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科 主任醫師 賀永進

頭痛是臨床診療時遇到的常見病,其病因很多,其中有一類頭痛伴有頸部壓痛,而且與頸神經受刺激有關,發生率很高,臨床表現較為複雜,頭痛的持續時間長,治療較為困難。此種頭痛在以往曾被稱為“神經性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枕大神經痛”、“耳大神經痛”等。對這類頭痛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物、頭部鍼灸、理療、按摩、頭部痛點注射和頭部神經幹阻滯(包括枕大神經或耳大神經痛阻滯)。但有相當數量患者的病情並不好轉或治療效果不持久。形成“患者頭痛,醫生也頭痛”的局面。

1983年Sjaastad首次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1990年國際偷同學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HIS)頒佈了關於頸源性頭痛的分類標準,頸源性頭痛在臨床上才被人們所接受。

近年來,對頸神經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樞傳入機制的研究,以及對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引發非菌性神經根炎的機制取得的研究進展,不斷加深了對頸源性頭痛的認識,並指導了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改進。1995年Bogduk指出,頸椎退行性變和肌肉痙攣是頸源性頭痛的直接原因。頸源性頭痛也可稱為頸神經後支源性頭痛。近來也有學者將頸源性頭痛稱為高位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源性頭痛的定義 

國際頸源性頭痛學會將頸源性頭痛描述為在頭枕部、頂部、顳部或眼眶區或者上述區域同時出現的鈍痛或痠痛。這個定義缺乏特異性,因為幾乎包括了整個頭部。為此,國際頸源性頭痛學會又補充了頸源性頭痛的特徵,就是頭痛的同時伴有上頸部疼痛、頸部壓痛、頸部僵硬或活動時上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多有頭頸部損傷史。

頸源性頭痛與年齡和性別的關係  

頸源性頭痛患者大多在20~60歲,但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頸源性頭痛以女性多見,至少為男性的兩倍,這可能與女性在患各種疾病時服用更多的藥物有關,這些藥物不一定是鎮痛藥,可能是避孕藥、糖皮質激素或其他能導致頭痛的藥物。

頸源性頭痛的發病機制

1、頸源性頭痛的解剖學基礎  由於頭面部所有的表面和深層結構都是由三叉神經及C2-3脊神經分佈支配的,大多數頭痛都可能與頸椎的病理變化有關。近年來的神經解剖學研究發現上部頸神經和三叉神經核團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絡,更加證實了頸神經在頭痛發病中的作用。頸源性頭痛可根據神經根的不同受累部分,分為神經源性疼痛和肌源性疼痛。神經根的感覺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引起神經源性疼痛,而其腹側的運動神經纖維受刺激時則引起肌源性疼痛。

C2脊神經從椎板間隙發出,其後支分出內側支、外側支、上交通支、下交通支和頭下斜肌支。內側支與來自C3脊神經的纖維共同組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這些神經是傳導頸源性頭痛的主要神經。外側支分佈到頭最長肌、頭夾肌和頭半棘肌。在橫突的結節間溝,C2脊神經後支的上交通支與C1脊神經後支相連線,其下交通支向下進入第2、第3頸椎關節突關節,與C3脊神經後支相連線。C1-3脊神經後支借交通支相連形成神經環(頸上神經叢)。

2、 頸椎及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椎間孔狹窄  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或突出後,經“纖維化”而變“硬”,以後隨著組織修復鈣化可形成骨質增生。發生骨質增生的椎體相互靠近,其外側的鉤椎關節也相互靠近,失去關節面的正常關係,使椎間孔變形。椎間孔的空間受侵佔可造成疼痛和神經功能障礙。椎間孔的大小和形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性。

3、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和突出引起的非菌性炎症  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出,椎間盤物質釋放可直接引起非菌性炎症、水腫;由於正常情況下成年人的椎間盤無血管,是免疫豁免區,免疫系統視椎間盤物質為異物而產生免疫排斥反應性炎症,引起椎間盤源性神經根炎。除了直接產生根性疼痛外,末梢釋放炎性介質使分佈區域內軟組織發生炎症也可產生疼痛,這是部分患者發生頑固性頸源性頭痛的機制。

4、頸椎關節突關節炎  頸椎關節突關節病變是頸源性頭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創傷和退行性變是引起關節突關節炎的兩個肯定因素。關節突關節的慢性損傷和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是加速關節突關節退變的原因。

5、 肌肉痙攣  頸源性頭痛也可產生於頸部肌肉組織,一方面神經根,特別是其腹側的運動神經根受到壓迫或炎症侵襲時可引起反射性頸部肌肉痙攣;另一方面,持續肌肉慢性痙攣可以起組織缺血,代謝產物聚集於肌肉組織,代謝的終末產物引起肌筋膜炎,產生疼痛,並可直接刺激在軟組織中穿行的神經幹及神經末梢產生疼痛。

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肌肉持續收縮以維持姿勢,使肌肉供血減少,繼發肌肉痙攣,並使韌帶、肌筋膜容易發生損傷;冗長而乏味的精神活動或體力勞動,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頸部神經-肌肉緊張,這些是青少年頸源性頭痛的常見原因。

