一個竇性激動的T波上。
室性早搏的治療原則
室性早搏是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見於正常人和患有心臟疾病的患者。其處理原則是:
1、無器質性心臟病,且無心悸等症狀不需要藥物治療;
2、無器質性心臟病,但有症狀可服用藥物治療;
3、有器質性心臟病,無論有無症狀均需藥物治療。
(器質性心臟病常見有: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風心病等)
室性早搏的治療
室性早搏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正常人與各種心臟病均可發生室早。室性早搏是否需要治療,主要取決於病因。如果是發生於正常人,往往因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過度的疲勞、消化不良、吸菸、飲濃茶或喝咖啡所誘發,如無明顯症狀,不必使用藥物治療。如病人症狀明顯,治療應以消除症狀為目的。減輕病人的顧慮與不安,避免誘發因素,如吸菸、咖啡、應激等。藥物應選用β阻滯劑或美西律,儘量避免應用ⅠC、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器質性心臟病引起室性早搏常見於冠心病、心肌病、風溼性心臟病與二尖瓣脫垂病人。如心電圖上出現以下情況,多提示室性早搏為病理性的:
①多源性室性早搏。
②成對或連續出現的室性早搏。
③室早出現於前一心搏的T波上(即RonT現象),聯律間期小於0、40秒。以上三種情況常易誘發室性心動過速或室顫,必須及時處理。
④特寬型室性早搏,QRS間期≥0、6秒。
⑤特矮型室性早搏,即各導聯中室性早搏畸形的QRS波群振幅≤1、0mV。
⑥室性早搏QRS波群有顯著切跡,上升支或下降支不規則。
⑦室性早搏的T波尖銳,二支對稱,T波方向與QRS波的主波方向一致,ST段呈水平型改變。
⑧並行心律型室性早搏。
⑨早搏指數小於1。
在有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的圖形上出現的室性早搏。
病理性室性早搏的治療首先要針對病因治療,早搏往往隨著基礎疾病的好轉而減少或消失。如果症狀明顯,可選用下列藥物治療:
①利多卡因、普魯卡因醯胺、溴苄胺,對室性早搏較為有效。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早搏。
②β-受體阻滯劑、苯妥英鈉、奎尼丁、異搏定等,對各種早搏均有效。有支氣管哮喘者,不宜用β-阻滯劑。
③心動過緩伴早搏者,可給予阿托品治療。
④洋地黃類藥物:對心力衰竭引起的早搏有效。對洋地黃中毒引起的早搏,除停用洋地黃類藥物外,給予氯化鉀、苯妥英鈉等可獲得控制。
⑤心肌梗塞後或心肌病病人併發室早,心臟性猝死發生率較高,特別是當同時存在左室射血分數明顯降低,心臟性猝死的危險性將大大增加。應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心肌梗塞後室早,猝死與心血管總死亡率反而顯著增加。原因是這些抗心律失常藥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應避免用Ⅰ類藥物治療心肌梗塞後室早。β-阻滯劑雖然對室早的療效不顯著,但能降低心肌梗塞後猝死發生率。胺碘酮對抑制室早很有效,但應注意可能發生扭轉性室性心動過
⑥如藥物治療無效,則可酌情考慮射頻消融治療。
⑦有的可有發生SCD的危險,則可以酌情安裝ICD。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