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分類及腫瘤標記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類,將生殖細胞瘤分為以下7類:無性細胞瘤、卵黃囊瘤、胚胎癌、多胚瘤、絨毛膜癌、畸胎瘤、性腺母細胞瘤,但由於很多型別在兒童中罕見,因此目前國際上通常將兒童的GCTs分為成熟畸胎瘤、未成熟畸胎瘤和惡性生殖細胞瘤三類。
成熟畸胎瘤是最常見的組織亞型,腫瘤內可以見到來自內、中、外三個胚層分化良好的組織,屬良性腫瘤。
未成熟畸胎瘤同樣來自三個胚層組織,但可以見到未成熟組織、原始神經上皮,根據組織分化程度分為0-3級。未成熟畸胎瘤多發生於幼兒的性腺外和接近於青春期女孩的卵巢,但組織學分級和患兒的年齡無關[5,6]。在臨床治療中,通常將未成熟畸胎瘤歸為惡性生殖細胞瘤。
惡性生殖細胞瘤大多數是生殖細胞來源,但有報道罕見病例存在體細胞來源的惡性組織。
新生兒GCTs絕大多數是發生於骶尾部、腹膜後、縱膈和頸部等中線部位的畸胎瘤(成熟畸胎瘤和未成熟畸胎瘤),Isaacs報道在新生兒期GCTs的發病順序是畸胎瘤、卵黃囊瘤、絨毛膜癌和性腺母細胞瘤,約有5.8%的患兒含有卵黃囊瘤成分[3]。惡性生殖細胞瘤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與未成熟畸胎瘤合併發生[7],但目前尚沒有胎兒期和新生兒期的畸胎瘤中合併絨毛膜癌或胚胎癌的報道 [3]。
卵黃囊瘤可以分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無性細胞瘤、精原細胞瘤特別是絨毛膜癌可以產生絨毛膜促性腺激素(beta-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ß-HCG),對於包含上述成分的GCTs是具有特異性的腫瘤標記物,可以用於對腫瘤治療後的連續性隨訪。
臨床分期和危險度分級
臨床分期直接影響GCTs的預後與成人生殖細胞瘤不同,目前應用最廣的是Brodeur臨床外科分期系統[8]:
Ⅰ期:完全切除,切緣及區域淋巴結無鏡下殘留
Ⅱ期:肉眼切除,鏡下殘留,包膜受累或淋巴結陽性
Ⅲ期:腫瘤肉眼殘留,受累淋巴結>2cm或胸腹水中瘤細胞陽性
Ⅳ期:肺、肝、腦、骨、遠處淋巴結的轉移
大量實驗證實,影響兒童顱外GCTs的主要預後因素包括組織學型別、年齡、原發部位、分期和化療方案等 [9,10],為了使GCTs患兒獲得最大程度的生存率的同時儘量減輕治療相關後遺症, POG(Pediatic Oncology Group)和CCG(Children Cancer Group) 兩大國際兒童腫瘤組織結合原發部位和Brodeur分期制定了更加詳細的危險度分級計劃,治療中根據上述危險度分級採用不同的化療方案和療程[11,12]:
低危組,Ⅰ期性腺和性腺外惡性生殖細胞瘤;任何部位的成熟和未成熟畸胎瘤;
中危組,Ⅱ-Ⅳ期性腺和Ⅱ期性腺外生殖細胞瘤;
高危組,Ⅲ-Ⅳ期性腺外生殖細胞瘤。
治療
手術和化療是目前顱外生殖細胞瘤的主要治療方案。腫瘤完全切除和合適的化療方案是影響兒童惡性生殖細胞瘤的療效和預後最主要的因素。術後鏡下殘留病例的生存率僅是無殘留病例的一半左右,鉑類藥物應用以後,GCTs的5年生存率已經提高到90%以上[11-14]。而在鉑類藥物之前的VAC等方案治療惡性生殖細胞瘤復發和進展率分別為47%和89%[16]。因此,PEB方案仍然是國際上廣泛採用的“金標準”方案,但由於順鉑有一定的耳毒性和腎毒性,因此用卡鉑代替順鉑的JEB方案具有同樣的效果[13,15]。
(一)成熟和未成熟畸胎瘤
成熟和未成熟畸胎瘤的治療是單純手術切除,手術儘量做到廣泛切除即切緣陰性,術後密切隨訪觀察,手術完全切除的卵巢、睪丸和性腺外的未成熟畸胎瘤的3年無復發生存率分別為97.8%、100%和80%[19]。部分骶尾部畸胎瘤呈啞鈴狀,可以向盆腔內生長造成膀胱和直腸壓迫,術前應警惕,需完善術前的影像學檢查,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睪丸的成熟畸胎瘤和表皮樣囊腫可以單純切除腫物,保留睪丸。部分未成熟畸胎瘤含有卵黃囊瘤成分,術前AFP可以異常升高,術後應定期連續性地進行檢測,儘快地能夠發現腫瘤復發或進展。 有文獻報道,畸胎瘤的術後複發率約在10-21%,多發生在術後3年內[17,18]。因此包括區域性檢查和血清AFP檢查應至少隨訪3年。在復發病例中約有一半是惡性,這部分病例應進行輔助化療。