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特徵

1、疼痛的性質  早期頸源性頭痛患者多有枕部、耳後部、耳下部不適感,以後轉為悶脹或痠痛感,逐漸出現疼痛。疼痛的部位可擴充套件到前額、顳部、頂部、頸部。有的可同時出現同側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緩解期。隨著病程的進展,疼痛的程度逐漸加重,持續性存在,緩解期縮短,發作性加重。寒冷、勞累、飲酒、情緒激動可誘發疼痛加重。

2、疼痛的部位  頸源性頭痛常常不表現在它的病理改變不為,疼痛的部位常模糊不清,分佈彌散並向遠方牽涉,可出現牽涉性疼痛,類似鼻竇或眼部疾病的表現。部分患者疼痛時伴有耳鳴、耳脹、眼部悶脹、頸部僵硬感。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可減輕頭痛的程度。頸源性頭痛在伏案工作者中的發病率較高。病程長者工作效益下降、注意力和記憶力降低,情緒低落、煩躁易怒,易疲勞,生活和工作質量明顯降低。

3、 頸部疼痛  患者常同時有頸部慢性疼痛,多為持續性鈍痛,活動時可誘發或加劇。不同節段的病變可引起不同區域的疼痛,分佈具有一定的特徵:① 第2~第3頸椎節段:疼痛位於上頸區,並可延伸至枕區。嚴重者範圍可擴大至耳、頭頂、前額或眼等。② 第3~第4頸椎節段:頸側後方區域,同樣可延伸至枕下,但不超過枕區,向下不超過肩胛帶,其分佈形狀類似於提肩胛肌。③ 第5~第6頸椎節段:可引起肩痛,易與肩周炎混淆。此外尚可有胸痛及上肢疼痛。

4、區域性體徵  ①壓痛:在有小關節創傷性退行性變關節炎的患者,常有明顯的上部頸椎旁固定壓痛,頸部活動後壓痛加劇。病程較長者可有頸後部、顳部、頂部、枕部壓痛點。②頸部活動受限:患者多有上頸部軟組織緊張、僵硬。③感覺障礙:有的患者區域性觸覺、針刺覺減弱,部分患者患側嗅覺、味覺和舌頰部感覺減退。④部分患者壓頂試驗和託頭試驗陽性。

5、頸部損傷史  有時人們不能回憶起所有的頸部損傷,在交通事故中頭部猛烈向前或向後甩動稱為甩鞭樣損傷,是造成潛在性頸椎損傷的常見原因,增加了頸源性頭痛的發生率。

6、頸源性頭痛的誘發因素  ①強光和噪音:周圍環境有強光和噪聲時,頸部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頸部的肌肉牽拉顱底部和顳部、額部的肌肉附著點,可直接引起顳部和額部頭痛。②緊張和壓力:社會、生活或工作壓力在頸源性頭痛的發病和病情加重過程中是重要的誘發因素。③戴眼鏡和吸菸:頸源性頭痛在戴眼鏡和吸菸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

頸源性頭痛的治療

1、 一般性治療  對於病程較短、疼痛較輕的頸源性頭痛患者,可採取休息、頭頸部鍼灸、牽引、理療,同時配合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部分患者可好轉。對按摩要慎重,許多患者經按摩後病情加重,有的還發生嚴重損傷。在患者的急性發作加重期,治療應以休息、熱療及鎮痛為主。休息十分重要,可減輕患者的工作壓力和精神緊張,改善情緒。

2、 健康教育  ①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和工作體位:一般認為,保持頭部處於自然後伸位較為理想,枕頭不要太高。工作中要經常變換體位,避免同一體位持續時間太久,堅持勞逸結合和做工間操,必要時則需更換工種。②注意自我保護和預防頭頸部外傷:在生活、工作中,特別是乘車和乘飛機時,使用安全帶可減少頭頸部創傷的程度,減慢頭頸部疾病的發展。③急性損傷應及時治療:在急性損傷期,應注意保持臥床休息,採用頸託支具等進行頸部制動保護,必要時還可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儘量使受傷頸椎間關節的創傷反應減小至最小程度。

       3、 注射治療  在頸源性頭痛患者相應的病灶區內注射消炎鎮痛藥物,既有診斷作用,又可起到鎮痛、緩解區域性肌肉痙攣等治療性作用。常用的注射治療方法:①頸椎旁病灶注射:在第2頸椎橫突穿刺注射消炎鎮痛藥物,對大多數頸源性頭痛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藥液在橫突間溝擴散可流到頸1~3脊神經及周圍軟組織內,發揮消炎、鎮痛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治療作用。②頸椎關節突關節注射:對於頸椎間關節源性頭痛,可在X先引導下,行責任關節的穿刺,經造影證實後注入消炎鎮痛藥物,可使頸源性頭痛迅速緩解。③寰樞椎間關節注射:用於治療寰樞關節病變引起的頭痛,在X線造影引導下穿刺,以避免進入椎動脈和蛛網膜下腔。④寰枕關節注射:用於治療寰枕關節源性頭痛,在X線造影引導下穿刺,避免進入動脈、硬膜外和蛛網膜下腔。⑤頸部硬膜外間隙注射:經頸椎旁註射治療效果不佳者,多系病變位於椎管內,以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椎間盤源性神經根炎最為多見,椎旁註射的藥物無法到達病變部位,可選用頸部硬膜外間隙注藥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