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放線菌屬為兼性厭氧菌,革蘭氏染色陽性,屬於放線菌目。常寄生於人類或動物口腔齲齒、扁桃體隱窩,上呼吸道、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女性外生殖器)。致病菌多為衣氏(以色列)放線菌,其他少見菌種有內氏放線菌、齲齒放線菌等。肺放線菌病發病率極低,年發病率約為1/300000,但其在肺部致死疾病比例佔到15%。可發生於各個年齡組,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男女患病比約為3:1。當患者有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呼吸系統疾患時(即使處於早期輕度階段)其合併肺放線菌感染髮病率明顯增加。酗酒、口腔衛生不良、原有相關口腔疾病是肺放線菌感染的危險因素。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提高、衛生條件改善及治療手段改進,放線菌感染率已顯著降低。
2、發病機制
肺放線菌病多伴發於因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細小支氣管引起的肺不張、肺炎,直接感染源可來自顱腦、頸部或腹腔感染灶。無抗生素時代,腹腔感染經橫膈播散至胸腔引起肺部放線菌感染是主要致病途徑;隨著抗生素普及應用,上述感染途徑已大大降低。組織病理學示:病灶組織內可見急性炎症包繞在纖維肉芽組織外,可見特徵性“硫磺顆粒”。“硫磺顆粒”由放線菌、巨噬細胞、類上皮細胞、多核鉅細胞、嗜酸粒細胞和漿細胞及外層纖維蛋白包裹,呈黃色,核心部分是菌絲纏結而成,菌絲向四周放射狀排列,形成菊花狀,菌絲末端有膠質樣物質,組成鞘包圍,膨大呈棒狀,折光性強。
3、臨床特徵及診斷
多表現為慢性進展型疾病,伴低熱或不規則熱、咳嗽、咳血、咳濃性粘液痰、胸痛、體重減輕等症狀,類似於惡性腫瘤或肺結核。幾乎半數肺放線菌病患者胸部X線檢查可見2個或2個以上的肺空洞,但腫瘤或結核引起的內臟損傷組織中無硫磺顆粒形成,故可通過病理組織學檢查相鑑別。當病變累及肺部及相鄰胸膜引起胸腔積液、膿胸、胸膜肥厚及相鄰肋骨損害時,應高度警惕肺放線菌感染。早期無特異性症狀及體徵,早期確診率低僅不到7%。放線菌為厭氧菌,很難通過一般痰培養檢測,且其為能寄生於機體壞死組織內的腐生菌,偶會於癌症患者的痰液中檢出,使之更易引起誤診或漏診。臨床上可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在X線斷層掃描定位及超聲引導下獲取病變組織用於診斷。病檢組織標本應置於無氧環境下,原代培養至分裂增殖需2-4周,半選擇培養基可加快其分裂增殖的速率。免疫熒光可以分辨出經福爾馬林固定的組織標本中所含的硫磺顆粒,因此確診應綜合臨床及病理檢查:細菌培養陽性,病檢確定發現硫磺顆粒同時結合臨床症狀、體徵及抗生素治療效果。肺結核、黴菌感染、隱球菌感染、厭氧菌感染、支氣管肺癌、淋巴瘤、間皮瘤、肺梗
塞等疾病為肺放線菌的鑑別診斷。
4、治療
肺放線菌病是種可致死性感染性疾病,早期治療治癒率高達90%。通過大量隨機對照實驗及臨床觀察證實青黴素為治療放線菌感染的首選抗生素,但治療方案應個體化,一般推薦劑量為:最初每天給予青黴素靜脈注射1800-2400萬單位,持續2-6周後繼續給予青黴素或阿莫西林維持治療6-12個月。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四環素替代治療,孕婦可換用紅黴素,氯黴素及克林黴素也可供選擇。手術治療目前尚有爭議,在已有併發症如膿胸、竇道、肺膿腫等發生時單純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需通過外科引流膿腫、膿胸同時切除竇道,術後立即給予抗生素作用於術區以防感染擴散。目前經皮穿刺引流術聯合內科藥物治療是一種為多數臨床醫生贊同的治療方式。近期有國外研究組應用短期療法治癒此類擴散性胸部放線菌感染。Kinnear和Macfarlare報道了用抗生素治癒的19例胸部放線菌病患者平均時間為6周(最短時間為1周,最長為6個月),其中7例患者同時行手術治療。Hsieh等用青黴素靜脈注射2周再持續給予3個月靜脈注射成功治癒16例患者,如有較大範圍胸部或腹部感染灶者不能使用短期療法(除非感染灶被切除)。術後必須使用
足量抗生素,否則會引起嚴重併發症如支氣管胸膜瘻或膿胸。目前尚無證據表明肺放線菌感染與機體免疫力低下直接相關,但據統計散發的各病例多見於HIV感染患者、急性白血病化療期、肺或(和)腎移植術後及激素治療期等免疫力低下或者缺陷患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