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傷科 主任醫師 潘宇

  觸發點定義

  觸發點是一個受累骨骼肌上能夠激惹疼痛的位置,通常可在這個位置上摸到一個拉緊的帶(條索樣結節),擠和觸壓時疼痛;並且能引起遠處的牽涉痛、壓痛和交感現象。

  一、發展狀況

  近20年來,歐美國家的醫生逐漸地對肌筋膜組織源性疼痛的病症歸類於肌筋膜觸發點或肌筋膜疼痛綜合徵,例如:肌筋膜織綜合徵、肌筋膜疼痛綜合徵、肌筋膜炎、肌痛徵、肌疲勞綜合徵、等等。美國臨床教授janet Travell首先開創這一事業.通過幾十年來對疼痛治療積累的臨床經驗總結,她發現眾多的來自非器質性神經肌纖維的疼痛綜合徵都是由於肌筋膜痛性觸發點所造成的.這種觸發點由某種原因引起骨骼肌內張力帶的形成,造成肌內長期的肌力不平衡,而導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綜合徵。

  二、病理生理機制

  為了支援肌筋膜觸發點的研究,大衛・西孟氏教授和其他的臨床康復專家們進行大量地臨床和實驗方面的實踐,證實了觸發點的存在和病理生理及神經生理學的基礎。

  1、微電極診斷證據證實:異常肌運動終板神經末梢處的乙醯膽鹼濃度,在休息狀況下存在著病理性增高,結果引起肌的後連線持續的去極化,從而產生持續性肌節縮短和肌纖維收縮,因此出現了運動終板處的收縮結節。這種慢性持續肌節縮短將大大增加區域性能量的消耗和區域性血液迴圈的減少;區域性缺血和低氧可刺激神經血管反應物質的釋放,這些物質使傳入神經致敏而引起觸發點疼痛。這些物質又可以刺激異常的乙醯膽鹼釋放,形成了一個正反饋環的惡性刺激環路。

  2、當傷害性感受器被致敏時,由傳入神經將疼痛訊號傳入脊髓,產生了中樞疼痛訊號,再擴散到鄰近的脊髓節段引起牽涉痛。

  3、長期的中樞疼痛致敏可以增高神經元的興奮性和神經元受體池的擴大,造成頑固性牽涉痛。

  4、神經血管反應物質的釋放是引起區域性交感症狀主要原因,這些症狀表現為:面板滾動疼痛、對觸控和溫度高敏感、血流改變、異常出汗、反應性充血、燒灼感和面板劃痕症等。

  5、長期肌節短縮,會產生受累骨骼肌周圍筋膜的攣縮。

  6、觸發點引起的肌肉痙孿造成的關節周圍肌正常生物力學的平衡失調,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病理改變(如脊柱退行性變和不穩定的功能失調)和繼發性的觸發點。

  三、臨床特點

  1、起病年齡在20-60歲,但也可以在青少年發病。

  2、一塊受累的肌肉常有幾個不同的固定疼痛點,每一個疼痛點都有自己固定的觸發牽涉痛區域。

  3、一個原發疼痛點可觸發另一個鄰近疼痛點,第二個疼痛點又可觸發更遠處的疼痛點,從而造成遠距離牽涉痛。

  4、正常人體的每一塊肌肉都可以因某些慢性損傷而引起一個或多個潛在的觸發點,這些潛在的觸發點僅有區域性的疼痛,被某些原因至痛後變為活動觸發點而患病。

  5、潛在的觸發點常處於休眠狀態,可引起受累的肌無力、骨骼肌的牽張範圍減小和關節運動受限。

  6、創傷、急性過牽、超用疲勞、勞累、受涼和反覆感冒可啟用。

  四、診斷條件

  首先要排除器質性和其他的病變,如:肌骨骼系統疾病、神經疾病、內臟疾病、感染性疾病、新生物和精神性疼痛。筆者曾用針刀治療一例典型病人,當時即取得滿意療效,但次日復發,反覆多次治療後家屬要求轉入神經科治療,療效亦不明顯,3月後行MRI檢查發現腹腔腫瘤。所以在本病的治療中一定考慮到器質性病變的可能。

  五、觸發點的診斷標準

  1、病史:突然發作的肌肉過用或反覆和慢性過用受累肌肉而引起的肌痛;無明原因的肌痛。

  2、肌肉觸痛點和痛點處周圍常可觸及到痛性拉緊的帶狀或條索狀結構。

  3、每個肌的痛點(觸發點)伴有特徵性的遠處牽涉痛

  4、受累肌肉的運動和牽張範圍受限和肌力稍變弱。

  5、快速觸診和針刺痛點(觸發點)可引發區域性顫搐。

  6、壓力和針刺痛點(觸發點)可引發疼痛和牽涉痛。

  7、睡眠不足時加重

  六、治療

  1、肌療法:對觸發點壓榨後再對肌肉進行牽張

  2、肌肉牽張和冷噴霧療法

  3、針刺(針刀)和肌肉牽張法。

  4、肉毒素注射加肌肉牽張法

  5、治療的同時要補充各種維生素,同時給予改善周圍迴圈的藥物,因多數患者都有機體內的維生素缺乏和正常低線表現。這種藥物配用需要一個長期療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