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通氣道(laryngeal mask airway,LMA)是Brain在1981年發明並首先提倡使用的一種新型聲門上通氣裝置。經口將LMA置入咽喉部,充氣後,LMA在喉周圍形成一個密封環形空間,既可保留自主呼吸,又能施行正壓通氣,屬介於氣管插管與面罩之間的通氣工具。
二十多年來, LMA以置入操作簡單和維持通氣容易等優點而廣泛用於急救復甦和臨床麻醉,目前為止,LMA在全身麻醉中應用已超過1.5億人次,尚未發生過直接與喉罩有關死亡病例,20多年的臨床應用過程中,已逐漸形成了一套解決/管理普通和困難氣道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困難氣道的定義與分級:
臨床上有許多情況,如外科手術和危重病救治過程中,均要求進行氣道管理。據統計普通外科手術患者,困難氣道發生率在1%~5%之間。但在某些情況下如口腔頜面和整形外科患者中,困難氣道發生率高達15%。
發生困難氣道時,無法實施有效人工通氣,患者在短時間內就可因缺氧而導致心跳驟停、大腦損害甚至死亡。麻醉相關死亡病例研究發現[3],70%的麻醉死亡病例是因呼吸道問題所致,主要原因為呼吸道梗阻、困難插管和氣管插管誤入食道內。
患者是否會出現氣管內插管困難是麻醉前查體需要注意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術前能做到精確預測插管困難,就可避免插管困難的誤診率和危險性,這是麻醉醫生一直追求的目標。
(一)困難氣道定義
通常認為,在患者不能維持足夠自主通氣情況下,醫生無法藉助常規器械和技術來維持其有效輔助通氣,即為發生了困難氣道。圍術期最常見的是麻醉誘導後,發生通氣困難或喉鏡暴露下氣管插管困難。然而,由於衡量指標的不確定,許多因素都可影響到這一判斷的精確性,如患者病理生理變化、操作人員技術經驗、心理素質、嘗試次數、損傷程度和臨床裝置條件等。
ASA困難氣道定義:1993年,ASA曾建議制訂困難氣道的定義:
1、困難氣道(difficult airway):指在經過常規訓練的麻醉醫師管理下,患者面罩通氣和/或氣管插管發生困難;
2、面罩通氣困難:指在面罩給予純氧和正壓通氣過程中出現通氣不足,致使麻醉前SpO2>90%患者,無法維持SpO2 90%以上;
3、喉鏡暴露困難:指在常規喉鏡暴露下,無法看到聲門的任何部分;
4、困難氣管插管(difficult tracheal intubation):指常規喉鏡下插管時間大於10分鐘或嘗試3次以上插管失敗。
2003年,ASA遵循循證醫學模式,重新修改了氣道管理策略,認為氣道管理的範圍應從原先侷限於困難氣道,擴大到所有需要管理的氣道。並要求採取更為安全的策略,儘可能避免由於意外困難插管而導致的緊急情況。同時,提高了喉罩通氣的地位,把喉罩通氣從緊急路徑轉移到了常規路徑,認為非緊急情況下,也可常規採用喉罩進行通氣。所以,當喉鏡暴露失敗後,只有在喉罩和麵罩通氣都出現困難時,才可認為發生了困難氣道。
(二)困難氣道分級
長時間以來,由於沒有統一的困難氣道分級標準,臨床對困難氣道的認識也存在較大差異。源於不同出處的困難氣道分級方法各有長短,但又各自存在問題。臨床常用的對氣道通暢度評估方法(現代麻醉學)包括了。
①張口困難。
②頸椎活動受限。
③頜面部畸形。
④咽喉疾病。
⑤病態肥胖短頸及頸部瘢痕攣縮致頦胸粘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