(二)惡性生殖細胞瘤
1睪丸惡性生殖細胞瘤多發生在4歲以前,經陰囊的活檢可能會增加腹股溝淋巴結的轉移的機會,經腹股溝切口的根治性睪丸切除+精索高位切除術是睪丸惡性生殖細胞瘤術式的最佳選擇。腹膜後淋巴結切除術對於幼兒並不能改善療效,而CT、MRI及升高的腫瘤標記物足夠用於臨床分期[20,21]。CCG和POG的研究表明,Ⅰ期睪丸GCTs術後密切觀察,6年無事件生存為82%,Ⅱ期和復發的Ⅰ期病例經過4週期標準劑量PEB方案的化療後,6年生存率達到100%[11,20,21],15歲以下Ⅲ、Ⅳ期患兒接受手術治療隨後進行4週期標準劑量或大劑量PEB方案化療,6年生存率為100%,無事件生存率分別是100%和94%[12]。歐洲的協作組採用JEB方案化療獲得了基本一致的結果[13]。睪丸惡性生殖細胞瘤的推薦治療方案是:
Ⅰ期:根治性手術(經腹股溝的睪丸切除+精索高位切除術,無需行腹膜後淋巴結清掃術),術後定期複查區域性情況並連續性監測腫瘤標記物AFP變化。
Ⅱ-Ⅳ期:根治性手術,術後4-6週期標準劑量PEB方案化療(或6週期JEB方案)。
由於睪丸GCTs的生存率較高,目前多項減量化療的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以便減少鉑類化療藥造成的耳毒性和腎毒性。
2卵巢GCTs在新生兒很罕見,在8、9歲以後發病率才逐漸升高,19歲達到高峰。多個大宗病例統計手術加PEB(JEB)化療的治療方案獲得了90%以上的長期生存率[11,12,22]。卵巢GCTs的推薦治療方案是:
Ⅰ-Ⅳ期:手術切除患側卵巢,保留子宮和對側卵巢,術後4-6週期標準劑量PEB方案化療(或6週期JEB方案),不可切除的腫瘤可在活檢後行新輔助化療,評估後延期手術,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儘量保留器官和功能。腹腔鏡手術目前沒有進行系統評估,暫不推薦在兒童使用。
3新生兒GCTs主要發生於性腺外,其中骶尾部腫瘤佔絕大多數。對於性腺外GCTs,年齡是重要的預後因素,年齡越小預後越好,12歲以上患兒的死亡危險是12歲以下患兒的6倍[9]。
對於性腺外的GCTs,術前的化療比性腺腫瘤更重要。骶尾部惡性GCTs多表現出進展性,並且有1/3出現轉移,因此術前新輔助化療可以明顯提高手術切除率及生存率,並減少手術造成的嚴重併發症或致殘。POG和CCG統計,性腺外GCTs的總體生存率在80-90%,無事件生存率在75-85%[23]。性腺外GCTs的推薦治療方案:
Ⅰ-Ⅱ期:手術+術後4-6週期標準劑量PEB方案化療(或6週期JEB方案)。
Ⅲ-Ⅳ期:活檢+術前化療+手術+術後4-6週期標準劑量PEB方案化療(或6週期JEB方案)。任何分期的骶尾部GCTs的手術必須切除尾骨。
4化療方案:
PEB:順鉑20mg/m2/d,d1-5;依託泊苷100mg/m2/d,d1-5;博來黴素15mg/m2/d,d1;每21天一週期。
JEB:卡鉑600mg/m2/d,d2;依託泊苷100mg/m2/d,d1-5;博來黴素15mg/m2/d,d3;每21-28天一週期。
不可切除的腫瘤在實施術前新輔助化療之前必須取得組織學診斷,否則很多病例在延期手術後的標本中由於腫瘤壞死無法診斷。
(三)複發性GCTs的治療,可以實施二次手術和PEB方案挽救性化療;術前化療有助於完整切除腫瘤;如果挽救性手術仍無法完全切除腫瘤,可以考慮放射治療,參照成人GCTs的紫杉醇和吉西他濱方案及自體幹細胞支援下的大劑量化療也可以考慮,但目前只有小樣本報告[24]。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