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血液病診療中心 副主任醫師 陳玉梅

  Diamond-Blackfan貧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即先天性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因Diamond與Blackfan於1938年首先報道4例此類疾病而命名。多在生後1年內發病,僅有紅系發育障礙,骨髓中幼紅細胞停滯在定向造血幹細胞和早幼紅細胞階段,而粒系與巨核系發育正常。部分DBA患者伴身材矮小或其它先天性畸形。

  流行病學

  由於先天性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頗為少見,其確切的發病率難以確定,歐洲的回顧性研究表明DBA 發病率約為15~7. 3/ 106 出生活嬰。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 1 ∶1。大部分為散發病例,約10 %~25 %有家族史。

  病因及發病機制

  紅系造血主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多能造血幹細胞、紅系定向造血幹細胞、紅系造血集落、紅系原始細胞、成熟紅細胞,促紅細胞生成素(EPO)作用於紅系造血集落及其之後的紅細胞。在進行幹細胞培養時,DBA患者及正常供者的多能造血幹細胞均可形成紅系造血集落,兩者數目相似,但前者比後者要小得多;而在加入EPO後,正常供者的紅系造血集落迅速增殖分化而生成成熟紅細胞,而DBA患者的紅系造血集落則對EPO無反應。這提示DBA患者的紅細胞生成障礙主要存在於紅系造血集落至紅系原始細胞這一階段中。

  近年來,國際上陸續發現DBA患者伴有一系列的核糖體蛋白異常。核糖體蛋白S19(RPS19)是首先被發現、研究最深入的核糖體蛋白,並且已經建立了伴RPS19基因突變的斑馬魚動物模型用於進一步研究DBA的發病機制及探索新的治療方法。此外,DBA還伴有RPS24、RPS17、RPL5、RPL11、RPL35a等基因突變。這些核糖體蛋白異常提示DBA的本質可能為核糖體疾病。

  1999年,人們發現1例DBA患者伴有t(X;19),命名為DBA1基因;隨著研究深入,DBA1基因的轉錄產物被發現並非預想中的紅系造血過程中的調節因子,而是一個核糖體蛋白,即RPS19。目前,我們發現約25%DBA患者伴RPS19基因突變。

  伴RPS19基因突變的DBA患者發生貧血的年齡較小,雖然統計學上沒有明顯差異。這些患者常伴紅細胞腺苷脫氨酶(eADA)水平增高,因此可測定eADA水平來鑑別DBA患兒是否伴有該突變。國際上已建立了伴RPS19基因突變的斑馬魚DBA動物模型。將胚胎期斑馬魚的RPS19基因敲除後,在胚胎髮育的早期階段可出現明顯的血細胞減少伴有顯著的頭尾部畸形。這些異常可通過注射斑馬魚RPS19 mRNA而恢復,而注射DBA患者突變的RPS19 mRNA則無效。

  在治療上,伴RPS19基因突變的DBA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不佳,這些患者中僅有46%對激素治療有反應、而DBA患者激素總有效率將近70%。預後方面,伴RPS19突變的DBA患者對激素治療的敏感性顯著降低(P<0.001)、更易發生輸血依賴而需要進行hla相合的造血幹細胞移植(p<0.001)。

  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明顯的貧血多於生後2-3月出現,絕大部分於生後1年內出現症狀。約1/3的患者合併先天性發育畸形,如拇指三指節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尿道畸形、斜視或表現為Turner綜合徵的外貌但染色體核型正常或為XX/XO嵌合體。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一般呈嚴重的大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網織紅細胞比例<2%,白細胞及血小板可正常或輕度增高。血紅蛋白f高於同年齡正常值。促紅細胞生成素增高。骨髓象:紅系比例<5%,伴成熟停滯現象,粒系與巨核系發育正常,淋巴細胞比例可增高。幹細胞培養示紅系祖細胞培養缺乏。部分患者伴染色體核型異常。< p="">

  診斷標準

  大細胞(正細胞) 正色素性貧血且發生於生後12 個月內; 網織紅細胞明顯減少; 骨髓增生活躍,選擇性紅系前體細胞明顯減少; 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增高; 白細胞正常或稍降低; 血小板數正常或稍增加。

  鑑別診斷

  臨床上需與一過性紅細胞增生減低症鑑別。該病多見於1-4歲兒童,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貧血程度相對較輕,血紅蛋白F不增高,可自行緩解。

  溶血致“再障危象”亦可有相似的骨髓形態,但多有溶血相關症狀。此外,部分DBA患者骨髓中淋巴細胞比例增高,需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相鑑別。

  治療

  1、腎上腺皮質激素 約70 %患者初次治療時有反應;治療開始越早、療效越明顯。若發病3 個月內開始治療、幾乎100 %患兒出現治療反應。若發病3 年後才開始服用強的鬆,則療效差。開始劑量常用強的鬆2. 0mg /kg /d,有反應者在用藥2~4 周時出現網織紅細胞增加,然後血紅蛋白升高。血紅蛋白上升到90~100g/ L 時,可逐漸減量至停藥。20%DBA患者接受激素治療後可獲得長期緩解。

  2 、輸血 對強的鬆不敏感者往往依賴定期紅細胞輸注,保持血紅蛋白80g/ L 左右。長期輸血可引起含鐵血黃素沉著症、血色病及肝大等。嚴重者可連續輸注去鐵胺,可改善和推遲鐵蓄積作用。

  3 、免疫抑制劑 環磷醯胺(CTX) 、環孢黴素A (CSA) 、6-巰基嘌呤(6-MP) 、長春新鹼(VCR) 等。如CTX3mg/kg /d或6-MP 2mg/kg /d連續口服2個月,症狀好轉後逐漸減量至小劑量維持治療2~3 年,可與皮質激素聯合應用。

  4 、骨髓移植 對腎上腺皮質激素不敏感需輸血維持且出現併發症者可予骨髓移植。據統計同種異基因骨髓移植後3 年存活率為85 % ,但移植前需進行篩查以除外RPS19 突變供體。

  5 、基因治療 Hamaguchi 等用包含RPS19 的病毒載體,將RPS19 轉入到RPS19 突變的DBA 患者骨髓CD34+細胞中,轉基因RPS19 的過表達增加了幾乎3 倍紅細胞集落,而對粒-巨噬細胞集落形成無不利作用。提示利用病毒載體將RPS19轉入RPS19 缺陷的DBA 患者中行基因治療是可行的。

  6 、泌乳素 泌乳素受體在結構和功能上與促紅細胞生成素受體相似,泌乳素可增加體外培養紅細胞生成,其機制可能為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受體表達。甲氧氯普胺可誘導泌乳素分泌,Abkowitz 等對15 例靠輸血維持且已發生血色病的DBA 患者予甲氧氯普胺600~900μg/kg /d肌肉注射,9 例達治癒或緩解。

  7 、其他 雄激素、抗胸腺細胞球蛋白、抗淋巴細胞球蛋白、丙戊酸、亮氨酸及白介素3 等均有成功治療DBA 的報道。

  預後

  10 %~20 %患者可自發緩解;約70 %經治療可達完全緩解或治癒,但仍有部分患者復發,經治療還可達完全緩解;部分患者治療效果較差,主要靠輸血改善症狀,故易引起血色病、肝大等;部分患者死於充血性心功能衰竭、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及各種實體瘤等。中位生存時間為38 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